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俊  郑建兴  汪枫 《铁道车辆》2015,(2):13-16,5
通过运用Ansoft和AMESim对高速动车组电空比例阀进行建模仿真分析,从而建立了电空比例阀的仿真模型,以研究在不同的结构条件下电空比例阀的输出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而为同类型的电空比例阀的研发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技术积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电力机车辅助电源传动试验台系统,对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其采用PWM整流器作为系统负载,利用PWM整流器调节被试逆变器的输出电流来进行各种工况的试验,PWM整流器采用了基于交流电压定向的电流控制策略实现解耦控制,并采用了预测电压法提高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力机车多采用空电联合制动,而较少采用空电混合制动。文章以悉尼地铁工程车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UIC标准制动系统的空电混合制动控制方案,详细介绍了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分析研究了空电混合制动的激活条件和控制逻辑,以及在几种不同典型制动工况下空气制动与电制动的分配情况。经试验验证,各工况下的制动力分配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机车空电混合制动条件下的制动系统测试是研制高性能制动系统的必要手段。通过构建机车的制动速度模型,利用MVB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搭建了新加坡电力蓄电池双能源工程车空电混合制动联调试验的仿真系统。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这种仿真方法满足空电混合制动技术的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5.
和谐号动车组均采用微机直通电空制动系统,由电子制动控制单元响应列车控制指令,实现网络通讯、空电复合制动控制、防滑控制、故障诊断和信息存储等所有控制功能。电子制动控制单元由3大技术平台组成:①应用软件平台,基于故障导向安全控制原则设计,实现了制动系统的所有控制策略和逻辑,并具备良好的故障诊断能力,便于进行系统故障定位、维修;②硬件平台,采用基于分布式网络和微机控制的标准化、模块化的智能模块组合而成;③软件开发平台,采用基于V模型的开发流程,实现了从需求定义到最终产品的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6.
高速动车组电空制动系统是由气动元件、电子元件和基础制动装置组成的复杂系统。基于现代流体力学的仿真分析软件AMESim建立制动系统中关键气动元件的仿真模型,通过试验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和参数修正;将封装的气动元件模型与电子元件模型和基础制动装置进行系统集成,建立单车以及列车级电空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基于列车级电空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对高速动车组电空制动系统参数进行配置和分析,设计高速动车组电空制动系统。在最大常用制动和紧急制动2种工况下对基于仿真模型设计的高速动车组电空制动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最大常用制动时减速度仿真值与减速度设计值相符;紧急制动时制动距离试验值为5 670m,仿真计算值为5 795m,相对误差为2.2%,仿真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YZ-1空气制动系统及YZ-2电空制动系统在长大重型养路机械车中使用的不足,优化设计了一种YZ-D电空制动系统,并重点介绍了YZ-D电空制动系统的组成、各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试验得出YZ-D电空制动系统更适合于长大重载养路机械制动系统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巴西城轨列车脉冲宽度调制(PWM)编码器的输出端电阻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管)烧损问题,基于其功能和工作原理,采取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冲击3种抗扰度试验排查,确定电磁干扰源;建立PWM编码器的容性耦合模型,分析电磁干扰耦合机理;提出电磁干扰抑制措施,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浪涌冲击电压是导致PWM编码器故障的直接原因,进入车体的瞬态电流为电磁干扰源,是导致PWM编码器故障的根本原因;车体瞬态电流在PWM编码器输出端耦合的浪涌冲击电压有效值为183.95V、冲击次数约20次时,PWM编码器受到电磁干扰后发生故障。试验表明,在保护接地线上串联50mΩ电阻和PWM编码器输出端加装型号为SMCJ24CA的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管),可显著增强PWM编码器的抗扰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DSP的电空转换单元控制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空转换单元是新型微机直通式电空制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空电联合制动的基础。文章介绍了以TMSLF2407ADSP为控制器的电空转换单元的工作原理,并完成了设计和实验室试验。试验表明该电空转换单元具有良好的线性特性和动态响应特性,能够满足列车制动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发挥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地铁车辆的电空配合制动和电制动能力,需要对其进行验证试验。首先简要介绍了地铁车辆电气制动、空气制动以及电空配合制动的制动方式,然后在不同负载、不同速度级和不同制动级位的情况下,对该地铁车辆采用了电空配合制动的方式进行了加载试验和载客试验,最后利用各工况下制动过程中的实测参数计算出列车的电制动力,从而对该列车在整个制动过程中的电制动能力作出评判。载客试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低载荷(AW0)情况下,车辆的电制动能力能发挥到设计值的113%;在高载荷(AW3)情况下,车辆的电制动能力发挥到设计值的93%;车辆的电空制动切换点分布的均值为6.25 km/h。实际测试数据充分验证了该地铁车辆电制动发挥能力和电空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ANSYS电空制动EP阀线圈稳态温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EP阀在城轨交通车辆制动系统中的作用,根据EP阀线圈的几何模型特点建立了线圈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电空制动EP阀线圈稳态温升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利用电阻法测定的结果基本相符,达到了国产化电空制动EP电磁阀线圈稳态温升的设计要求。仿真为EP阀电磁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城轨交通车辆电空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EP阀作为城轨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已于2005年2月23日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  相似文献   

12.
