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路内停车是缓解城市停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路内停车泊位的有效管理对城市交通状况乃至城市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停车问题,在分析我国路内停车的主要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从停车管理机构、停车收费标准、收费手段、停车管理设施、违法停车处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现状的路内停车管理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区路内停车调查分析——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路内停车调查的基础上,对比路外停车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路内停车特征和停放行为特性,得到路内停车时间短、对步行距离要求高、路内停车场利用率较高且与周边用地属性有很大关系;简单分析了当前城市路内停车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用停车收费调整停车需求的有效性。最后,指出路内停车场的设置除了考虑其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还要考虑区域路外停车的供应量、服务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停车者对步行距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设置路内泊位是解决停车供需不平衡问题的1种重要的措施。然而,不合理的路内泊位设置不仅无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还会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导致交通拥堵,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交通问题。为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探究路内停车泊位供求关系以及停车便利性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构建了1个包括跟驰模型、换道模型和停靠模型的单向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跟驰模型中,通过为停车路段和非停车路段设置不同的慢化概率,探究机动车正常行驶和巡游停靠过程的差异性。在停靠模型中,通过设置停车机动持续时间,解析路内停车便利性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对模型中正常行驶车辆和巡游停靠车辆的运行规则分别进行了标定,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与现有模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效果,平均绝对误差指标可以降低53.74%~75.71%,能更真实地反应路内停车过程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随着交通流密度的增加,本文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指标可以降低16.39%~52.85%,可以避免过高估计路内泊位对路段通行能力的负面影响,是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在开放边界条件下,分别探究了停车需求、便利性和供给能力变化情景下路段通行能力的变化特...  相似文献   

4.
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路内停车合理规模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峻  张辉  梅振宇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1):120-124
分析了影响路内停车需求和限制路内停车泊位供应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确定城市中心区路内停车泊位总体规模的方法:利用城市规模、经济水平等城市宏观指标对路内停车需求进行预测;同时,考虑路网容量,在路网饱和度允许的约束条件下以出行者的广义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从而来确定与路外停车相匹配的路内停车泊位供应规模;然后,比较路内停车需求与路内泊位的供应能力,在尽量满足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再考虑管理、周转率等因素。给出建议的路内停车总体规模,为城市中心区的路内停车规划提供依据。文章最后给出实例估算,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路内停车率的动态决策方法,优化路内停车容量,以实现城市中心路内停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路内停车供需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将出行成本函数中引入了油耗成本,并对路内停车容量与路内停车流率进行综合考虑,以社会剩余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在短期(容量既定)情况下,给出了停车费作为内生变量时的路内停车次优流率的求解方法;进一步,运用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长期(容量不定)情况下,给出了路内停车次优容量的求解方法,得出了路内停车容量随停车需求及停车时长的变化规律。通过考虑路内停车容量上限,对路内停车次优容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数值算例有效地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从而在容量上限较小的情况下对Arnott路内停车容量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在停车活动活跃时,综合考虑道路条件及过境车辆的影响,将一定需求下的路内停车容量控制在较佳的水平下,可以有效提高平均停车时长范围内的城市中心路内停车效率,使得城市中心的道路边缘空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城市中心频繁的停车行为对动态交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中心路内停车管理和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于车道控制理论和技术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路内外停车设施合理分布,减小停车成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保证城市动、静态交通的整体效率,从路内外停车设施的关系出发,比较路内外停车设施的车辆停放特性及泊车者的停车行为特性,得出路内停车行为发生的特点;并且通过分析路内停车设施对动态交通的影响,建立了离散和连续的延误评价分析模型。假设停车需求与路外停车场已知,在综合考虑路内停车设施对动态交通的影响、绕行距离、步行距离及泊位供应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层次、多目标优化模型。用遗传算法求解,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与路外停车场协调设置路内停车带,不仅能满足停车需求,而且能使平均绕行距离和平均步行距离分别减少80%和65.5%。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减少城市路内违法停车,论文分析了我国路内违法停车类型和现状,探究了违法停车形成原因,提出了夯实治理基础、推进停车信息化、加强停车制度建设和严格停车执法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路内停车收费价格的调整将对路内停车位使用者的出行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南宁市路内停车费调整政策的实施,通过对路内停车使用者的问卷调查,主要研究了停车价格对停车者的出行选择的影响.分析了调查对象的多种停车特征,包括停车费用调整后的停车时长预期、停车费用预期、步行到达目的地时间预期等方面,并基于调查数据引入前景理论研究了以停车时长和停车费用为基准的价值函数,建立了价值函数曲线并进行相应参数的估计.并该价值函数整合进多项Logit模型,以对公交出行的影响为例研究了路内停车收费价格调整对路内停车使用者出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路内停车收费价格的调整对路内停车位使用者的公交出行行为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前景理论可以较好地反映停车价格变化对路内停车使用者的行为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岛前湾港疏港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疏港交通规划成功与否是港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立足青岛前湾港疏港交通规划分析了动态疏港和静态疏港问题。分析结果认为动态疏港应从快速疏港和市内地面疏港2个层面展开;静态疏港即集装箱等货运车辆的停车问题可以利用集停车、住宿、加油、配货等功能于一体的停车场停放,也可采用路外带状和路内港湾式的停车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中心区长时间路内停车,既造成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又增加车辆寻找停车位的交通量,加剧了城市道路拥堵。城市中心区0.5~2小时限时长停车模式已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对提高路内停车泊位周转率和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效果显著。那具体是如何做的呢?我国实行路内限时长停车模式是否可行呢?  相似文献   

11.
