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铭 《时代汽车》2022,(2):112-113
在能源匮乏的背景下,新能源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延伸至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21世纪初,国外就开始尝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但是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的发展,换电站的建设成本越来越低,而且新能源汽车换电的标准越来越规范,我国汽车龙头企业逐渐开始研究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换电模...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国内外就已经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尝试,但受限当时政策环境、技术水平、成本因素和市场规模,换电模式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随着换电技术进步、换电站建设成本降低、换电标准不断完善,以北汽新能源、力帆、蔚来汽车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加大换电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方式正逐渐由充电为主转变为充换并存,换电模式成为充电模式的重要补充,是后补贴时代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商业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锴 《汽车纵横》2022,(2):49-53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换电模式车辆应用为具体目标,加快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模式互补的良性发展生态.受有关方面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同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国家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换电模式应运而生。对此,以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为背景,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问题作为研究核心,以蔚来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推出的换电模式为例,通过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现状和电换电的市场,预测其演变趋势,展示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发展的思考,并针对换电模式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换电模式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补电方式,具有补电速度快、自动化水平高、集成度高等优点,可大大降低消费者里程焦虑。还可实现“车电分离”销售,解决消费者购车成本高的难题。由于受到换电标准不统一、换电车型少等因素限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财政补贴退坡,换电模式重新引起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重视。文章重点研究了换电模式技术路线、应用现状和技术优势,分析了新的机遇下换电模式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一桩难求”的场面时常在节假日上演。为缓解新能源汽车“补电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对此提出了改进建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但“补电难”的短板依然突出。值得关注的是,在2023年“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提交了关于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议案,针对充电桩(站)、换电站、加氢站,以及充换电标准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3月7日,滴滴出行宣布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滴滴和北汽集团将基于各自优势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展开业务合作。汽车设计生产、智能驾驶技术、核心的三电技术、充换电网络以及后市场等方面,建立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  相似文献   

8.
刘璐 《运输车辆》2011,(21):24-24
2011年10月28-30日,中国(澳门)国际汽车博览会在金光会展中心举行,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运营商应邀出席。这是中国普天在成功实施深圳大运会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运营项目后,首次将这套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智能管理系统公开展示。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在合肥市政府的主持下,安徽省电力公司与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举行了新能源汽车电能补给新模式合作协议签订仪式。本次合作协议签订,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客车产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带动新能源客车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的过度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我国汽车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情况、国家新能源政策支持、性能优势以及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的技术领先水平,同时阐述了我国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刘通 《汽车纵横》2021,(5):15-17
中国石化强势入场,广泛布局智能充换电站,规划一旦落实,将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推动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4月15日,中国石化分别与奥动新能源、蔚来汽车两家新能源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互利共赢。同日,中国石化宣布,规划到2025年建设5000座智能充换电站。"国家队"中国石化的入场,犹如一剂"止痛药",未来将极大缓解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时充换电难的"痛"。对于车企而言,特别是对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主推换电模式的车企,中国石化此举似乎意味着换电模式电动汽车的春天到来了!  相似文献   

12.
袁博 《汽车文摘》2020,(5):23-27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不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已经加快充电桩的建设和普及,并积极研发快充、无线充电等新技术提高充电效率,但依然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和新能源车主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效率更高、方式更灵活的换电技术应运而生,大幅缩短了电能补给时间,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缓解了电动汽车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未来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蓝牙交互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主要介绍新能源车辆到站前、车辆入站、换电准备、换电中、换电完成、车辆出站等交互控制逻辑。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阐述了南京公交集团2014年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投放运营工作中收获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为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做好下一步南京市新能源车规划发展,提出初步的设想。国家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当下的时代背景,但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还不够完善,充换电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南京公交集团作为承担南京市新能源车的推广任务的先行军和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的主力军,一方  相似文献   

15.
正即使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荣的当下,用户使用新能源车的体验还是无法和燃油车相比。其中,里程焦虑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最大因素。在此背景下,"换电",这一曾经被否定并搁置的解决方案正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截至2020年2月,中国已经建成超过400座电动汽车换电站。在前不久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将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受"新基建"概念影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热度大涨。截至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相继更新充电桩补贴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技术发展带来了汽车行业新一轮的变革浪潮,在车端新能源三电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基础上,场端充换电设施的生产与运营也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市场迅速扩容,汽车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关注,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今年地方两会已陆续召开完毕,新能源汽车成为热点话题。目前来看,3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已全部公布,其中,21个省份表示今年将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13个省份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充换电设施建设、稀土新材料等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成为各地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王晓娟 《时代汽车》2022,(4):107-108
随着全球能源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是解决中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那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就会越来越广泛.对于不同技术的前景,产业界和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讲述了我国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但是发展新能源汽车还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例如关键技术的突破、汽车工业的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接受度等。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节能减排重大挑战的需要,同时也是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欧美国家及日本,都把发  相似文献   

20.
<正>3月18—19日,"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高峰论坛"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本次论坛吸引了国内百余家主要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相关企业及研究机构代表齐聚盐城,400余名与会代表围绕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政策环境、商业模式、运营安全、充换电设施等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累计生产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