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及行人到达与释放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中,对城市信号交叉口处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的混合交通流的有效组织是交通通畅运行的关键。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城市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及行人的到达与释放规律,提出城市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及行人的到达分布模型,对城市信号交叉口自行车流的释放饱和流率、释放速度和行人步速进行标定,并对信号交叉口自行车流及行人的交通特性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城市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控制及管理。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挖掘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交通流安全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利用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与开放大道平面交叉口提取高峰时间段1 514辆左转电动自行车的视频数据,提取了左转电动自行车交通流量、速度、密度3个基本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构建交通流参数模型,从电动自行车的流量-密度模型、流量-速度模型、速度-密度模型3个方面,分析了平面交叉口左转电动自行车的交通流安全特性.研究表明:流量与密度呈现二次函数关系,流量与速度呈幂函数关系,速度与密度呈对数函数关系,3种模型回归方程变量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显著,且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意义;电动自行车驶入交叉口过程可划分为驶入启动期、膨胀加速期、跟随驶离期3个时期,膨胀加速期相比于驶入启动期、跟随驶离期的交通冲突和事故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3.
微观交通仿真中的参数标定是科学应用仿真技术的前提.为了减少参数标定的维度,提高仿真手段工程应用效率,将微观仿真参数分为基础参数和模型参数2个部分,并设计道路工程试验方案,对部分基础参数进行工程实测研究,构建实际运动场景下车辆运行加速度取值特征及加速度-速度的关系探究.根据车辆运行过程,将车辆加速过程分为车辆起步、提速、稳定3个阶段,并依据道路实测数据,应用数据包络的方法确定加速度与速度的函数关系及取值范围.在车辆起步阶段(0~7.2 km/h),需要较大动力完成起步动作,速度低加速度高,加速度-速度斜率k=0.1832;车辆提速阶段(7.2~35.4 km/h),需要确定周边运行环境处于安全状态,加速度有一定程度减少然后逐渐上升,加速度-速度关系整体斜率k=0.0259;车辆稳定阶段(35.4 km/h以上),速度相对稳定,加速度-速度斜率约等于0.由此确定了基础参数中加速度的阈值范围,对仿真软件中默认加速度-速度关系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由于自行车交通的大量存在,我国城市交叉口的交通特性非常复杂,混合行驶、相互干扰现象特别严重,使得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大大降低,所以组织好自行车交通对于提高通行能力和通行秩序意义重大。文中以目前存在较多的单点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信号交叉口自行车交通组织模式,提出了信号交叉口自行车交通组织流程,并以实际案例进行验证,为信号交叉口的自行车交通组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设置导流岛的信号交叉口运行效果,选取通行能力和延误作为评价指标,结合仿真与评价技术开展研究.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信号交叉口设置导流岛前后通行能力表明:行人和自行车交通量及右转车道长度对导流岛交通疏导效果影响很大.在行人和自行车交通量较小、短右转车道情况下带导流岛的信号交叉口右转通行能力较高.采用IQA方法计算设置导流岛前后延误表明:大部分情况下带导流岛的信号交叉口机动车运行延误较小,只有在交通量很大的情况下,延误有增大趋势.可见,在行人和自行车交通量较小、右转车道长度较短的交叉口设置导流岛能提高通行能力,减小交叉口延误.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市3个信号交叉口拓宽双左转车道交通流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拓宽条件下专用双左转车道的交通运行特性和释放流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拓宽专用双左转交通流释放流率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特性,结合该特性给出了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最后采用仿真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与HCM提出的方法对比发现,文中提出的模型更能合理的计算拓宽条件下专用双左转车道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锐  李文权 《交通与计算机》2010,28(1):35-37,42
