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Span-80、FSN-100为复合表面活性剂,TOA为流动载体,研究了乳状液膜处理H酸废水时TOA浓度、内相NaOH浓度、油内比Roi、外相pH、乳水比Rew及搅拌强度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的规律性.同时,实验结果表明乳状液膜法处理H酸废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选择3种碳载体采用乙二醇回流法制备Pt/C催化剂,通过BET对碳载体进行孔径分析,通过TEM对催化剂的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方法比较了不同碳载体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碳载体中S770孔径集中在2~3 nm,Pt/S770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面积最高,达到75.6 m2/g,较适宜作为PEMFC催化剂的载体碳材料。  相似文献   

3.
以水吸收空气中的氧为例,从膜的微孔性、疏水性、传质效率、膜污染和价格等五个方面对市售国产聚丙烯和聚偏氟乙烯两种微孔中空纤维膜在膜吸收过程中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造成这两种膜性能差异的原因.评价结果表明,聚丙烯微孔膜具有疏水性好、氧传质系数大、抗污染能力强和价格便宜等优良性能,更适宜应用于膜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4.
研究和探讨柠檬酸提取的化学过程,论述了反萃取剂Na2CO3与溶质柠檬酸的最终化学计量比并非是化学反应比3:2而是1:1,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在反萃取相中不仅存在C6H5O3-7,而且存在HC6H5O2-7或H2C6H5O-7.提高反萃取剂的浓度对溶质提取有利.为深入研究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的膜分离过程即非离子W/O型微乳液-中空纤维膜萃取,所用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为(OP-7+OP-4)/苯甲醇/D2EHPA/煤油/盐酸.在不同微乳液流速、料液流速、微乳液内相盐酸浓度、料液浓度、以及不同中空纤维膜数等条件下进行了微乳液-中空纤维膜逆流萃取Nd3+的研究.结果表明,微乳液和料液流速越小,萃取率越高,内相富集倍数越大.微乳液内相盐酸浓度越大,萃取率越高,但富集倍数反而减小.料液初始浓度越小,萃取率和富集倍数越大.当微乳液流速为6 mL/min、料液与微乳液流速比为3∶1、微乳液内相盐酸浓度为4 mol/L、料液浓度为200mg/L时,经过微乳液在三个中空纤维膜萃取器中的串联萃取,Nd3+的萃取率达96.3%,内相Nd3+浓度为4 238 mg/L,是萃余料液浓度的572.7倍,内相富集倍数为21.2.膜萃取过程与膜溶剂萃取相比对Nd3+有更高的萃取效率.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三向旋转切向入流对膜蒸馏的通量的影响,其中讨论了喷嘴形状、进水管与所在圆周中心距离、喷嘴前端距膜面距离、喷嘴与热容腔半径方向之间夹角、喷嘴与进水管之间夹角等膜组件结构参数对膜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参数来改变膜通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渗析与超滤、微滤相结合的集成膜过程对含油废水进行了资源化回收利用处理,并对该工艺中电渗析脱盐过程的各项运行参数与分离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改善出水水质,还对不同材料的超滤、微滤膜去除废水CODCr的效果作了相应的实验比较.  相似文献   

8.
磷化是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在磷化处理前,一般要对钢铁表面进行碱洗除油。但钢铁表面经碱洗后受到侵蚀,导致形成的磷化膜结晶粗大、抗蚀性差。因此,为提高磷化质量,需要对钢铁进行表面调整。通过试验探讨了表面调整槽液的温度、浓度、pH值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磷化效果的影响,并根据试验和实际生产情况得出了最佳的表面调整工艺条件,为提高整车涂装质量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9.
分析研究了传统沥青混合料沥青膜厚度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沥青膜厚度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验证;分析了不同沥青膜厚度对混合料性能产生的影响,结合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疲劳性能,给出了推荐沥青膜厚度。  相似文献   

10.
表调在汽车涂装前处理工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表调液的工艺参数直接影响磷化膜的质量。通过试验探讨了表调液的硬度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对有关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锆系转化物为主的新型无磷涂装前处理硅烷技术,因其绿色环保的优势而备受青睐,但目前对其成膜机理和耐蚀性提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通过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电化学工作站和盐雾试验方法,对不同硝酸根浓度下无磷转化膜的表面锆含量、膜层电阻、开路电位变化、耐蚀性性能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硝酸根对无磷转化膜性能的影响及相应...  相似文献   

