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设缝处极易发生病害的问题,介绍了在原未设传力杆的水泥混凝士路面增设缩缝传力杆的原理和作用,并简述了增设缩缝传力杆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优越性;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增设缩缝传力杆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实践证明:增设缩缝传力杆是预防和减少病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施工过程中,缩缝传力杆自动插入装置(DBI)在施插精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现场反复检查量测基础上,通过DBI系统静、动态标定等方法,提高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缩缝传力杆自动插入装置施插精度,使缩缝更好地实现设计功能,从而提高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DBI技术在汕汾高速公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BI是Dowel-barinserter的缩写 ,意为“传力杆自动置放机”。汕汾高速公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应用DBI技术施工全缩缝传力杆 ,总结介绍了DBI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实践表明 ,使用DBI技术施工全缩缝传力杆具有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传力杆与混凝土界面的接触应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失效机理,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接缝处设传力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交通荷载和温度变化引起的传力杆与混凝土界面的接触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轮载或者温度变化作用下传力杆与混凝土界面存在明显应力集中现象,在传力杆顶部和底部存在压应力集中现象,在传力杆两端存在拉应力集中现象,致使界面处容易产生初始裂缝并被挤碎,传力杆松动量增大,传递荷载能力降低,甚至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损坏。  相似文献   

5.
借助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传力杆应用于路面断板维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各种形状断板加装传力杆的效果,并对该维修措施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讨论。根据分析讨论可知,将传力杆应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断裂板的维修中是有效可行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向断裂板加装传力杆维修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当有接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未设置传力杆及基层支承不足发生破坏时,在横缝处增设传力杆(DBR),可改善接缝荷载传递效率和预防面板发生进一步的破坏.但得克萨斯州US59路段在DBR处理后2年内再次发生破坏.对该工程中所取芯样研究表明:传力杆底部过多的空隙阻碍了接缝处适量荷载的传递,而大量空隙的产生是回填材料固结不充分所致....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雷达法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的传力杆布置环境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今后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保护层厚度测量的主要方法,同时发现水泥混凝土龄期达到28d以后,深度校准值基本维持在一个定值,在不改变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和养护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使用定值参数在水泥混凝土龄期达到28d强度后再进行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8.
分离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是旧水泥路面加铺改造的常见措施之一.从加铺层厚度设计、隔离层设计、缝距设计和传力杆设计4个方面介绍了分离式混凝土加铺层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隔离层选择方法、缝距设计公式,以及普通传力杆和可变间距传力杆设计方法.可为分离式水泥混凝土加铺层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荷载传递效率新指标,给出了荷载传递效率η的定义,并以此系数作为评价GFRP传力杆传荷性能的标准。探讨了不同的纤维体积含量对各向异性GFRP传力杆等效三维模量的影响。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GFRP传力杆在车轮荷载作用下的全路面模型,首次从微观角度分析GFRP传力杆在不同纤维缠绕角度和纤维体积含量下对路面弯沉量、混凝土传力杆界面的最大拉、压应力以及单根传力杆传递的最大剪力值的影响,并给出了GFRP传力杆的纤维缠绕角度和纤维体积含量较优值。结果表明:在标准轴载作用下,GFRP传力杆较优的纤维缠绕角度为45°,较优的纤维体积含量为0.65。  相似文献   

