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北京市西直门地铁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几个典型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运营组织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地铁站现有限流设施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轨道交通站点的设计以及客流组织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无法实时掌握客流情况的现状,在全网各站点闸机实时数据以及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结合Agent仿真技术对进站客流建模,建立全网络条件下轨道交通客流分布模型。快速、全面地对轨道交通各个站点、线路之间的客流分布、运行情况进行直观仿真。通过向运营企业提供列车实时客流参数,使其可以全面把握全网各站点、各列车的实时客流情况,以此及时调整列车运行方案。另外,出行者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了解网络客流状况,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出行方案。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预测研究缺乏对短时客流动态波动性的考虑,不能预测短时客流区间.以北京市典型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开展实证,构建ARIMA-GARCH模型对误差项建模分析,拟合短时客流的随机波动特征.不同于以往的ARIMA-GARCH模型,研究还通过t分布揭示了客流的“尖峰后尾”效应,通过2种非对称GARCH模型识别了短时客流的非对称波动特征.模型结果表明,相比传统ARIMA模型,ARIMA-GARCH混合模型降低了20%以上的客流平均置信区间长度(MPII),同时提高了1%左右的置信区间覆盖率(PICP);周内客流波动性大于周末客流,而非高峰时段的客流不具有波动性.值得指出的是ARIMA-GARCH模型没有明显降低客流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尽管如此,混合模型可以在保证客流单点预测的前提下,准确地预测地铁客流区间.   相似文献   

4.
汤祥  杜威  马健霄 《人民公交》2022,(10):85-92
随着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持续快速增长,均质化的轨道站点组织设计与不均衡的站点客流之间矛盾开始显现,导致部分核心轨道站点在高峰时段形成了客流服务瓶颈。本文通过构建轨道站点间OD矩阵获取模型以及客流服务指标评估模型,力图在轨道建设前期阶段提前识别出客流服务的瓶颈区段,分析判断客流服务瓶颈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轨道站点交通设计容量、疏导轨道交通客流需求、合理确定周边开发强度等疏解措施,避免形成轨道站点客流服务瓶颈。本文研究成果对优化核心轨道站点设计标准、促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互适、科学控制轨道周边土地开发强度等方面具有一定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海郊区轨道交通客流保障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郊区轨道交通客流的广阔发展前景,以上海轨道交通为例,结合客流调研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影响郊区轨道交通客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加强站点周边区域多功能开发,配置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换乘系统,联合公交运营企业构筑一体化城市客运交通模式等郊区轨道客流规模保障策略,扭转上海郊区轨道交通客流低迷、效益低下、建设经营成效甚微的现状,实现上海郊区轨道交通建设及营运的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地面交通客流的转移和客流诱增的角度分析了轨道交通客流的来源.应用北京市及深圳市的实际数据对轨道交通的转移客流和诱增客流进行了说明.通过对私家车的出行进行分析,解析了出行者由私家小汽车向轨道交通转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在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已进入网络化运营的进程中,网络主要客流指标变化趋势;总结了当前北京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从供需层面分析了目前线网客流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通勤客流的主要特点.分析与评价了北京市轨道线网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需求演变的角度出发,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轨道交通各区间断面设计年度预测的全日客流量为基础,根据轨道交通客流分布在各断面不均衡的特点,分析轨道交通线路上各站点客流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及其判别标准,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客流分布特征,简化客流分布图,优化列车编组,以实现运营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9.
