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酒后驾驶形成过程的系统防范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后驾驶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需经历就餐饮酒、饮酒后交通行为决策、起动车辆、上路行驶等几个阶段.对每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就能预防酒后驾驶行为,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驾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50%左右的致死性车祸与酒后驾车有关,饮酒或醉酒驾车堪称交通肇事中最危险的“杀手”。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法规,并广泛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对酒后驾驶行为进行监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日本于2007年6月20日公布了修订后的道路交通法,于2007年9月19日起生效。其中有关酒后驾车条文内容如下: 第六十五条 第一款任何人不得于酒后驾驶车辆等。 第二款任何人不得向饮酒后有可能违反前款规定驾驶车辆等的人提供车辆等。  相似文献   

4.
一剑 《交通与运输》2009,25(5):34-34
自2009年8月15日起,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各地积极开展统一行动,结合本地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规律特点,集中警力加大对饭店、酒吧、娱乐场所等重点路段的管控力度,形成严管态势。但社会上有部分人对酒后驾车议论较多:有的人认为酒后驾驶肇事是我国快速机动化发展阶段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必大惊小怪;有的人认为酒后笃车是项长期工作,不能“长效工作突击做”等。这期多频道栏目,就整治酒后驾车开展讨论,为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统一思想,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5.
数字     
《家用汽车》2011,(8):31-32
39%自2011年5月1日颁布酒驾入刑的法规至6月30日,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犯罪行为45556起,较去年同期下降39%。其中,醉酒驾驶机动车8756起,较去年同期下降33 6%。全国因酒后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死亡1 34人,较去年同期下降30 2%。  相似文献   

6.
从目前全国治理酒后驾驶专项行动入手,分析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原因,介绍了发达国家治理酒后驾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治理酒后驾驶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美国将治理酒后驾驶的交通执法工作方式分为三大类:常规巡逻、专项巡逻和设立清醒检查站点,在常规巡逻期间,当开展正常的交通巡逻工作的警察发现酒后驾驶行为后,会将有关的驾驶人拘捕——整个美国的大多数社区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常规巡逻的方式开展交通执法工作的;专项巡逻是指由接受过专业酒后驾驶执法工作培训的警官或有这方面工作经验的警官组成的巡逻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饮酒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以驾驶模拟器为平台,测试了13名驾驶人员在不同血液酒精浓度(0mg/dl,20mg/dl,50 mg/dl,80 mg/dl)、不同场景下加速、刹车情况并调查了其主观感受。进行数据分析后初步得到一些结论:饮酒(特别是在较高血液酒精浓度的情况下)确实会对驾驶行为产生影响并可能会导致某些危险驾驶行为;性别和驾驶经验也会对不同酒精浓度下的驾驶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法治、危害机理、检测方法与判断标准、智能防范技术等方面分析酒后驾驶的研究现状,提出酒后驾驶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预防为核心的酒后驾驶法律制度研究;二是呼气测试的有效性研究;三是基于生理的检测技术研究;四是基于驾驶特性的智能预防技术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酒后驾驶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在所有导致死亡事故的原因中酒后驾驶已跃居第四位,成为引发交通事故尤其是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分析酒精对人体的危害及我国酒后驾驶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根据新疆奎克公路酒后驾驶交通事故的特点,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预防和防治酒后驾驶事故的对策,可为酒驾交通事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向智能交通方向的快速发展,传统 的车辆检测器已经不能满足智能交通对交通状况反映的要求. 车辆检测器的车型分类功 能成为检测器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AMR 车辆检测器弱化车型结构对磁场强度影响的 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AMR 车型识别检测器.单个检测器可以采集三个方向地磁变化 量,结合一个高精度的时间模块,可以获得磁场强度在立体三维空间的变化,丰富了采集 信息.通过比较常见的车型分类算法优缺点,采用DAG-SVM 进行车型分类. 实验测试的 结果表明,该检测器可以有效地对车辆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2.
为考虑侧向风作用下车辆运动对车-桥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基于研制的移动车辆模型风洞试验系统,针对轨道交通车辆和公路交通车辆,分别采用三车模型和单车模型,测试了不同工况下车辆、桥梁的气动力系数,讨论了车速、风向角、车辆在桥上所处轨道位置以及车辆类型等因素对车辆和桥梁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车速的增大和合成风向角的减小,车辆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存在增大的趋势,车速对单车模型气动力系数的影响更显著;车辆在桥上所处轨道位置不同对车辆、桥梁气动力系数的影响均较大,桥梁气动力系数对车速和合成风向角不敏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特征的方法识别和跟踪前方的车辆。首先,利用车辆底部存在阴影的特征,在图像中获得可能的车辆存住区域。然后,通过分形维数计算车辆的纹理特征,排除非车辆区域。最后,利用车辆的边缘信息,通过投影变换方法,对候选区域内的车辆进行定位。此外,利用NMI特征法对定位的车辆进行确认。该算法对不同环境和光照条件下的车辆图片进行了测试,以及在高速公路上进行了实时跟踪,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Time for single vehicle combat preparation (TSVCP)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for the operational support feature of armored vehic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hase, how to validate the TSVCP of armored vehicle through analytic method is a difficult issue in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vehicle supportability. This paper uses Monte Carlo approach and builds a working model for single vehicle combat preparation (SVCP) of armored vehicle, thus realizes the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SVCP of armored vehicle, and finally valid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roach by example.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地铁应急救援车辆对地铁灾害事故实施救援的排队过程, 定义了救援车辆响应地铁灾害事故的状态空间, 基于随机生灭过程理论建立了救援车辆的联合排队模型, 得到救援状态平衡方程; 为了减小平衡方程求解的运算量与存储空间, 提出了基于稀疏矩阵压缩的联合排队状态概率改进求解算法, 给出了包括救援响应时间、救援车辆工作强度、跨区救援概率等地铁救援系统各项绩效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为了验证模型与求解算法, 以实际的地铁线网为例, 研究了路轨两用救援车、履带式救援车和便携式救援车的性能指标。计算结果表明: 算法迭代7次以后, 收敛精度数量级达到了10-8; 路轨两用救援车、履带式救援车和便携式救援车的平均响应时间分别约为14、20、10 min; 路轨两用救援车、履带式救援车跨区救援概率分别约为0.85、0.75, 便携式救援车跨区救援概率数量级为10-5; 在各小区接收外部救援车方面, 路轨两用救援车和履带式救援车跨区救援概率约为0.7, 而便携式救援车跨区救援概率的数量级约为10-6; 在救援强度的均衡性方面, 路轨两用救援车、履带式救援车和便携式救援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6.
路面随机不平度下车辆对路面的动载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法对路面随机不平度进行时域模拟,建立二分之一车辆动力学模型,应用龙格-库塔法分析了路面等级、车速、载质量和车辆参数对路面动载荷的影响,研究了车辆产生的动载荷规律。仿真结果表明:车辆动载随着路面不平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车辆动载和动载系数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增大,且在固有频率附近会出现峰值;载质量的增加虽导致动载系数降低,但动载增大,故应严格限制超载现象;增大轮胎刚度和减小悬架阻尼都会引起车辆动载与动载系数的增大,因此,应限制高压轮胎的使用和选择合理的车辆阻尼参数。  相似文献   