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交叉口是道路网中通行能力的瓶颈和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域,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大。T形交叉口交通效率越来越低。通过对T形交叉口3相位信号配时设置方法进行研究来提高T形交叉口运行效率。分析了T形交叉口交通冲突特性,提出了T形交叉口信号相位设置的相关建议。通过对现行十字彤交叉口信号配时公式进行改进,取得更加适合T形交叉口3相位信号配时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此方法进行阐述。此信号配时改进方法对T形3相位交叉口信号配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十字形和T形无信号交叉口右转车辆对后续直行车辆的影响过程,分别建立了2种类型交叉口右转车后直行车延误模型,定量分析了运行速度,右转车比例,单车道流率,转弯速度与延误之间关系,通过实测交叉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十分吻合.分析表明该延误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为无信号交叉口的几何改进,减少主路直行车延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公路平直路段运行速度模型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现行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提出的"平直路段运行速度测算模型"中的加速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典型路段车流的运行速度规律,找出平直路段测算模型存在的问题,并采用速度微分方程推导、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计算、加速曲线绘制等方法对运行速度平直路段的加速方式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动态加速度"的概念,优化得到能科学表征出平直路段运行速度变化的即时加速度计算方法(动态加速法)。结果表明:动态加速法将即时加速度与即时速度和期望速度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模拟出汽车在平直路段上的实际加速状态;经与车辆加速曲线图表对比,动态加速法优化和完善了现有平直路段加速度获取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混合交通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及其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受自行车干扰严重的问题,运用间隙理论和车流波动理论研究干扰环境下右转机动车的通过数量,以度量混合交通环境下右转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在分析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无信号控制的右转机动车和自行车在二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运行的微观行为,提出了混合交通环境下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的通行能力模型,结合典型路口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开展了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相对于自行车流量的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当自行车到达量在500~1500 bic.h-1情况下,自行车到达量的变动对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汽车工程》2021,43(5)
为使电动汽车在行驶中达到最优能耗,以车辆行驶能耗最少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考虑交叉口信号灯和能耗的电动车最优路径规划算法。根据电动车运行时能耗和制动能量回收等因素,建立能耗模型。基于车路协同技术预先获取各路段交叉口信号灯的位置和配时信息,以此建立车辆通过信号交叉口的节能驾驶模型。基于信号灯的转换概率和电动车的能耗模型,将通过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近似分为4个阶段:绿灯匀速通行、红灯前匀加速、红灯匀减速和红灯停车等待。结合红绿灯的转换概率和4个阶段的通行能耗,最后提出一种改进的A~*算法,来寻找可行的能耗最小的路径,并进行了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找到起点到终点的能耗最优路径,节能约达13%。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区域交通具有非线性、动态时变性、不确定性的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据此,针对小区域交叉口群过饱和状态,研究了基于模糊控制的信号协调优化方案.将现状交通控制下的交叉口群进口道最大排队长度和平均延误作为模糊控制的输入变量,将交叉口绿灯时间调整量作为输出变量,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获得输入变量的模糊集合和隶属度函数,通过一级模糊控制器和二级模糊控制器分别对区域交叉口群信号进行协调控制,达到减少区域最大排队长度和平均行车延误的目的.通过对武汉徐东商圈过饱和交通状态下的交叉口群进行多次协调控制,并对现状信号方案和协调信号方案进行Vissim微观仿真,交叉口群最大排队长度平均值由201 m减少为63 .6 m ,平均行车延误由110 .62 s减少为22 .68 s .   相似文献   

13.
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城市关联交叉口群信号控制策略.采用具有车型信息的感应线圈检测装置,获取各交叉口的实时交通流信息;通过对短时交通流时间序列进行可预测分析,确定交通流时间序列的动力学性质,对于具有确定性变化规律的时间序列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实现对交通流的在线预测;以车辆平均延误时间最少为优化目标,建立关联交叉口群的信号控制参数优化性能函数,根据粒子群优化思想求解信号控制参数.仿真实验证实,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关联交叉口群信号控制策略有效.  相似文献   

14.
