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智慧农业和智慧物流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开展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农业和智慧物流协同发展的机制和优化路径研究,结合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和智慧物流发展机遇,提出构建智慧农业和智慧物流耦合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以增强智慧农业物流链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战略引领效用,助力吉林省在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的基础上,优化发展路径,实现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然而,跨境电商物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构建高效、协同的跨境电商物流模型成为了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跨境电商物流的特点和挑战,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物流协同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中从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的视角探讨舟山建设国际物流岛的思路与对策。通过深入剖析舟山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国际物流岛的建设目标——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从引进培育国际物流企业、拓展完善物流产业链、加强物流产业和临港工业联动等方面提出舟山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宁波港口经济圈以宁波为核心,以港口物流为纽带,包含核心层、紧密层、关联层和拓展层众多城市和地区,是一个跨地域的新型经济区和发展共同体。通过建立宁波港口物流与圈内城市经济协同度模型,测算了宁波港口物流与圈内核心层和紧密层20个城市2006~2016年的经济协同度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地理临近并不是各城市与宁波港口物流高协同度的决定性因素,协同度还受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产业协作、物流联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流产业的日益繁荣,物流与交通运输经济的协同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而物流与交通运输经济的协同发展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就业具有显著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物流与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两者之间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研究策略,希望为我国物流与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港口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应在生态责任的约束下打造与其物流系统间的联动效应,并考虑港口自身的发展模式。文中构建了港口及其生态物流系统的理论框架,基于与一般绿色物流的不同,分析了港口与物流系统中其他节点企业及与最终客户之间如何实现联动。针对生态责任约束下港口自身的发展给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认为应加强生态型中转设施、临港生态工业园区等建设工作。对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生态物流系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施区港联动战略 建成国际化保税物流园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推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入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趋势,现代物流发展的水平越来越成为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专门批示:“港区联动的问题对于保税区发展物流很重要,要先拿出方案、提出思路、进行试点、稳妥进行”。这对于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步伐,促进国际港航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的  相似文献   

8.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运输发展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宁波-舟山港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港口集装箱运输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列举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和外部机遇与挑战,以系统分析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发展战略: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物流体系,拓展港口腹地;进一步改善运输网络;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强与港航企业的合资合作;推动区港联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强港口软环境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零售业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对物流产业供应链的时效性、精准度、灵活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智慧物流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系统深度整合的产物,以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极大地改变了物流产业的传统运作模式,显著提升了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文章深入分析了新零售对智慧物流发展与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影响,重点研究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机制及其构建和优化路径,以期为新零售时代下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各港口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港口效率整体提升,分析上海港与长三角港口联动发展的现状,提出"一体、双向、四联、五接"的发展思路,构建市场化联动、联盟化联动与一体化联动的模式,并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长三角港口群"一中心三群"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长三角区域岸线资源统一规划;建立长三角港口设施协同投资机制;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内河码头布局;创新长三角港口运营合作新模式;打造智慧、绿色、平安港口群;港航优势协同,共推海外港口布局。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港口和内陆之间物流协同能力,建立基于内陆与港口双核联动的哑铃模式无水港协同模型。通过RFID、GPS和智能优化等信息技术,建设支持多种业务模式的无水港智能应用集成系统,实现无水港与港口间数据动态采集、信息无缝连接和业务多方协同,将港口功能和增值服务延伸到内陆,形成沿海和内陆双向联动营运新模式。同时,介绍哑铃模式的无水港物流协同服务系统的建设思路、系统功能、关键技术以及青岛港在内陆无水港建设过程中解决通关、物流输运和跟踪等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港口与保税区实行区港联动,是我国加快经济外向型发展,最终建立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探索和尝试。天津港依靠已有的政策优势和基础条件,成为区港联动的试点之一,这为天津港区的航运产业和物流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马军 《水上消防》2022,(4):44-47
针对目前水上安全与高效生产的融合问题,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港航一体化智能平台的创新思路,通过构建包括水域动态感知、业务协同调度、应急指挥功能、增值联动功能、指挥调度应用程序(APP)等功能的港航一体化智能平台,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立体管控,从而保障水上交通的“安全、便捷、绿色、智能、高效”。  相似文献   

14.
梅叶 《集装箱化》2014,25(5):8-12
保税港区一般与港口相连或相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推动区港联动发展是激发港口发展后劲、促进保税港区功能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大物流综合平台的关键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区港联动良性发展、促进物资要素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成为保税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正宁波港口物流产业在协同主体的数量和规模、协同关系结构和数量、协同环境的内外部支撑、政府和市场的反馈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具有实现宁波港口经济圈物流协同发展的良好现实基础和广阔未来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杨家其  罗侃 《中国水运》2007,5(3):211-212
本研究将结合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列举了物流产业自主创新领域的一些焦点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物流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探索我国物流产业在新形势下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和政策机制,构建中国现代物流产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并分析了产业环境特别是政策机制对物流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研究及河北港口群煤炭业务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现阶段港口煤炭供应链运营管理的问题。聚焦河北港口群煤炭供应链模式构建过程,梳理港口煤炭供应链管理流程,构建河北港口群供应链管理模式、物流协同模式、物流体系及物流供应链协同信息化支撑模式,解决制约港口煤炭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不及时、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对港口煤炭供应链协同运作信息化体系进行总体框架设计,并选择典型平台建设探讨供应链协同运作信息化体系支撑实现模式,形成高效、科学、先进的河北港口群煤炭供应链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物流产业向腹地纵深延伸已成为当前热门的主题。河北港口集团在黄骅综合港和曹妃店港区以扩建原材料散货泊位为主,同时以"邯郸、邢台内陆港"等项目的建设实现港口腹地联动,吸引港口腹地资源。冀中能源则以构建"一个交易中心,六大物流板块,六大物流园区,六大物流基地"形成整套物流节点设施建设。河北钢铁集团的  相似文献   

19.
物流统计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颖慧 《世界海运》2003,26(4):28-30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或地区,越来越依赖于高效、统一、反应快速的现代物流系统。本文试图从统计核算角度提出一些宏观统计指标,以衡量现代物流产业的成本效益,并构建了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详述了物流服务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在深入分析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学院“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课程为例,按照教育部《课程思政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工科专业课程特点,提出“三结合、两融入、一联动”的课程思政实施原则,并构建“三师联动、网课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力求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以达到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