12.
阳极氧化铝膜在分离方面有许多优点如均一的孔径、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独特的孔结构等,作为无机膜有较好的商业应用价值,但膜的脆性问题一直是公认的难题.用一次阳极氧化铝膜的铝面做阳极在盐酸中电解后,再在磷酸中扩孔,制得了两面贯通以大孔铝为支撑体的阳极氧化铝膜.研究了扩孔时间对膜的纯水通量、平均孔径、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的平均孔径为65.5~119.2 nm;膜的孔径分布窄,孔隙率为28.6%~32.7%;随着扩孔时间的增加,膜的平均孔径、纯水通量均增大,而膜对聚乙二醇20 000的截留率减小;当扩孔时间为30 min时,对聚乙二醇20 000截留率达到了26.5%;膜的纯水通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膜的脆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沥青膜厚对沥青混合料工程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沥青膜的厚度对沥青混凝土的技术性质有显著的影响,通常推荐沥青膜的最小厚度在6~8 μm,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充分的研究论据.本文研究沥青膜厚对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工程性质的影响,确定对于不同级配下沥青混凝土中沥青膜厚的最佳值.对于空隙率为3~6%的沥青混合料,最佳的沥青膜厚应在 8 μm 左右;对于空隙率为4~10%的沥青混合料,最佳的沥青膜厚应在 10 μm 左右;对于空隙率为15%以上的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最佳的沥青膜厚应在 12 μm 左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流传质理论的沥青膜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流传质理论研究了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混合料中老化沥青膜在新旧集料之间的转移机理,分析认为旧料的含油量较大、预热旧沥青料(降低旧沥青粘结剂粘度)、提前喷洒粘度较低的再生剂、适当延长拌和时间等措施有利于旧沥青向新骨料的转移,有利于再生沥青粘结剂的形成。基于理论的定性分析,针对不同的再生条件,即旧料的预热温度、新旧料的拌和时间、是否掺加再生剂、再生剂的品种和旧料的沥青膜厚,进行初步的室内老化沥青膜转移的模拟试验研究,定量地描述了各种条件对老化沥青膜转移规律的影响,以帮助深入理解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机理。  相似文献   

15.
以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丙烯平板微孔膜.研究了铸膜液中聚丙烯浓度、熔体指数、稀释剂和成核剂种类及含量、凝固浴温度等制膜因素及条件对膜结构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制备膜的断面及表面结构,并基于热力学和结晶动力学理论对聚丙烯成膜过程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制膜条件对聚丙烯平板微孔膜的结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岳本龙 《汽车电器》2022,(7):42-45+48
本文简单介绍安全气囊系统的构成与原理,对故障车及零部件进行多种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气囊回路阻值高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端子压接区形成的膜层导致回路阻值异常,为从源头上解决该问题提供依据。由于装配不当造成的线路异常、零部件损坏等原因造成的故障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17.
以某款SUV车型的分动器为研究对象,研究分动器箱体强度的有限元仿真及台架测试方法,并完成两者应力对标。根据分动器实际工作条件,建立有限元理论模型,细化对标区域网格,忽略轮系的动力传递作用,直接由MASTA软件计算并导出轴承载荷后对箱体进行加载。其次,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了四面体单元与膜单元节点应力的差异。同时,提取表面膜单元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确定应变测试位置及应变片粘贴方向。应力对标结果充分验证了仿真方法和仿真精度的可靠性,进而更好地驱动结构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一维仿真软件建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液冷系统模型,研究了不同节温器布置形式对系统的性能影响。对某额定功率30 kW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在4个不同工况点进行液冷系统散热特性仿真:在节温器一进两出的布置形式下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电堆出口温度仿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0.5%、1.5%、2.4%、4.9%;节温器两进一出的布置形式下液冷系统中冷却液温度变化平缓而均匀,前10 s和第10~50 s之间的温度变化率之差较一进两出形式低36.85%,更有利于电堆的长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优良的表面调整剂能够为磷化膜生长提供良好的晶核,从而提高磷化膜的致密性。针对本课题组制备的新型高稳定液体表调剂J1进行试验,探讨了表调槽液的pH值和温度对磷化效果的影响,以及水质对磷化膜结晶形态及槽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1表调槽液pH为7.25~11.93时具有较强的活化板材的能力;室温使用的表调槽液即使因外界因素导致表调槽液温度高达60℃时,仍具有较强的表调能力;采用电导率范围为80~230μs/cm的水配槽,槽液陈放40天和90天后的表调能力未见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大豆油混合物为稀释剂,利用热致相分离(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TIPS)法制备了等规聚丙烯(iPP)微孔膜.结果表明,稀释剂体系中DBP和大豆油的质量比对浊点温度影响较大,而对结晶温度影响较小;随着稀释剂体系中DBP含量的增加,在固定聚合物浓度及相同的冷却条件下,多孔膜由空间网状结构逐渐转变为腔胞状结构,表面孔径也有明显的增大趋势;稀释剂的加入降低了iPP球晶的生长速率,其组成对iPP球晶生长速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