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合理地分析到达流大小、流量组成及通道配置情况等因素对高速公路混合收费站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得到某一到达流量特性下混合收费站MTC和ETC通道的最佳配置组合,借助VISSIM仿真系统,对不同到达流量、不同ETC交通流比率条件下高速公路混合收费站通行能力随通道总数和ETC通道所占比例的变化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饱和流状态下,混合收费站的通行能力随收费通道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ETC通道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到达流量一定时,ETC通道的设置比例应与到达流中ETC交通流比率相协调,才能使得混合收费站满足通行需求。得到了不同到达流量时能满足通行需求的ETC交通流的最低比率和混合收费站通道的最佳配置组合,为混合收费站的车道设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行能力是环形交叉口运行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延误、排队长度及系统服务水平的基础.首先对现有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如经验回归模型、间隙接受模型,以及基于仿真的通行能力模型等;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两个层面对问题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关键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结合研究中易忽略的问题,提出了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构建的一般思路:明晰各股车流相互作用机理,考虑出口车辆及大车等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构建通行能力模型.最后结合环形交叉口的控制目标,对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左弯待转区设置可以大幅度提高左转车辆的通行效率。首先,针对不同交通饱和度的左转车道,探究了左弯待转区的设置条件及设置效益;其次,通过考虑待转区容量、绿灯间隔时间和机动车微观特性等因素,修正了左转车道通行能力模型;最后,基于南京市交通调查和VISSIM仿真分析,验证上述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左弯待转区的渠化设计利于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的提升,但随着交通饱和度的增大,通行能力的增量减小,左转车辆的最大排队长度增大;2)通过VISSIM仿真分析,在考虑了待转区容量等因素对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后,修正的左转车道通行能力模型可将误差控制在2%以下。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利用机场陆侧出发车道边设施,针对机场车道边交通流特征,对机场出发车道边不同布局方案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国内常见出发车道边布局形式、交通特征及通行能力,基于各车道通行能力构建考虑停车道溢出状态的出发车道边通行能力理论模型。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为例,利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的参数标定和场景构建对通行能力模型的准确性予以验证,结果显示:理论和仿真通行能力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1%和4.2%。最后,在济南遥墙机场规划中的T2航站楼出发车道边设计5种布局方案,并运用仿真评价方法对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方案3和方案4的运行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机动车待行区设置方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动车待行区的设置对交叉口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和延误的减少具有重要作用.在讨论机动车待行区设置条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左转待转区和直行待行区的设置形式,并对每一种方式从渠化设计和信号控制设计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交通组织方法,并讨论了设置机动车待行区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然后以官园桥下平面交叉口为案例展开实证研究,并以VISSIM对改善效果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置待行区域后,交叉口通行能力提升了17.4%,而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降低了26.1%.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城市震后交通最优路径分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的震害情况和主要致灾因素的基础上,研究震后桥梁、路段和路边建筑物的破坏对交通通行即最优路径的影响,提出按路段通行概率水平、有效路段长度和路段宽度进行震后交通最优路径搜索的原则.采用ArcGIS Engine的Network Analysis接口技术编制具有交通系统管理、路径分析和搜索功能的决策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震后抗震救灾的需要,为抗灾指挥与抢险、消防、医疗、物资运输和避震疏散等方面进行最佳路径的评价和仿真模拟.  相似文献   

7.
根据不同性质停车场进出车流规律的实际统计数据,建立了停车场高峰小时进出车流量模型;再基于交通流理论,分析了停车场出入口两种交通组织形式下进出车流对相连道路车流的影响;分别对两种进出车流影响下的道路通行能力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停车场建设规模与建成后道路通行能力的关系;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两种出入口交通组织形式进行了可视化仿真分析和仿真数据统计,验证了停车场建设规模与其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停车场选址、建设规模和出入口交通组织等必须考虑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确保城市道路交通顺畅。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以ArcGIS为基础平台的公路全景动态仿真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ArcGIS由矢量等高线地形图构建可视化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ArcObjects提供的接口编辑DEM,实现由道路设计数据生成道路主体;利用3DMax和AutoCAD对构造物、公路附属设施等三维实体进行建模;在ArcScene中完成公路场景制作,最终实现行车模拟和漫游.由此,可直观地判断公路设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展现所设计公路的效果.该方法不仅制作周期短,而且对三维编程能力要求也不高.  相似文献   