在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中,能否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直接影响都市圈客流是否选择轨道交通.分析了轨道交通中以人为本问题的内涵,并从列车的设计和管理、换乘系统的设计、运行路线的选择、站点的设置及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等方面,对城际交通人性化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与市区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在服务范围、服务对象、主要设计参数、客流预测指标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提出一套能体现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需求特征的客流预测工作思路.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划分为分客群分层次需求分析和多情景、多时间维度线路预测2个阶段,并对客流预测专项模型提出5点建模要求.最后从增加车站及走廊级的需求分析、重视不同特征日的客流分析、补充对相衔接线路客流的影响分析、加强对边界条件不确定性的风险分析等4个方面归纳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客流分析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布置于城市交通走廊,其客流集散依赖于道路交通系统。通过轨道交通站点配套道路的建设,将城市轨道网络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有机衔接起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快速交通功能和道路交通系统的深度通达功能,从而构建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在调研武汉市已运营轨道交通站点配套道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措施,为后续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各站点乘客出行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站点分类研究方法.使用城市轨道进出站刷卡数据,讨论不同输入变量下的聚类结果,建立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不同类型站点识别方法,并运用于重庆市主城区轨道站点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进出站客流数据能较好反映不同类型轨道站点的时空特性.最后分析了不同类型站点乘客出行特征,针对不同类型站点的识别研究为今后精细化研究轨道站点客流奠定基础,为轨道站点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短时客流具有随机性和非线性的特点.为提高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研究了基于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IGWO)与BP神经网络的短时客流预测算法(IGWO-BP).计算轨道交通客流不同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确定了BP神经网络的输入和输出方式;用余弦思想和动态权重策略对原始灰狼优化算法改进,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短期客流预测是列车运力配置和网络化运营决策的基础,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精细度及科学合理性决定了运营过程的安全性、运营组织的高效性和资源配置的均衡性.节假日(包括节前一日)客流与平日有明显差异,不同节假日、不同车站的客流规律各异,预测过程同时面临路网结构改变、历史可用样本少等问题,本文综合考虑大型活动、恶劣天气、车站周边土地利用性质等影响因素,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了适用于路网结构发生改变的车站进、出站量预测模型,并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历史客流数据,对2015年清明节前一日车站进、出站量进行了预测,与神经网络模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结果对比表明,本模型预测结果更好,全路网客运量误差率为0.27%,车站平均预测误差率为3.92%.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未来线网建设更多的是位于中心城区以外的城郊线路,轨道交通站点的区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等相关规范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和修订.本文首先对轨道交通站点吸引范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相关的研究发展.随后,就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站点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已有相关研究、规范以及现状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具体情况,提出引起站点吸引范围变化的因素.最后,通过实例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级别城市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吸引范围参考数值并为未来导则的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交通网络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轨道交通网络亦是如此。近年来,有关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来划分网络类型,如随机网络、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然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网络,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方面的研究较少。由于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加入交通网络的需求和运行状况的考虑会更加符合实际。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为对象,研究其从1993年第一条线路通车至2008年的网络发展变化。从拓扑、需求(各站点客流)和运行(各站点间运行时间)三方面分别选取指标描述轨道交通网络特征:用节点度、回路程度(circuitness)和树状程度(treeness)来表征网络拓扑结构性质;用邻近性(closeness)表征网络需求和运营性质,并分析这些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轨道交通微观设施管控措施科学性基础不足的现状,结合轨道交通客流对向冲突实际,以地铁上、下车乘客冲突现象为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客流冲突的影响因素和表征参数,利用数值模拟仿真上下车乘客的客流状态.随后,根据冲突行人流理论分析上、下车客流的行为特性,量化了客流在车门处的运行状况.根据上、下车客流冲突的影响程度,提出基于客流平均密度、平均行程时间、平均速度的量化模型,实现客流冲突量化分级.本文根据综合指标将客流冲突划分为5个等级.研究成果对准确把握客流对向冲突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实际指导地铁客流组织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充分掌握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布特征,能够精准优化运营组织,提高轨道交通客运量。本文以济南市轨道交通一期线网为例,基于轨道交通刷卡数据对客流出行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轨道交通存在线网覆盖不足、线网客流空间分布不均衡以及线路客流方向不均衡等问题,并对问题影响因素剖析,为轨道交通优化策略提供支撑,助推交通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运营效率,加强对大客流状况及客流结构波动的预警,对枢纽内部不同交通方式分担率进行科学预测,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通过调研获取综合交通枢纽客流集散方式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转移矩阵,对私家车、出租车、公共汽车及轨道交通这4种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担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枢纽客流分担率预测模型。以虹桥枢纽为例进行实例验证,为综合交通枢纽调度管理策略的建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作为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运输的"主动脉",轨道交通运输速度快,载客量高,缺点是线路固定不变,灵活度不高。共享单车则是运载客流的"毛细血管",在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成都市地铁3号线,采用Logit算法计算模型求解方法标定出轨道交通出行与常规公交出行的效用函数,从而计算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吸引范围:由市中心往城市外围发散,吸引范围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