17.
车辆超载作用对路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对车辆超载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由于路面不平整度引起的车辆动荷载和动荷载系数变化规律,得到车辆超载率与车辆动荷载和动荷载系数之间的关系。为路面设计和车辆与路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受车辆荷载特性影响的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 TTC),被认为是车辆避撞系统中跟驰过程风险评估的有效指标.本文以车辆类型、超重和超速指标量化表征车辆荷载特性,分解前后车辆不同荷载特性组合的12类跟驰场景.基于动态称重技术获取融合荷载特性的交通流数据,分析车辆荷载特性对自由流交通状态下12类跟驰场景TTC分布的影响,利用KS 检验对比TTC分布的显著性.结果表明:TTC累计频率分布服从指数模型,在5%置信度水平上,跟驰前后车的车辆类型对TTC分布无显著影响;前后车均为超重轻车显著增加了潜在冲突风险,超重增加了轻车跟驰重车,轻车跟驰轻车场景的潜在冲突风险;前后车不超速跟驰场景下,轻车跟驰重车的风险比例高于轻车跟驰轻车.  相似文献   

19.
受车辆荷载特性影响的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 TTC),被认为是车辆避撞系统中跟驰过程风险评估的有效指标.本文以车辆类型、超重和超速指标量化表征车辆荷载特性,分解前后车辆不同荷载特性组合的12类跟驰场景.基于动态称重技术获取融合荷载特性的交通流数据,分析车辆荷载特性对自由流交通状态下12类跟驰场景TTC分布的影响,利用KS 检验对比TTC分布的显著性.结果表明:TTC累计频率分布服从指数模型,在5%置信度水平上,跟驰前后车的车辆类型对TTC分布无显著影响;前后车均为超重轻车显著增加了潜在冲突风险,超重增加了轻车跟驰重车,轻车跟驰轻车场景的潜在冲突风险;前后车不超速跟驰场景下,轻车跟驰重车的风险比例高于轻车跟驰轻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