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发表的有关于肝移植和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似(OR=1.26,95%CI为0.93~1.17,P=0.13),肝移植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1.68,95%CI为1.31~2.17,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2.17,95%CI为1.63~2.89,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5.07,95%CI为3.27~7.86,P<0.01),肝移植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肝切除组(OR=0.10,95%CI为0.06~0.14,P<0.01)。结论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均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但肝移植术预后较肝切除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正己烷致大鼠脂质过氧化及肝细胞DNA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正己烷(n-hexane)对大鼠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阴性对照组、75、150、300 mg/kg染毒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经腹腔注射染毒4周后,检测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用彗星试验技术(SCGE)检测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大鼠体重随染毒时间而增加,阴性对照组增加最快;随染毒剂量增加,肝组织匀浆中SOD、GSH-Px活力、血清GSH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MDA含量增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肝细胞SCGE检测彗星尾长、尾DNA(%)、尾矩、Olive尾矩均增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尾矩值与染毒剂量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981,呈正相关(P<0.05)。结论正己烷可引起或增强机体氧自由基反应,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肝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FAK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并探讨其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法检测了52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了FAK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FAK蛋白在3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了FAK表达与肝癌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癌旁组织(0.48±0.12 vs.0.17±0.07;P<0.05)。FAK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组织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血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FAK表达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生存率的因素。30例肝癌组织细胞质中广泛表达FAK蛋白,主要定位于肝癌细胞质内,阳性率为60%(18/30),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3%(8/30),10例正常肝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0%(2/10)。结论 FAK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这与肝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也是判断肝细胞癌手术治疗预后的指标,提示FAK可能成为肝癌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纤维化,分别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T)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实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治疗组病理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经,胶原纤维形成减少,肝细胞再生显著,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透明质酸检测肝纤维化模型组含量明显高于治疗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PHGT有抗肝纤维化作用,PHGT对小鼠肝纤维化作用的影响主要是肝细胞得到较好的保护,减轻CCl4造成的肝细胞损伤,终止肝细胞变性坏死,抑制肝纤维化的启动因素,使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临床筛查价值。方法将78例胸痛患者按ACC/AHA标准确诊ACS 4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7例,其余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PO水平。结果 ACS组M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SAP组MP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PO≥212.59μg/L组MPO、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及ACS患者例数明显高于MPO<212.59μg/L组(P<0.05);MPO水平与neutrophils、肌酸激酶同工酶及ACS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年龄、h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绘制ROC曲线(A=0.927,P<0.001),MPO诊断界值为212.59μg/L,MPO诊断ACS的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86.5%。本法与临床诊断ACS方法进行Kappa检验,P<0.001,Kappa系数值为0.819;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MPO预测ACS总正确率为94.9%。结论 MPO是一种预测易损性斑块的炎症标志物,其能有效地早期筛查ACS患者。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明确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的发病机理,我们检测了AGN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能力。结果表明AGN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IL-2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经PHA刺激激活后的淋巴细胞IL-2R表达能力低于对照组(P<0.005);而未经PHA刺激的淋巴细胞IL-2R表达能力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儿T淋巴细胞功能不足,免疫应答能力下降:T—B淋巴细胞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猪肝细胞在三维立体培养系统 (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 )中的生长、增殖及功能表达情况 ,探讨肝细胞的生物活性与培养时间之间的关系 ,找出在该培养系统中生物人工肝的有效肝功能支持时段。方法 用体重 5~ 8kg健康杂种小猪作为肝细胞供体。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肝细胞 ,将分离计数好的肝细胞悬液 ( 5× 1 0 7~ 1 0× 1 0 7·mL- 1 )注入中空纤维管内间隙进行培养。定期对肝细胞的活性、形态、生长情况及功能表达 (白蛋白合成 )情况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 猪肝细胞在中空纤维管培养系统内生长、增殖及功能表达良好 ,能够在长达 35d的时间内保持活力 ,并呈现一定的生长规律。结论 该系统培养的猪肝细胞在第 5~ 2 5天的范围内能够达到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要求 ,猪肝细胞—中空纤维生物人工肝在该有效使用时段内可随时应用于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与53例健康人对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免疫学检测,其结果提示RA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E花环形成率显著低于健康人,前法分别为0.50±0.07与0.64±0.10,P<0.001,后者分别为0.48±0.11与0.61±0.11,P<0.001,两者均具有极度显著性差别;血清IgG与IgA显著高于健康人,IgG分别为2902±1304与1416±341g/L,P<0.001,IgA分别为2300±1710与1380±570mg/L,P<0.001,两者均具有极度显著性差别,IgM与健康人对比亦呈现升高,其分别为1470±900与1320±500mg/L,但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别;血清总补体(ST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其分别为7463±2083与9363±2076ku/L,P<0.001,有极度显著性差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经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测定结果,阳性率为58.14%,经抗补体法测定结果,阳性率为30.23%,而以上两种方法对50例健康人测定结果,则均为阴性;自身抗体测定结果,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30.23%,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为32.56%,血清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为67.44%。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牙周炎和牙龈炎中的来源,以及与临床指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成人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龈沟液(GCF)及血清中的IL-8含量。结果①牙周炎患者GCF中IL-8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GCF中的含量(P<0.001)及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含量(P<0.001),与牙龈炎患者GCF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牙龈炎患者GCF中IL-8含量高于对照组GCF中的含量(P<0.05);③牙周炎患者GCF中IL-8含量与探诊出血指数(B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IL-8主要来源于牙龈组织局部;在牙周炎的发生过程中IL-8并没有参与骨吸收;牙周炎患者GCF中IL-8水平与PD、BI、AL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及常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对血色病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肝细胞内色素颗粒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方法通过肝穿的方法取出血色病患者的肝组织进行光镜病理组织学观察,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及X射线显微分析。