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物简介姚莉:1961年3月生于上海。工程硕士,经济师,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上海市锦江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正是波浪欢快的歌声,轮船轰鸣的汽笛,让她生命中的玫瑰得以绚烂盛放。姚莉的美是那种优雅知性之美,她的美就像上海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上海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研究航运金融服务发展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上海航运金融服务在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船舶基金、航运衍生品等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给予政策优惠,突破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题;扶持航运金融租赁服务,解决美元融资问题;完善上海保险服务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规范航运衍生品交易,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政策优势,探索业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航海》2014,(3):38-38
Mild Chorus——"通和"轮成功交船2014年4月29日,锦江航运集团在江南造船厂举行了首制船Mild Chorus——"通和"轮交船仪式。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莉女士为Mild Chorus——"通和"轮命名并剪彩,标志着Mild Chorus——"通和"轮的顺利交付。江南造船集团总经理林鸥先生、  相似文献   

4.
上海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拥有一个发达的国际航运市场,其中包括拥有丰富的国际运输货源,拥有大量国际运输承运人,以及从事国际货运的代理人、经纪人,上述各方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从事各种形式的航运交易行为.从当今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趋势来看,其层次的评价标准,并不是根据港口总吞吐量的大小,而要看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的大小,特别是这个港口干线班轮的密度和支线的网络化程度,以及国际集装箱中转量的大小.上海自1996年以来,其干线班轮密度大幅增加.目前,欧、美、地中海等远洋主干航线直达班轮每月已达60多班,长江与沿海支线航班每月多达200班,上海已一改过去支线喂给港地位,正在逐步向干线港方向发展.国内外主要班轮公司都已进驻上海,有71家中外船公司在上海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上海已是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海航运市场应具有符合国际惯例的,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运作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调动民营经济投资上海航运产业的积极性,从民营经济在上海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出发,分析上海民营企业投资上海航运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缩小与国外的税收差异;改善船舶登记工作;提升对航运总部经济的高端服务能力;鼓励民营经济进入航运高端领域;在上海成立中国中小船舶所有人保赔协会总部;发展单项租赁业务;出台吸引航运人才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航运与物流     
《中国海事》2008,(12):76-77
输美赞2009年1月执行“10+2”;马士基调低燃油费率;  相似文献   

7.
时隔1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主会场再次回到上海。2018年7月11日上午,围绕"航海新时代,丝路再出发"主题,以及世界海事日"我们的传承——航运更好未来更美"主题,2018年中国航海日论坛在沪举行.  相似文献   

8.
上海航运保险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懿 《水运管理》2011,33(6):34-36,39
为推动上海航运业发展,从上海航运保险业的现状入手,分析上海航运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背景,认为航运保险对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完善航运保险业的机制,增强上海航运保险业的竞争力,才能保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顺利建设。应通过如下措施加快上海航运保险业的发展:完善航运保险市场体制;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我国航运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加强航运保险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罗斌 《航海》2015,(2):3-7
<正>从纵论海事仲裁的发展格局到呼吁对海商法框架调整充实,初次见面的蒋弘女士给记者的印象是知性温婉中不乏敏锐的眼光,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对海事仲裁事业的愿景立意高远。以"打造亚太地区海事仲裁中心"为目标,海仲委上海分会以上海为发展基地深耕了12年,做强海事仲裁服务业,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功不可没。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全球航运缓慢复苏新业态下,海事仲裁的生态  相似文献   

10.
吴明华 《航海》2001,(1):4-7
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演绎了上海这个太平洋西岸远东大都市的兴盛、繁荣与发展。 城以港兴,上海这个港口城市占尽了“舟揖云集、吞吐万千”的天时地利;港依江荣,上海的港航业铸造了海纳百川、航商汇聚的方圆格局,而见证上海开埠后百多年的变迁与沧桑,则是位于东大名路的航运一条街。  相似文献   