国外的停车理念是尽量少地设置路内停车泊位,在保障区域道路交通安全与交通运行的前提下,综合考虑道路条件、交通运行状况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可适量设置;国外普遍通过不同颜色的停车标线区分泊位使用性质、条件,合理引导停车需求,实现路内停车与路网交通运行的动态协调……国外停车位的设置规定可以为我国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因寻找路内停车泊位而在道路上低速巡航的车辆与其他车辆混合行驶,不仅造成交通拥堵,还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负担.基于分析停车过程中的停车巡航时间、停车持续时间、停车后到达目的地的步行时间以及停车费用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经济杠杆模型.该模型可以解析巡航停车过程中影响停车选择行为决策的关键变量,利用变量间的相关影响实现停车价格的优化调整,从而引导停车选择行为实现路内停车与路外停车的平衡.并以北京市中关村地区停车选择行为为实例,验证了经济杠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心区停车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中心区的停车特性以及停车特征,深入分析其供应和需求关系,正确处理好城市中心区的停车问题,对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根据停车调查数据,以重庆市南岸区南坪核心区的停车规划为例,研究停车配建指标、停车需求与停车供给之间的关系,分析近期、远期城市中心区的停车需求,提出相应的路内、路外停车规划方案,为停车规划实践上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城市中心区的停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岩  罗瑞琪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2):25-27,30,M0005,M0006
以实际工程为例,制定调查方案,对日间及夜间的停车情况进行调查。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现状出行及停车特征,总结得出现状地块存在出行结构不合理、路内停车周转率不足、路外停车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停车改善方案,引入包括共享停车在内的多模式改善方法。该改善方案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解决该地块的停车供需矛盾,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同类建设项目的停车改善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新区引发停车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新城自身特点与不同用地类型提出计算停车缺口的精细化预测方法。进一步提出应以服务对象为前提,以推动落实为目的的公共停车场选址与规模测算的具体原则与优化思路,最后以上海南汇新城为案例,提出新城区公共停车场规划的优化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顺行环流交通系统多元交通走廊是解决当前道路交通城市内部道路无阻碍交通和路内停车的平面解决方案,以解决城市交通干道的机动车停驻、转向、占用非机动车道问题.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的平面布局,采取对道路整体资源统一整合,科学划分各类交通影响区域,合理设置各类交通轨迹.通过路内泊车有效兼容交通轨迹,结合顺行环流交通,采取集中、约束和平衡各类交通轨迹,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部传统主干道路的机动车路内泊车停驻、转向、占用非机动车道问题,达到城市内部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大型公园和绿地周边支路除需满足公园、绿地以及周边地块交通集散的基本服务功能外,还需满足节假日等高峰期为市民提供临时停车和应急疏散等辅助功能需求。大型公园和绿地周边支路断面的设计方法,可通过开展规划前期调研,分析交通出行特征来确定道路功能定位和需求;然后对设计年限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工作日、节假日或特殊活动日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再进行路段通行能力分析和服务水平评价,从而确定车道数和宽度规模,拟定断面各技术标准和参数;最后提出断面多方案比选,经技术、经济等综合分析后确定最终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新城为位于大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大城市相隔离,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经过规划和新建的具有城市规模和密度的城市。本文对新城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为新城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停车诱导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从停车诱导系统总体规划设计的角度,结合智能交通系统,讨论停车诱导系统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提出停车诱导的策略。就停车诱导系统规划时将遇到的对象区域分区的必要性、分区的基本原则、停车诱导系统服务停车场规模和停车诱导信息的设置标准等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诱导信息分层以及诱导信息板设计的有关问题。结合国内外调查,提出停车诱导系统的评价指标。最后提出了停车诱导系统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对城市支路的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合杭州市支路系统现状,阐述了因城市支路系统建设不健全而引发的相关问题。基于支路功能,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3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