10.
传力杆位置探测与传荷能力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别采用支架法和DBI法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空间位置的现场探测表明:传力杆的支架法施工质量要优于DBI法施工质量,同时得到了路面施工结束后的传力杆空间位置偏差的范围和主要规律。继而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传力杆不同偏差情况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内应力分布和传力杆偏差所造成的路面主要破坏形式。并通过室内疲劳试验,评价了传力杆不同偏差情况下(水平面内和垂直面内0°,5°,10°,15°)的接缝传荷能力衰减规律。最后对疲劳试验后的试件进行逐级加载,估算了传力杆的松动量,验证了接缝传荷能力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在梅州西环和天汕十二标两个标段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发现自动下插传力杆的部分路面出现平整度差及麻面、表面塑性收缩裂缝等质量问题,介绍了美国GOMACO公司的GP-4000型水泥滑模摊铺机的工作原理,并对其IDBI系统进行改造。通过将该机应用于实际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检测隧道路面的病害程度,评价隧道行车的安全状况,本文介绍地质雷达在隧道混凝土路面质量检测中的原理,并结合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工程实例,阐述了地质雷达超高频脉冲电磁波探测不同介电常数目标介质的基本方法,并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横缝传力杆和纵缝拉杆进行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明确规定,所有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必须设置传力杆,并且提出了加大传力杆直径的要求,因此刚性路面的钢材用量急剧增加。近年来,国内外钢材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将面临着大幅提高成本的局面。此外,钢筋由于接缝渗水容易导致锈蚀,而且钢筋表面硬度过大,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极易导致与水泥混凝土接触面的损坏。因此,急需寻找一种钢质传力杆的替代品。由于复合材料具有的特性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拟尝试利用填注混凝土玻璃钢管作为路用传力杆,就此进行了大量室内试验,并在野外修建了试验路。理论研究及试验结果表明,填注水泥混凝土的玻璃钢管代替传统的钢质传力杆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17,(10)
为解决水泥混凝土路面传统钢质传力杆易锈蚀且表面硬度过大的问题,文中采用玻璃纤维聚合物(GFRP)筋作为路用传力杆,通过道路整体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了GFRP传力杆在车辆轴载作用于缩缝板边时的荷载传递能力;开发了传力杆的路用性能试验设备,开展了传力杆试件的静力极限试验与拟静力加速加载疲劳试验,研究了GFRP传力杆的抗剪能力与耐疲劳性能。研究发现:为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缩缝结构的荷载传递能力,GFRP筋的直径需要比传统钢质传力杆增加25%~30%才较为合理,不但满足重载交通条件对传力杆装置的抗剪与抗疲劳性能要求,还可缓解缩缝最不利位置的应力集中状态,降低传力杆周边混凝土承载材料在道路交通环境下的开裂风险。  相似文献   

15.
使用刚性路面有限元程序ISLAB2000对横向开裂水泥混凝土路面加设传力杆进行模拟,分析讨论了加设传力杆的即时理论效果.同时,使用密歇根州与华盛顿州DBR路段、FWD检测数据验证了加设传力杆理论效果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当裂缝传荷系数大于89%时,传力杆的加设将不会提高裂缝的传荷水平.而不考虑温度梯度情况下,DBR处理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新修订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10)征求意见稿中的隔离缝设置技术,它是专门引入的一种新型接缝形式。期望通过隔离缝的阻隔,使每条缩缝插传力杆混凝土路面的纵向开裂不至于蔓延;同时,使构造物的破损与水泥路面的纵向开裂不至于相互传递。  相似文献   

17.
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破坏为水泥路面的3大病害(断板、错台、接缝破坏)之一,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在接缝处设置传力杆以提高接缝的荷载传递能力.该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向缩缝设置传力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传力杆/混凝土接触界面应力集中和传力杆锈蚀两大主要影响传力杆与路面功能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介绍了传力杆更换与加装技术.基于以上研究,最后对现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传力杆相关条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改与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实例,简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采用DBI技术的施工要点,提出了传力杆原材料加工和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一些施工要求以及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得出DBI技术为确保工程质量及工期提供了技术条件,对保证路面结构的工程施工质量和节省工程投资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旧水泥路面改造常见的反射裂缝病害,研究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罩面结构的板间接缝构造方法,以提升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路用性能。分析确定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影响区域,提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罩面结构混凝土板间接缝处结构加固技术方法,即在旧水泥混凝土板块接缝处植入马蹄形加强筋。数值计算结果及工程应用结果显示:旧水泥混凝土板间接缝构造方法,有效利用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剩余强度,降低了原水泥路面板间接缝处弯沉差造成的反射裂缝病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不同界面处理方式以及不同路面厚度情况下对补设传力杆的几何尺寸要求2个方面,研究了补设后传力杆的工作状态。研究发现采取喷塑的处理方式能有效减小传力杆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实现补设后传力杆在混凝土内纵向自由滑动。同时根据室内试验和依托工程的检测结果,提出了所补设传力杆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