9.
以某一联合三交叉口区域为例,以经济有效的手段挖掘已有交叉口的潜在通行能力,研究在"三角形"结构的主次交叉口资源利用不均衡的联合交叉口区域中,组织部分左转车流在次交叉口绕行对区域交叉口通行能力和车均延误的影响。文章提出以最大车流通过量为目标,使每股流向在新旧控制方案下极限通行能力比值最小值最大化的模型思想,得出每股车流向通行能力可提高最大比例和同一周期时长下的最优信号配时方案,并对联合三交叉口区域进行实例仿真分析。分别对交叉口区域在绕行前后不同控制方案下的行程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平均延误等进行对比分析,并仿真每股流向交通量增加20%后的平均延误情况。结果表明,左转绕行下新的控制方案,尤其是单口控制方案2有效提高了交叉口通行能力,交叉口车均延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混合交通条件下,非机动车显著影响着信号交叉口转向机动车通行能力.文章剖析了现有的非机动车影响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解析算法,建立了基于VISSIM的通行能力仿真模型,标定了模型参数.通过算例,比较了各种解析和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非机动车对机动车延误、转弯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种模型得到的结果差别较大,其中,HCM(2000)与Chen等人(2007)的方法计算的通行能力与仿真实验结果较为一致.假设非机动车在机非冲突区总能够抢先通过,将导致低估机动车通行能力;而只考虑绿灯初期非机动车成群通过造成的影响,将导致高估通行能力.随着冲突非机动车流量的增加,单位数量的非机动车对机动车通行能力、延误和转弯速度的影响逐渐减小.转向车流的仿真通行能力值与平均转弯速度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城市建成区支路规划缺位、管理能力不足及断面设计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有必要加强支路网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鉴于此,从支路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归纳总结支路网基本功能、要求和价值意义,明确了支路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城市建成区城市与交通发展特点,以佛山市禅城区为例,通过充分认识禅城区地方发展诉求和支路网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引领、强化落实、优化布局、制度创新、功能导向和精细化设计等六大支路网改善与提升策略,在形成禅城区支路网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可为其他大城市建成区支路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实际交通管理中,为了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减缓交通拥挤,交通规划与管理者在规划设计时会尽量将交通流均匀分布在各路段上,或者利用一定的交通管制方法将双向道路上不均匀 流量转为均匀流量,这样既不需要投资增加路段能力,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这种思想,张和高(2006)提出了交通流均匀分布下的双向道路网络设计模型,但是原有问题目标函数只是求系统总阻杭最小和交通流不均匀分布度最小,这对于网络可靠性分析来说不太适用,本文分别分析了这两种目标函数下的交通网络的连通可靠性,结果表明了这种道路调整方法对系统的连通可靠性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供需平衡的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城市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的密度及等级结构,以道路网周转量最大和道路建设资金最小为目标函数,从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宽度研究入手.以交通供需平衡关系、道路用地面积控制、各级道路间距及功能要求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高密度开发区域合理道路网密度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道路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最优的道路网等级结构为1:1.9:5.3,实现了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资源的优化配置,说明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密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常用的城市路网分级体系存在局限性,导致道路横断面设计以"车"为本,过于强调道路的"通道"功能,而忽视人们活动的"场所"功能。为解决这一问题,对现行基于城市路网垂直分级体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两类(街与道)五级(商业街、景观街、生活街和主道、此道)"的城市路网水平分级体系和考虑道路两侧土地利用、空间环境、交通运行、公交优先和慢行保障五方面因素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无锡市蠡溪路。实施结果表明,基于城市路网水平分级体系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法,使道路充分发挥车辆出行的"通道"功能和人们活动的"场所"功能,实现了城市道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网络中,各等级道路之间衔接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相关道路乃至整个道路网络期望功能的实现.本文以不同等级道路功能分析为基础,提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道路网规划,以交通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专项规划,以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道路网络衔接规划的总体思路.结合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蒙特卡罗算法,分别计算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系统可靠度,以作为不同阶段道路网络衔接的主要评价指标,并探讨道路网络衔接中的越级交叉问题.最后以郑州市某区域道路网络为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网络中,各等级道路之间衔接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相关道路乃至整个道路网络期望功能的实现。本文以不同等级道路功能分析为基础,提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道路网规划,以交通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专项规划,以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道路网络衔接规划的总体思路。结合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蒙特卡罗算法,分别计算交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系统可靠度,以作为不同阶段道路网络衔接的主要评价指标,并探讨道路网络衔接中的越级交叉问题。最后以郑州市某区域道路网络为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网络交通特性仿真模型及最短路径算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就城市道路网系统宏观仿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更符合城市道路网系统实际特性的仿真模型,该模型对城市道路网交通特性空间分布的方向性差异及交叉口延误进行了抽象,并设计了基于该仿真模型的最短路算法。  相似文献   

18.
“一路一线”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公交布线新思路,目前还没有在实际中得以应用。为了验证“一路一线”公交布线方法的可行性,以佛山南海中心城区桂城为研究对象,运用仿真软件TransCAD建立起公交仿真系统。在对仿真对象公交线网现状进行仿真校验的基础上,再采用“一路一线”的公交布线方法重新设计其公交线网.进行仿真。为了评价“一路一线”公交布线方法的仿真效果,从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两个方面设定评价指标,分别对现状公交线网和采用“一路一线”方法布设的公交线网仿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评价。该项研究对验证“一路一线”公交布线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尤其是新兴城市公交线网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关于城市道路合理间距理论推导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军 《城市交通》2006,4(1):55-59
城市路网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骨架,对合理路网间距的认识是路网规划的关键。但对合理路网间距的认识存在若干观点,致使路网间距的合理取值范围较大。目前城市规划与交通工程专业书籍中经常提及的是路段通行能力的交叉口间距折减系数法和最佳公交线网密度分析法。本文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指出路段通行能力的交叉口间距折减系数分析存在逻辑错误,公交最佳路网密度缺乏应有的应用前提分析,这些不足是导致我国城市路网密度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现行出租车系统仅以对空载车辆在城市中的定位及可能性安排作为其主要调度方式,造成出租车营运效率低、空载率高、乘客等待时间长且满意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本研究采用浮动车(FCD)数据和地理建模仿真平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来定量分析给定城市出租车系统的完备以及与需求的合适程度,总结出一套基于出租车运营的系统完备度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出租车系统的良好组织与管理.该体系主要从城市路网、乘客以及驾驶员等多维指标,来量化给定城市出租车系统的运营状态和效率,合理制定运营调度策略.系统基于深圳市实际出租车数据,在ArcGIS 10平台实现且可按预期功能对城市出租车系统从多方位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管控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