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型鱼雷     
赵庆钏 《航海》1997,(3):29-29
在八十年代中期。当各国都在削减军费,和正处冷战停止前夕.美、德、意、榔、瑞典等国。不约而同地.先后开发出一型称之为新式具有制导控制的水下航行体——微型鱼雷。  相似文献   

2.
攻击型的水下鱼雷武器,酷似一种无人驾驶的潜艇,它能在水下自行推进、自动控制航行深度和方向,自动跟踪和追捕目标,直至最后击沉目标的一种水下武器。该武器具有速度快、航行深度大、隐蔽性好、命中率高、杀伤威力大等特征。并能在空中、水上和水下发射。 鱼雷武器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距今已逾130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64年起到1940年为无控制的直航鱼雷阶段;1943年到1970年为有控制的制导鱼雷阶段;进入到70年代末起为智能化鱼雷阶段。 现今,世界上拥有鱼雷研制、设计、生产能力的国  相似文献   

3.
照川 《航海》2005,(6):43-43
俄入役的“风雪”鱼雷能在水下以360千米/时的速度潜行。该型鱼雷拥有独特的外形,可在水下形成超空泡,使航行鱼雷遇到水阻力降低10倍多。据悉,现今的该型鱼雷,经过俄鱼雷工程师们的潜心研究,又推出了其最新的改进型,即能以400千米/时的速度在水下航行。据军事专家称,到2050年,世界上将没有任何一种反鱼雷系统能捕捉到这种超高速航行的鱼雷。据称,这种最新改进型“风雪”鱼雷,还将于近期装备一种可使鱼雷沿航  相似文献   

4.
大虾信箱     
湖南郴州读者叶明问:线导鱼雷速度很快,其导线怎样迅速展开?导线能达到多长? 答:世界上第一枚线导鱼雷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云雀”鱼雷,1950年,美国在此基础上研仿的第一代MK37—1型电动自导线导鱼雷正式服役。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国第二代线导鱼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鱼雷为第三代,1975年研制成功的MK48 Modl型为第四代鱼雷。除美国的这些型号外,其他具有突出特色的线导鱼雷还有意大利的A-184型、瑞典的TP-61和TP-42型、英国的MK24“虎鱼”和“鲸鱼”型等。  相似文献   

5.
赵庆钏 《航海》1993,(4):15-15
未来的海战是反潜战;反潜战的实质是研制出性能优于潜艇的反潜鱼雷(或远程反潜导弹),以便更加有效地对付水下目标:反过来也还是潜艇对攻击方的反潜鱼雷等武器实施反鱼雷等武器攻击和战术的研究。所以说现代化的反潜战是潜艇、鱼雷、水雷和远程反潜导弹等武器的较量。  相似文献   

6.
试论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研究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对新型发射动力源研究、发射过程监控研究、控制性能提高研究、系统简化与提高设备安全性研究及快速发射功能研究作展望,以期为鱼雷发射装置的科研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军舰和水下潜艇等军事作业平台,在执行任务时容易遭受水下炸弹、鱼雷等破坏性武器的袭击。其中,水下近距离、非接触爆炸可以产生能量很高的爆炸冲击波,对军舰和潜艇等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提高舰船板架结构的抗冲击波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水下冲击波气泡脉动理论,系统研究舰船板架结构的水下爆炸冲击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法国麦屈拉防御公司与意大利奥托、梅腊拉公司共同制订了一项计划,拟联合研制一种从舰艇上发射的火箭助飞鱼雷。这种能在空中飞行的鱼雷,又能在水下潜航的导弹,也有人称之为反潜火箭或反潜导弹。它是从水下摧毁水面舰艇、潜艇以及其他水下目标最有效武器之一。巡航式火箭助飞鱼雷是由自导鱼雷、空气动力运载器、助推发动机和自动控制发射器四个重要部分组成。计划将采用先进的制导系统、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增加发动机功率,以增大导弹的射程,缩短导弹在空中的飞行时间,改进控制弹导能力等,以提高鱼雷的  相似文献   