11.
刘家梅 《中国水运》2010,(11):54-56
航运教育抓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机遇发展,建立航运人才的教育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科研、教育、文化、产学研等方面为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郭燕  甘爱平 《水运管理》2013,(12):16-19
为解决上海航运产业基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对融资环节进行分析,归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现状并借鉴国际航运产业基金的成功经验,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壮大投资者的队伍;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减少政府干预;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只有解决基金融资困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对航运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94年3月,交通部发出《关于组建水路货运交易市场有关事宜》的函,开始了我国规范水运市场、组建航运交易所的步伐。上海、大连、武汉和天津先后着手可行性研究和进行组建工作。1996年11月18日,上海航运交易所正式成立,并根据交通部颁布的《上海航运交易所管理规定》开始运作。为此,交通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上海率先建设航运交易市场。1996年1月4日,交通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经过协商,联合发出《关于成立天津航运交易所筹建处的通知》,宣告天津航运交易所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目前,大连在前一段时间工作的基础上,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调研和探讨,有望在年内会有所突破。若武汉加紧航运交易所的组建工作,届时在我国内地将出现4家航运交易所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罗斌 《航海》2010,(2):12-14,11
<正>提高当代中国航运的"软实力",营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一直是上海航交所"掌门人"张页先生萦绕在怀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无论面对航交所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端之际的应运而生,以及此后13年风雷激荡的创业历程,尤其是国务院发布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一年来取得的历史性突破,还是世界航运市场的风云变化和中国航运"软环境"的整体水平,张页的  相似文献   

15.
孙玉刚 《水运管理》1998,(9):7-9,38
我国内地第一家航运经纪人公司——上海经纬航运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已于近日开业,这是发展与规范我国航运市场的一件大事.这家主要为船货双方提供租船、揽货服务的公司,利用她拥有丰富航运市场信息的优势,既可以为船舶揽到足够的货载提供服务,也可以大大减少货主为寻找合适船舶的摸索过程及避免运输中的风险、从而为提高船货双方的经济效益服务.为帮助读者了解航运经纪公司的功能与作用,我们特约请该公司总经理孙玉刚先生撰文对该公司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上海集装箱运输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调查上海集装箱港航企业基础上,分类地统计了有关上海集装箱运输的数据。基于对上海集运产业的认识,结合本次调查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对上海集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在软件建设方面,尽快形成综合开发队伍,提高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层次和开发速度;加快电子单证、电子签名等的技术研究与立法工作;开发更为完善的生产作业指挥系统。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着重从稳定货源、加强合作、着力开拓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对航运来说,“非典的影响所至最大的莫过于海上客运。曾经准备在五月黄金周及日后数月火上一把的上海至舟山群岛的海上客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搅得“秋风萧瑟”。据统计,从4月底以来.上海至舟山群岛航线的客轮已停航60%。今年5月1日至7日.来往于上海与舟山之间的海上班轮开航班次大为减少,从去年同期的168班次下降到今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上海港是怎样成为远东航运中心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提起航运中心,不禁使人回忆起60年前的旧事,本世纪30年代,上海曾经是世界著名商埠,贸易、工业、金融十分发达。上海港曾经是远东航运中心,世界各国主要轮船公司无不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办事处与代理行,航线遍布全球。1931年仅进口船舶就达2100万吨,仅次于纽约、伦敦、神户、洛杉矶、汉堡、大阪而居世界第七位,鹿特丹、香港在上海之后居第八、第九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枢纽港、航运中心和城市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上海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建立,必须以发达的航运业为基础,而枢纽港建设是航运发展、航运中心建立的关键。上海枢纽港的建设,有利于增强与亚太地区其它中心港、枢纽港的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世界集装箱运输大循环,有利于加快上海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建立,促进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文章从上海及周边腹地经济的发展状况等方面阐述了上海建设国际枢纽港的可能性,最后指出了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上海枢纽港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集装箱试运起步并不晚,据我国交通部档案记载:1956年5月24日,沈阳火车站首次将20只铁木结构、总重为2.5t的铁路集装箱,经铁路运到大连,然后交上海海运局的“和平十八号”轮海运到上海。遗憾的是后因南北货源不均衡,起重装卸能力不足等经济技术上的问题,只试运数月就中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