重载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我国 5 0年来为发展重载列车所做的努力 ,早期在使用蒸汽机车牵引时 ,曾进行了 12 0辆货车制动、缓解和充气时间的试验。 195 8年开始对货车单线电空制动机进行了研制和试验。随着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发展 ,推动了重载列车的进步。从 1961年开始研制 10 3型空气分配阀到现今推广的 12 0型控制阀 ,为重载列车创造了条件。 1985年试验过空气同步制动装置和机车无线遥控同步操纵 ,这些研究和试验取得的资料 ,为发展重载列车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EP阀轴对称的结构特点,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电磁材料非线性及漏磁因素的影响,采用微分标量势法(DSP)对旅客列车电空制动系统中EP电磁阀三维静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电磁阀的安匝数、工作气隙、非工作气隙等设计参数是影响电磁阀性能的主要参数。额定电流为450 mA、线圈匝数为3 200、工作气隙和非工作气隙分别为2 mm和0.2 mm时,EP阀各项性能最优。为了减小加工工艺对EP阀工作性能的影响,磁铁和阀罩的同轴度应控制在8级,铁芯外径表面粗糙度应抛光至0.8μm。试验表明按照仿真方法设计的EP阀,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 10 4D、F8型电空制动机的结构原理、试验数据和运用中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找出现行的 5线制客车电空制动机较为明显的性能缺陷 ,并探讨化解缺陷的可能方法 ,以利于客车电空制动机更为安全、可靠地运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ZK4电空转辙机控制电路中二极管可靠性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取消二极管,并通过理论计算及试验进行了方案论证。  相似文献   

16.
以DJJ1型高速交流传动电动车组空电联合制动方案为例,介绍了动力集中型交流传动动车组的空电联合制动控制模式。同时,通过该电动车组在广深线上试验及运行数据的分析,阐述了其空电联合制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先分析捣固装置升降控制电路原理,然后根据电液比例阀平稳换向提出的要求,对现有的控制方法进行改进,并应用matlab软件搭建电液比例阀控液压缸升降系统数学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捣固装置升降控制系统实现了控制性能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辅助逆变器控制机箱PWM参数复杂、难以测量的情况,介绍了一种基于PXI硬件环境和LabVIEW软件环境的PWM波参数测试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准确测量到PWM的脉冲幅值、基波频率、载波频率、占空比、总谐波畸变等重要参数,还能计算出PWM波的基波分量到49次谐波分量。通过对无锡地铁辅助逆变器控制机箱的PWM波的测试试验表明,该方法能为优化控制机箱的PWM波算法提供详实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铁列车停车精度是列车自动驾驶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结合车辆参数、列车冲击、电空转换等性能建立了列车制动模型,并提出了利用在线识别的方式对每一列车的空气制动参数进行自学习,解决了不同列车因空气制动变化导致的制动异常问题,可较好地提高列车自动驾驶舒适性和精确停车模型的鲁棒性.通过仿真和实际工程项目结果分析,所提出的制动模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制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功能和原理的分析,介绍了制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结构、信息采集硬件系统、软件流程以及地面分析模块。调试试验证明装载该故障诊断系统后能大大提高制动机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