9.
水下战武器发射装置可以发射鱼雷、导弹、干扰器,并可锁定和储存设备,而不是单一的发射鱼雷。这类发射装置因为其效率、威力及费效比,在现代和未来战争中的地位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0.
水下爆炸对鱼雷毁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水下爆炸冲击波最大压力的分析和冲击波对固定壁的作用以及对薄壳结构承载能力分析,研究了水下爆炸冲击波对鱼雷的毁伤效果,探讨了鱼雷头部结构的毁伤准则。同时开展了模拟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11.
针对鱼雷型无人水下航行器航行过程中外界环境干扰复杂,航行体系统内部干扰严重的特殊问题,并同时考虑系统参数剧烈变化造成的系统不确定性,设计纵向鲁棒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 PID控制器作为标称控制器控制标称受控对象。利用非线性状态观测器估计受控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外界环境干扰,并通过补偿控制律补偿,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具有鲁棒性。将此方法应用于鱼雷型无人水下航行器鲁棒控制器的设计,可大大提高鱼雷型无人水下航行器航行过程中对干扰的抑制和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保证鱼雷型无人水下航行器在整个航行过程中的姿态稳定,以保证航行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2.
针对鱼雷型无人水下航行器航行过程中外界环境干扰复杂,航行体系统内部干扰严重的特殊问题,并同时考虑系统参数剧烈变化造成的系统不确定性,设计纵向鲁棒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PID控制器作为标称控制器控制标称受控对象。利用非线性状态观测器估计受控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外界环境干扰,并通过补偿控制律补偿,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具有鲁棒性。将此方法应用于鱼雷型无人水下航行器鲁棒控制器的设计,可大大提高鱼雷型无人水下航行器航行过程中对干扰的抑制和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保证鱼雷型无人水下航行器在整个航行过程中的姿态稳定,以保证航行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江南集团技术》2003,(3):48-48
介绍了美国海军水下作战中心(NUWC)正在用Manta试验运载器(MTV)来论证及评估开发未来的水下无人运载器(UUV)。设想将整个UUV固定在潜艇的首部,可以放出执行侦察、通信甚至作战等诸多任务,又能回收固定在宿主船的外壳上。如水下无人通信运载器(UUCV)可用于水下声通信,水面无线电波联系等;其尺寸可以为53英寸/70磅至重型鱼雷。在文中一张构想图中,则在UUV上还有4个鱼雷发射管。图5。  相似文献   

14.
岸防部队是海军编成的主要兵种之一,是国家海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往的战争表明,岸防作战的成败甚至直接关乎国家的安危。海岸防御实际上是沿海国家能否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最后安全屏障。中国近代以来屡遭外来海上强权的欺辱固然是缘于国力以及国家海上力量的柔弱,然而长期忽视海防力量及其设施建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自新中国海军建军开始,即对海军岸防部队这一兵种予以了重视和着重发展,在漫长的中国海岸线迅速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岸防体系,为特殊年代保卫国家沿海安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当时间进入21世纪,面对信息化的高技术战争形态,海军岸防的任务、使命、主战装备以及作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作为海军编成的重要兵种之一,岸防部队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岸防始终是国家国防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在海上作战中,鱼雷等武器的接触爆炸是导致舰船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提升舰船的水下抗打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包括水下接触式保障载荷的特性分析、舰船防护结构的数学模型建立、舰船水下爆炸冲击的力学特性仿真等,对于改善舰船防护结构的设计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熵的潜艇鱼雷武器系统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下复杂战场环境下,随着武器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作战样式的快速变化,信息优势对于潜艇鱼雷武器系统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战效益。在分析潜艇鱼雷武器系统作战使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评估潜艇鱼雷武器系统效能的方法,并建立了评估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基于DIS和由5个计算机节点组成的鱼雷武器分布交互仿真系统,解决了体系结构、信息规范、网络通信及仿真数据库的开发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统计仿真的自动化。所完成的系统运行结果良好,在水下武器装备研制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舰艇反鱼雷防御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防御水下鱼雷攻击的重要性,较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水声对抗鱼雷防御的现状,提出了未来水下防御技术的需求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来袭鱼雷的硬毁伤手段主要依靠使用传统爆炸物破坏鱼雷壳体或声学基阵.探讨了在水下使用温压武器的可能性,利用其远场超压高、持续时间长、衰减慢以及水下爆炸形成气泡体积大于同等质量TNT炸药的特点,实现破坏鱼雷声学基阵和壳体结构的软硬毁伤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鱼雷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鱼雷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是鱼雷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国际上通用的有限元程序ABAQUS中的声固耦合算法模拟分析了鱼雷在水下爆炸冲击波载荷作用下的动响应.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分析和总结了在不同的纵向和环向加筋数目及壳体厚度的情况下鱼雷各部分结构的应力和加速度响应,给出了一些规律性的曲线和图表.经过对比和分析,最终给出了一种最佳的设计方案,达到了对鱼雷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