结果肝细胞内可见大量的高电子密度的色素颗粒,经X射线显微分析含有铁元素,其铁元素峰高于对照组。结论透射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可作为血色病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3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及尿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及尿液SIL-2R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与临床病程密切相关。尿液SIL-2R与尿蛋白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0.01),可间接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尿液SIL-2R与血清SIL-2R具良好的相关性(r=0.542,P<0.001);且尿液具有取材方便,易于检测的优点。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病情估计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肝细胞癌 (H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4 5例HCC和癌旁肝组织进行TGF β1多克隆抗体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HCC和癌旁肝组织TGF β1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HCC中TGF β1的表达和MVD均高于癌旁肝组织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转移高危组中二者均高于转移低危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二者在肿瘤大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HCC中TGF β1表达强度与MVD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TGF β1在肝癌组织中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 ,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肿瘤MVD和TGF β1蛋白表达二项指标对评估HCC的转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P53基因产物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肝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2%(16/50),癌旁组织均为阴性;有门静脉癌栓31例,P53蛋白阳性率为45%(14/31),而无门静脉癌栓19例仅2例为阳性(P<0..05);血清甲胎蛋白(AFP)≥400μg/L 36例,P53蛋白阳性率为41%(15/36),AFP<400μg/L 14例仅1例阳性(P<0..05)。结论 P53基因的突变发生在肝癌启动阶段之后;P53基因突变与AFP关系密切;P53蛋白对判断肝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肝细胞癌(N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5例NCC和癌旁肝组织进行TGF-β1多克隆抗体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NCC和癌旁肝组织TGF-β1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CC中TGF-β1的表达和MVD均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转移高危组中二者均高于转移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二者在肿瘤大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CC中TGF-β1表达强度与MVD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TGF-β1在肝癌组织中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肿瘤MVD和TGF-β1蛋白表达二项指标对评估HCC的转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钠血症对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50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钠浓度,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组和血钠正常组。从病死率、肝性脑病发生率、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两组的转归。结果①合并低钠血症组79例,治愈好转44例,治愈好转率55.7%。死亡35例,病死率44.3%。血钠正常组71例,治愈好转55例,治愈好转率77.5%。死亡16例,病死率22.5%。P<0.01;②合并低钠血症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0.4%,高于血钠正常组(8.5%)P<0.01;③合并低钠血症组肝肾综合征发生率为36.7%,高于血钠正常组的(15.5%),P<0.01。结论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血钠正常组的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miR-3691-5p的表达、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方法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miR-3691-5p在HCC组织与癌旁组织、正常肝细胞(L02)与HCC细胞系中的表达;TCGA数据库分析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miR-3691-5p的表达差异,分析miR-3691-5p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在MHCC97-H细胞中敲减miR-3691-5p,Transwell实验评价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下游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加以验证。结果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细胞相比,miR-3691-5p在HCC组织及细胞系中均呈现高表达(P<0.05),并与门静脉侵犯(P=0.006)、TNM分期(P=0.008)及Edmondson分级(P=0.001)有关;基于TCGA数据库数据的生存分析显示,miR-3691-5p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P=0.016);在MHCC97-H细胞中敲减miR-3691-5p抑制细胞的侵袭及迁移;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TET1(Ten-Eleven Translocation 1)是miR-3691-5p的直接靶基因,回复实验证实TET1介导了miR-3691-5p对肝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结论 miR-3691-5p在HCC中通过靶向抑制抑癌基因TET1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及迁移。  相似文献   

17.
提要本文观察了12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发现IgM 术后10天明显下降(P<0.01),术后60天有回升趋势(0.050.05);E 玫瑰花结形成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均低于正常值(P<0.001)。结果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已有改变,脾切除使这些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肝动脉缺血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动脉缺血 (HAI)过程中氧自由基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家兔按再灌注后有无HAI分为HAI组和对照组。在兔肝自体原位移植模型基础上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免疫组化法和比色法 ,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 (AI)、bc1 2蛋白表达和肝组织中MDA生成水平。结果 随着HAI时间的出现和延长 ,肝细胞凋亡指数增大。当HAI 3h时 ,HAI组凋亡指数增高为 12 .5 %± 1.38% ,与同组HAI 30min、HAI 2h和对照组的AI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5 )。bc1 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于再灌注后增多 ,但HAI组与对照组比较 ,各时点均无明显差异。同时 ,肝组织内MDA含量逐渐增多 ,HAI组HAI 3h达到最高 ,同组HAI各时点的MDA含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AI损伤可通过进一步促进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生成而加重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阻碍供肝功能的恢复 ,是肝移植后供肝功能不全和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以SPA代替第二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不育夫妇和有生育能力夫妇的精液及血液中抗精子抗体共220例,其检测结果,不育组阳性检出率为30.5%,生育组阳性检出率为7.6%,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不育组男性阳性检出率为32.5%,女性28.4%,男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是目前诊断免疫不育症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P物质(SP)和NK1受体(NK1R)的表达,并分析其在AD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集健康对照组(HC)及AD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用尘螨、蒿草花粉和梧桐花粉过敏原粗提液刺激1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SP和NK1R的表达。结果与HC组比较,静息状态下AD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NK1R~+细胞的比例升高了41%(P=0.001),SP~+细胞的比例减少了1.17倍(P<0.001),SP~+细胞的MFI降低了55%(P<0.001)。过敏原对HC和AD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SP及NK1R表达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D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NK1R表达上调,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NK1R可能在特应性皮炎中起重要作用;NK1R拮抗剂或阻断剂可能是治疗AD的有效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