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司康 《汽车情报》2008,(12):28-31
由图1(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的统计数据整理,下同)可见,1995年以来,重卡市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1年是重卡市场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增长率快速上升;2001。2005年是第二个阶段——增长率呈波浪式下跌;2005年以后至今尚未结束是第三阶段——增长率呈波浪式快速上升。在近四、五年内,2007年是重卡市场发展最快的一年,2007全年重卡市场累计销售48.75万辆,同比2006年大幅增长58.64%2008年一季度重卡市场依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同比增速达到58.70%。  相似文献   

2.
于扉 《商用汽车》2007,(2):66-67
2006年,重卡行业全年累计销售30万7 296辆,与2005年相比增长30.55%,重卡市场明显复苏.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重卡企业销量第一的是东风,增长率最高的是福田欧曼,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的主流企业有中国重汽、陕汽、福田欧曼和北方奔驰.  相似文献   

3.
马戈 《汽车情报》2008,(3):21-23
2007年,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重卡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被喻为“井喷”现象。全年累计销售重卡48.7万辆,同比增长59.6%,在分车型产销统计中增长率居第一,高于轿车增长率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引人注目的一大突出亮点。  相似文献   

4.
姚励  大山 《时代汽车》2011,(12):34-35
一、我国专用汽车近年的发展 近五年来,我国专用车发展迅猛,远超同期整体汽车市场增长(整体汽车市场年均增长24%,其中乘用车年均增长27%),六类专用汽车年均增长率高达79.2%。 这样的高速增长,一是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979—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9%。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提高,特别是过去10年...  相似文献   

5.
徐长明 《专用汽车》2011,(7):22-23,26
未来若干年我国专用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近五年来,我国专用车行业发展迅猛,远超同期整体汽车市场的增速(整体汽车市场年均增长24%,其中乘用车27%),如图1,从2005年到2009年,六类专用汽车(除去普通自卸车和挂车的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79.2%。专用汽车行业实现高速发展,原因主要有两个:(1)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图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9%,  相似文献   

6.
2005年1季度的重卡销售情况确实让业内人士高兴不起来。而在上海国际车展上,中国重汽副总经理王文宇却无不自豪地对记者说:“(1季度)我们的增长率是行业平均增长率的10倍。”我们不禁要问,中国重汽产销量异乎寻常的高速增长,这是必然还是偶然?相信您能从中国重汽副总王文宇的话语之间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7.
杨再舜 《汽车情报》2007,(25):28-28,33
一、2007年轻卡市场开始发力原因分析 2007年上半年,轻卡(含完整和非完整车型)销570474辆,累计同比增长率为18.6%(轻卡能有18.6%的增长率已属罕见),这是继2002年以来的最高速增长年份了。  相似文献   

8.
韩林 《城市车辆》2006,(4):23-24
我国国民经济1978~2005年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GDP增长率在3.8%~15.2%之间波动。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0美元,2005年达到1400美元,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GDP的增长助推了汽车产业的增速,自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以来的10多年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达15%,一直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速,成为其他行业的领头雁。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属于高速发展阶段。继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达到500万辆后,2005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570万辆和575万辆。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正在乘势而上。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05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信贷消费政策以及行业法规调整的影响,全国重卡行业的增长趋势受到了较大抑制,比上年度大幅度下滑,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同比降幅高达33.19%,导致各主要重卡企业之间在国内汽车市场上竞争更加激烈。各企业通过对产品进行适应性开发参与国际汽车市场竞争,同时,日益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0.
马力 《商用汽车》2006,(1):66-67
综观我国汽车市场多年来的发展态势可以发现,重卡是自1999年以来市场增长最快的一类车型,而且连续呈现"井喷"式的增长.然而,进入2005年以来,重卡市场却一反常态,出现了急剧下滑、萎靡不振的走势.  相似文献   

11.
马戈 《运输车辆》2008,(3):62-64
2007年,我国重卡市场呈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产销重型卡车48.7万余辆,同比增长58.6%,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2007年国内重卡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07年国内重卡市场销量继2002年、2004年之后,再次出现“井喷”的发展态势,超出了所有重卡企业2007年初时最为乐观的估计。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重型卡车市场自1999年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但是进入到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法规、市场供求、上游产品价格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首次出现负增长,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市场总销量不及2003年水平。国内重卡业界人士纷纷高呼重卡市场进入了“调整  相似文献   

13.
马戈 《商用汽车》2008,(3):62-64
2007年,我国重卡市场呈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产销重型卡车48.7万余辆,同比增长58.6%,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2007年国内重卡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若妍 《汽车与配件》2011,(52):22-23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淡化向自主发展转变,这也致使中国重卡产业增长态势放缓.尽管中国重卡销量没有再次突破"百万辆"的奇迹,但以陕汽重卡为代表的重卡企业仍保持了稳定的发展.2011年陕汽集团销量12万辆,份额为13.64%,份额提升2.95个百分点,陕重汽销量10万辆,份额11.36%,份额提升1.53个百分点.自卸车销量稳居行业第一,市场份额高达21%,天然气重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法规、市场供求、上游产品价格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重卡市场有效总需求明显不足,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各企业销售量月月连续下滑,重卡市场出现了近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市场总销售量不及2003年水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2005年中国重卡市场进入“调整期”。2005年重卡市场整体特征座次瞬间易位2004年国内重卡市场“六雄并起”。2005年重卡行业增长率急剧下滑,市场竞争格局也出现“巨变”,重卡企业销售量的座次瞬间易位,东风汽车首次跃上“头把交椅”,一汽解放跌至第二,中国重汽居第三;8月后,陕…  相似文献   

16.
一、1-11月份重卡市场分析 2006年重卡市场走出了调整期后,四季度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重卡企业的高度关注。自8月份后连续上扬,9、10月显出强劲增长势头,“金九银十”奠定了重卡市场全年的好收成,11月份,重卡市场销售总量再现“新高”,创下了2006年的第三个单月销量最高的纪录,同时,也是将成为下半年的“峰巅”。11月除底盘销量基本与上月持平外,货车有小幅上扬,半挂牵引车“继续发力”,较上月有大幅度的强劲增长,直接增量接近2000辆,增长率21.48%。  相似文献   

17.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重卡市场2008年7月-2009年6月表现惨淡,2009年7月止跌回升,至2010年3月,每月以71%~630%增速强势反弹,2009年实现了17.71%的平稳增长,2010年第1季度实现了91%的高速增长。只是国内重卡出口市场仍未恢复。对于2010年走势,行业人士看法有别,包括乐观或谨慎乐观。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中、重卡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上半年中卡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4.81%和13.34%(如表1),还算说得过去但去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只有-1.62%和6.02%,基本没有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专用汽车》2006,(9):33-33
某权威市场顾问机构发布最新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报告显示,未来5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将保持快速的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5%左右,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车载电子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25.7亿元。2005年中国全年汽车电子市场销售额达到了624.3亿元,与2004年相比,销售额增长率达到了36.3%。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产销量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中、重卡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上半年中卡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4.81%和13.34%(如表1);但去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只有-1.62%和6.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