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花冠GLX—i型轿车所用电动天窗为对象,论述了轿车用典型电动天窗的结构,并对天窗关闭故障、驱动电机故障的维修方法以及限位开关检测、电源继电器检测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宝来/高尔夫轿车天窗常见故障与维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来和高尔夫轿车采用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著名汽车天窗供应商——德国伟巴斯特(Webasto)汽车天窗公司的天窗系统,具有防夹功能的新一代产品,当这种天窗遇到与它原记忆的力不同的时候,它能够自动判断防夹功能是否启动,以免给人体造成伤害。在使用过程中.宝来和高尔夫轿车的天窗可能会出现天窗关闭不了,关闭不严或关严后又反弹回来的现象,这些  相似文献   

3.
先根据性能指标对微型纯电动轿车电机功率进行计算以选择合适的电机,根据所选电机的功率、电压等参数对蓄电池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并合理选型,再根据所选电机、蓄电池,结合微型纯电动轿车的实际情况确定传动比;最后利用ADVISOR软件对该微型纯电动轿车的动力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选择电机和蓄电池能满足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耿铁军  张全 《汽车维修》2003,(10):42-43
一辆2002年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别克GS轿车,侧面发生严重撞车事故,经过整形修复后,在安装电动天窗总成时发现,天窗玻璃处于全开(OPEN)位置时,朝着天窗玻璃关闭方向按下天窗开关,天窗电机静止不动,天窗玻璃不能通过操作天窗开关移动到全闭(CLOSE)和倾斜通风(VENT)位置.  相似文献   

5.
卢强 《汽车维修》2011,(8):7-10
江淮轿车目前上市产品主要有宾悦、和悦、同悦及RS系列,其中豪华型的江淮宾悦、和悦轿车配置有内藏式电动天窗,天窗由电机驱动,通过软轴带动引导机构运动,使天窗实现开启、倾斜、关闭功能。汽车天窗虽然能为车主带来健康舒适的享受,但作为一种结构和工艺都非常精密的装置,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  相似文献   

6.
开发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动力传动装置参数的优化匹配。本文首先建立了汽车动力与传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纯电动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爬坡性能的指标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利用ADVISOR仿真结果证明,所选电机与整车匹配后能够满足纯电动轿车动力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汽车维修技师》2013,(8):32-34
<正>天窗逐渐成为汽车的一部分,它改变了传统的车内换气方式,可迅速除去车内雾气。夏季使用天窗还有快速降温,节约能源的作用。一汽大众的宝来轿车,也已经普遍装配了天窗。一、天窗的操作方法全新宝来轿车天窗为滑动/翻开式天窗,即天窗的打开方式有两种:向后滑动打开和向上翻开。天窗具有防夹功能,可防止天窗夹住较大物体,增加了天窗使用的安全性。天窗旋钮开关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逆向工程再设计的汽车电动内藏天窗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汽车电动内藏天窗为基础模型,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了CAD模型;运用快速成型技术进行校核、验证和装配,完善该模型;在分析内藏天窗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再设计的思路和实现措施,提出该内藏天窗模型与汽车顶篷匹配的解决办法,最终设计出特定车型的原厂配套内藏天窗.  相似文献   

9.
黄爱东:你好! 汽车天窗的型号多种多样,有电动的、手动的,有内藏式的、外掀式等等。一般说来,手动天窗是以手来驱动的,可以上掀,有些甚至可以将天窗取下,人站出去远眺、摄影,甚至危急关头逃生。其中外掀式手动天窗多用于经济型轿车,如富康、捷达、普桑等轿车。而电动天窗又  相似文献   