电动自行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其在绿灯释放阶段膨胀特性明显,进而加重了交叉口的机非冲突、降低了车流的通行效率。利用视频轨迹提取技术,通过光流法的表现形式描述直行电动自行车在绿灯期间的膨胀特征,并根据其密度变化、膨胀差异和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影响程度,确定出释放初期为主要研究时段;同时,提出了一种反映电动自行车膨胀变化的新型指标膨胀度,分别通过线性相关分析、秩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确定了车路环境中影响膨胀度的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最后基于6个信号交叉口的实测数据,建立各因素与膨胀度的数学关系模型,并结合实际交通条件,给出不同车路环境下电动自行车的管控措施与渠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车路环境中的电动自行车流量、机动车流量、电动自行车过街距离、非机动车进/出口道宽度、机非分隔带设置情况这5种因素对膨胀度的影响能力各异,右转机动车流量与膨胀度相关性最高。此外,动态因素与膨胀度之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存在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流量均衡效益最大的优势区域;静态因素的差异会导致电动自行车膨胀形式的变化;膨胀度可与动态、静态因素构建复合函数模型。研究成果可为混合交通流的渠化设计和信号配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首先总结了已有的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然后指出交叉口设计及管理模式会对自行车通行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按照交叉口规模及自行车过街方式的不同,将交叉口分为两相位交叉口、四相位自行车左转一次过街交叉口、四相位自行车左转二次过街交叉口3类,其中四相位自行车左转一次过街交叉口考虑了两类不同放行顺序的影响,四相位左转二次过街交叉口考虑了两种不同设计模式的影响。然后详细分析了自行车在各类交叉口的运行特点,建立了各个流向自行车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最后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并给出算例验证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6.
机非混行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条件下平面交叉口的交通设计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建立自行车交通流的相关模型;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机非混行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将为解决城市混合交通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隔离栏侵入内侧车道建筑限界,导致车辆横向偏移,增加行车风险。为了解城市平面交叉口交通隔离栏对左转车辆规避行为的影响,通过无人机采集3个设有交通隔离栏的平面交叉口车辆视频,提取车辆轨迹、速度、加速度等参数。分析交叉口出口不同车道车辆偏移和速度的分布特性,研究左转车辆规避特性。结果表明:(1)两侧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更倾向于向中间车道偏移,中间车道行驶轨迹则较为稳定;(2)20 m的行程可供驾驶人稳定行驶方向,保持与交通隔离栏的安全横向距离;(3)左侧车道上85%以上车辆远离交通隔离栏行驶,平均偏移距离为0.278 m;右侧车道上60%左右车辆远离右侧行驶,平均偏移距离为0.116 m。(4)左转车辆在出口不同车道的速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左侧车道和右侧车道上左转车辆速度分布峰值、横向加速度均值、纵向加速度均值均小于中间车道。以此提出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改善方法:(1)增加中分带宽度,提升路侧净距,实现左侧车道名义路权宽度与实际路权宽度一致;(2)增大硬质设施与驾驶人的横向距离;(3)开口段硬质设施优化为柔性,减弱设施心理冲击,降低驾驶负荷;(4)增设路面导流线和反光设施,保证...  相似文献   

18.
在无法设置公交优先信号的交叉口如何提高公交车辆的通行效率,是研究公交运行路径算法的主要目标.以一般信号交叉口的通行权为基础条件,以大站快线公交运行路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合理的公交运行路径选择算法:通过有效路段判别方法构建公交运行网络,路径搜索生成有效路径集合;引用和优化道路通行能力手册计算方法,对不同有效路径方案的路段阻抗和交叉口延误进行计算,分析不同路径方案的总延误值,确定公交运行路径推荐方案.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大站快线公交站点间运行效率,可尝试用于复杂多路径路网的公交运行路径导航.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解决老旧城区道路畸形交叉口交通组织混乱、交通信号配时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常见畸形交叉口的几何形状特征,提出群组式畸形交叉口的概念,并进行型式分类.基于不同型式的交叉口交通运行特征,提出A型群组式畸形交叉口信号优化策略,并选取工程实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型群组式畸形交叉口信号优化策略后,交叉口的交通延误明显减小,交通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对老旧城区道路交通管理策略的制定及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中心地区较为常见的错位交叉口带来的交通问题,结合南京市中航科技城开发建设项目,对错位交叉口的交通信号联动控制方法进行研究,以保证错位交叉口运行的顺畅性和安全性.基于错位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模型的建立,以南京市航空路一瑞金路一尚书巷形成的错位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利用Vissim建立错位交叉口的仿真环境,对城市错位交叉口的运行状态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错位交叉口信号控制策略,可以提高错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叉口车辆的延误,达到改善交叉口运行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