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林 《城市交通》2008,6(1):I0001-I0001
交通模型是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技术分支,是交通分析的手段.是制定交通战略、对策和交通规划方案的基础。在业外人士看来,交通模型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公式和算法,但对从事交通研究的同仁来讲,交通模型是我们探索把握交通发展客观规律、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周江评 《城市交通》2009,7(2):96-96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平衡的综合性交通系统,不能不重视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是世界上一个比较闻名的、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多模式交通供给相互平衡的城市。波特兰市是怎样考虑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交通造价管理是交通工作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决定着交通投资效益的高低。基于交通造价及其信息化的特点,依据造价信息的生命周期,分析交通造价信息发生体系、管理体系和应用体系,有利于规范造价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造价信息的经济效益,以服务于交通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快浙江省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交通作为基础产业、先行产业,为保障全省目标的实现,省厅提出要在2015年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交通现代化的“两个率先”。经省政府批准,本届政府实施交通“六大工程”。交通信息化是交通现代化的标志,是交通“六大工程”的技术保障和有力支撑,是“三高”精神的有效载体和直接表现,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交通中心工作,促进交通中心工作,实现浙江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读书     
《城市交通》2010,8(2):100-100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与实践 作者:李伟 出版单位: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交通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城市一直没有明确步行和白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政策。受小汽车交通迅猛发展的冲击,步行和白行车交通空间不断受到排挤,路权受到侵害,步行和骑车环境日益恶化。从本书各个章节中,  相似文献   

6.
交通具有共有资源的特性,没有排他性而有竞争性。交通竞争的失范和交通的外部性是造成交通“共有地悲剧”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发挥政府立法作用规范交通的竞争性,通过市场交易降低交通的负外部性,形成外部压力与内在诱导的双向激励机制,是利益共赢的绿色交通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热烈支持“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会议的召开,对论坛采取互动方式非常满意,他首先谈了交通的含义,认为交通就是人和物的位移,“门到门”和“人到人”加起来就是交通.其次介绍了信息化问题,交通信息化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信息化的建设.第三分析了交通行业的政策走向,提出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打破行业垄断,构造的体制和机制应具有中国的特色,要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并提出未来的交通一定要实现网络化、综合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软道、交通和绿色交通在今后一段时期将成为交通科技的创新源头;分析了如何改善交通法制环境和交通领域亚待研究的五个问题,即:交通运输体系、交通体制改革、交通安全、交通路权和交通文明,邓寿鹤教授最后说“今天北京有了中国交通论坛,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聚集海内外有关人士纵论中国与北京交通,寻求破解困扰各大城市的‘交通之道”,此外还回答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提出的有关交通体制以及北京成立交通委实践、试点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国际和国内的货运需求均呈现快速增长的形势,对传统货运交通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客运交通规划相比,货运交通规划具有不少鲜明的特点,专门针对货运交通规划的分析工具也很少。为此,在分析了基于车辆和基于货物两类货运交通规划方法的流程和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货物的货运交通规划方法更有优势。通过示例,探讨了如何运用CubeCargo软件开展基于货物的货运交通规划,实现货运发生和吸引、货运分布、货运方式划分、货运交通分配的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陆礼 《江苏交通》2003,(6):8-10
论述交通生产力的发展是小康社会交通伦理进步的根本动力,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和良性流动,交通活动最高道德观念是货畅其流和人便于行,交通服务将更加文明、舒适,交通生态的优化将确保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雪明 《城市交通》2009,7(3):48-56
介绍了区域交通模型和次区域交通模型,以及两种对接方法。以美国南加州橙县和尔湾市交通分析模型为例探讨实现交通模型一致性的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构建3级交通分析小区系统,运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转换系数,以及遵循同区域交通模型相一致的公路网构建方式确保模型输入数据一致;同时,对次区域交通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适当后处理,使其与实际交通量吻合。结果表明,尔湾市交通分析模型与橙县交通分析模型之间的结果差异为.4.2%,可认为二者之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道路路段上车流的流量和密度之间的特性,对道路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进行了改进,使CA模型能够较好模拟城市道路交通流。提出了网格动态调整算法,该算法根据模型模拟的路段流量和密度计算车辆平均通行距离,并以此距离动态调整CA模型的格子长度,按照城市道路路段上车辆速度的统计分布规律,以路段的车流速度密度模型输出作为下步模拟的平均车速,通过车辆速度的分布范围确定车辆加速减速的概率,对模型车速进行更新。选择500米长的城市主干道上的一条车道,利用本文改进的CA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车速为30-65公里/小时范围内,能较好模拟城市道路上车流的运行特性。改进后的CA模型,适用于对城市道路上中速车流运行状况的模拟。  相似文献   

12.
环道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道交通组织是区别于信号灯交通组织和立交交通组织的一个新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基本思想,其最大特点是不设红灯、不停车,在平面位置上分离交通冲突点,这有望大大提高区域交通的通行效率,从而提供安全、畅通和有效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中小城市城区的主要交通特征.针对该交通特征提出了.在中小城市应用干道协调控制系统改善交通的方案.对采取干道线控系统前后的交通运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证明了采用干道线控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道路交通功能提升,能缓解区域内交通结构供需矛盾,并可改善局部交通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4.
分别利用投影几何学、消失点与消失线、圆锥曲线3种方法,对现实中交通监控图像进行分析、修正.结果表明,对图像进行修正后,将更为有效地获取有效信息,大大提高了监控效果与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段学习的BP神经网络的交通流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江波  陈后金 《ITS通讯》2006,8(2):28-30
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方案,实时、准确的交通流量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采用改进型BP神经网络建立起交通流的时间序列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短期内道路交通流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论ITS的结构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讨论智能交通系统理论范畴,探讨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寻求建立ITS结构模型,将人、车、路、环境系统通过技术群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运行有序的交通系统,从而达到最大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保障效能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应用“四步骤法”进行居民公交出行OD 预测中,为了提高出行分布与方式划分预测的精度,本文分别提出了交通阻抗确定新方法和交通小区间公交出行量预测方法. 本文利用各小区内道路节点之间的最短路距离确定小区内及小区间的交通阻抗. 该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交通阻抗确定方法的缺陷,将其应用于重力模型预测居民出行分布,预测精度有所提高. 在获得现状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法预测未来年公交出行总量,然后利用公交出行距离转移曲线具体预测各小区之间的公交出行比例,利用该比例结合公交出行总量获得公交出行OD. 该法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规划、政策等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其预测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对旅游景区新建公路交通量的预测主要采用4阶段法,但该模型对隐性交通需求反应不敏感,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景区本身的环境容量限制,针对不足,文中通过对传统的交通生成预测模型进行改进,突显旅游特性,弥补对隐性交通需求的估计不充分,在交通分布预测阶段以景区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进行交通分布预测,并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东、西山连接线工程为例给出对旅游景区新建公路交通量的预测过程,并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UTC-SCOOT的特殊相邻路口交通信号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相邻路口的交通特性,基于UTC-SCOOT提出控制这种特殊路口的方法。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相邻路口的交通状态。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相邻路口的交通特性,基于UTC-SCOOT提出控制这种特殊路口的方法。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相邻路口的交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