10.
电动撑杆式汽车电动尾门系统主要包括控制器模块(ECU)、电动撑杆模块、电动吸合锁模块与防夹胶条,各模块通过控制器(ECU)的统一控制实现尾门电动开启与关闭并进行防夹检测。其中电动撑杆的弹簧力设计与电机输出力设计、手动操作尾门的开启与关闭力计算以及电动锁吸合力与尾门系统支撑反力的匹配是电动尾门系统设计的难点,本研究对尾门系统开闭过程建立力学模型,并应用Excel软件的公式编辑功能,输出了上述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ve—DYNA软件及在控制和实时仿真方面具有的优势。针对某一轿车,利用ve—DYNA软件建立了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不同车速下的转向盘转矩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适宜的车速感应型助力特性曲线,为后续的电机控制和ECU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6自由度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测量得到电动动力总成的质量和惯量参数以及3点支承悬置元件的三向弹性与阻尼参数,并通过对比系统固有特性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加速上况下悬置变形与作用力、半轴输入端和电机线柬部f讧化移的瞬态响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悬置系统存在工作负荷严重不均匀及线柬可能破坏的问题,需进行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13.
以某纯电动货车为研究对象,依据整车动力性、经济性指标对电动货车的电机、电池、主减速器等部件参数进行了参数匹配。利用CRUISE软件搭建整车模型,对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表明,该纯电动货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合理,仿真模型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论述了电动滑门系统在商务车中的重要性,阐述了汽车电动滑门系统的功用和组成,并对电动滑门的系统原理和主要功能进行了梳理,从上述两点入手,结合系统应该考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电动滑门系统的控制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电动滑门四种工作模式间如何转换;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开门与关门如何实现;开门关门过程中驾驶员对主要开关进行操作如何处理;防夹逻辑如何处理;热保护设计;报警逻辑设计;启动卸荷逻辑设计;滑门速度如何控制;正常开关门的系统零部件时序;网络休眠及唤醒设计等等。通过对系统的认识程度不断增加,在系统逻辑中进行了对滑门电机、离合器、闭锁电机、解锁电机和防夹条的断路或异常检测,并在检测到异常后使系统进行相应的功能禁止,如禁止电动功能或禁止电动关门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电动干式DCT轿车离合器操纵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采用积分分离的PID控制算法对无刷直流驱动电机进行PID控制.在此基础上,对某型轿车进行了DCT系统的起步和换挡试验.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控制算法也满足系统控制要求,保证了DCT样车的平稳起步和换挡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16.
为弥补技术短板,尽快形成汽车电动侧踏板的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文章开发了一套侧踏板控制系统,为其建立了动态控制模型,通过仿真和试验研究了霍尔速度和霍尔加速度混合防夹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另外,提出用分段扩频PWM控制的方法,提高了汽车电动侧踏板调速的平顺性,降低了系统的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全铝车身电动轿车正面碰撞的耐撞性,应用ANSA建立了全铝车身电动轿车的有限元模型。依据C-NCAP对车身加速度、碰撞速度、车门变形量指标的规定,在LS-DYNA中对所建的全铝车身电动轿车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仿真碰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铝车身电动轿车在正面碰撞过程中车身加速度大,在0.033 s时加速度达到最大值59.6g,高于C-NCAP指标中的目标值50g;前侧车门的最大变形量为41.72 mm,高于C-NCAP指标中的目标值40 mm。针对全铝车身电动轿车正面碰撞存在的问题,设计使用4因素3水平的标准正交矩阵,对全铝车身电动轿车的车身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利用LS-DYNA依次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对车身加速度影响的主次顺序;对仿真结果进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和显著性分析,获得了最优方案,即前防撞梁厚度3 mm,吸能盒厚度3.5 mm,前纵梁厚度2.8 mm,前防撞梁材料7003。优化结果表明:与基础模型方案相比,优化后车身加速度降低了23.8%,前侧车门变形量减小了9.6%,增强了全铝车身电动轿车的耐撞性,为全铝车身电动轿车正面碰撞安全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滑门电机位置传感器监测:在电滑门运行过程中,电动滑门控制模块实时监测滑门电机位置传感器。若电动滑门控制模块监测到电机位置传感器的信号变化率小于期望值,电动滑门控制模块判定为车门运行受阻。系统启用防夹功能,反向运行滑门电机,至滑门打开或关闭的极限位置。  相似文献   

19.
防夹力是汽车电动尾门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针对电动尾门关闭过程中接近关闭位置偶发关不上反弹的现象,阐述了误防夹的原理,对误防夹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进行了实车验证,提出了电动尾门三级防夹力策略,通过控制单元软件策略更新及实车标定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三级防夹力策略在保证汽车尾门正常防夹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电动尾门的关闭能力,优化了现有汽车电动尾门关闭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现在汽车大多采用电动车窗,但单纯无防夹功能的电动车窗在自动上升期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很多汽车都采用了电动防夹车窗。本文结合汽车车门控制模块设计的项目实践,深入探讨电动防夹车窗的控制策略和功能实现,以提高电动防夹车窗的稳定性、可靠性、高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