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防范船碰桥事故,需要大家齐行动!那么,问题来了,船舶通过桥梁水域时,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听听老船长怎么说。Q:船长您好,防范船碰桥事故,需要大家齐行动。请问,在开航前您们会做哪些相关准备工作?众所周知,珠江三角洲水网交汇复杂,桥梁较多,在开航前,我会确认全体驾驶员已掌握计划航线通过桥梁通航条件和通过重点桥梁的注意事项,在汛期或感潮河段,我们会考虑到由于河流水位上涨造成通航净高变小的情况,认真核对潮高、水深、我船的吃水和最大净空高度等等。  相似文献   

2.
1、防碰撞 船长要不间断地开展对驾驶员的避碰知识培训。通过对国际避碰规则和事故案例的学习,加强驾驶人员安全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各船船长还要结合实际,指导驾驶员熟练掌握船舶操纵特性,提高在通航密集水域的航行和操纵技能,改正不良操作习惯,真正做到“早、大、宽,清”,保证船舶航行安全,避免船舶碰撞事故。  相似文献   

3.
正船与桥的矛盾日渐突出,船碰桥事故频发,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桥梁数量的激增,通航桥梁标准偏低,体制不顺,管理缺位,导致桥区通航条件恶化所造成。因此,改善桥区通航条件,是防治船碰桥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我省陆路交通的高速发展,过江桥梁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桥梁与船舶大型化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船舶触碰桥梁的风险隐患增大,事故频发。事故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事发后封桥堵路,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公司近几年船舶安全事故的分析,作者了解到一些船舶触碰和搁浅事故多发生在港内操作,而其中的大多数又是引航员在船指挥时发生的。这些事故中大多数是船长对引航员的操作已有疑问或认为不妥,但仅提醒引航员而没有果断地纠正其操作造成的,关键是船长对自己的安全责任存在着模糊认识。必须明确,不管在事故前是否提醒过引航员,船长对发生的事故同样要承担法定责任,船长是确保船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现就引航员在船期间船长的责任和应注意的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通航桥孔净空高度是船舶可否安全穿越桥梁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重点探索建设桥梁通航桥孔实时净空高度数据采集与发布预警系统的研究,通过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向过往船舶播发实时数据、预警信息等,在桥梁通航水域推广,可大大降低船舶撞桥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6.
航行中使用雷达的目的是保证船舶船行安全,减少船舶碰撞事故,通过 对雷达在船舶避碰中应用特点及操纵原则的分析,着重探讨应用雷达避碰在船舶操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船舶撞桥概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ogistic模型建立桥孔通航宽度与船舶撞桥事故相关的事故概率预测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与实际情况比对,检验了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1、前言近年来,在船舶航海水域建桥已成为多见的事例,随后,发生了由于船舶碰撞而造成的重大事故。在外国,如塔斯曼桥事故(澳大利亚,1975年),乔恩桥事故(瑞典,1980年),阳光航路桥事故(美国,1980年)等。1983年,IABSE(桥梁与海洋结构物国际组织)主持召开了“有关对桥梁和海洋结构物发生碰船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可见在世界各国对这个问题给予着高度的关心。图1是1980年和1981年每个月发生的桥梁碰船事故的件数调查,从这个图表可见每年发生约10次事故。  相似文献   

9.
最晚施舵点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在考虑船舶操纵性能、船长、避碰行动局面划分、两船速度比、直航船转向90°两船距离的损失和两船最低安全通过距离等的基础上,建立了最晚施舵点模型,并利用等步长增加方法求得了具体会遇态势中让路船的最晚施舵点.  相似文献   

10.
引航员、船长与船舶港内航行安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尤庆华 《中国航海》2004,(4):27-31,37
讨论了船长与引航员的法律责任、权利、职责和义务,船舶到港的引航准备以及船舶进出港口的引航,阐述了船长与引航员之问复杂的法律关系、引航员登离船事故的预防和发生引航员误操作时船长未能及时纠正的原因,指出了引航员在船引航过程中为确保船舶安全应采取的积极、有效、实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0引言世界各国大部分港口对船舶实施强制引航,船长不可能熟悉所有港口的水文、气象和环境等情况,因此船舶必须申请引航。在引航过程中,引航员误判、经验不足、与船方合作不顺或船方没有给予必要的配合等可能会导致船舶险情或事故的发生。同时,由于船长不熟悉港口环境、经验不足、未履行监督职责、未能及时纠正引航员的误判或误操作等,也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1船长与引航员的关系1.1专业技术领域的互补和交叉关系是监督和协作  相似文献   

12.
为防范船舶撞桥事故的发生,考虑长会口大桥的具体情况,从船舶操纵角度出发,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从通航水深、通航净空高度、桥孔通航宽度3个方面评价长会口大桥水域的通航环境,提出该桥水域船舶通航的风、流条件及船舶尺度条件。  相似文献   

13.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八条“避免碰撞的行动”中明确规定,船舶采取避让措施应及早地、大幅度地进行,并能导致在安全距离上通过。可见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通过是国际避碰规则的目的,也是规则要求船舶应及早地、大幅度地采取避让措施所追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早让、宽让只有最低限制,而这个最低限制就是能使两船在安全距离通过,也就是说能导致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通过的最迟采取避让行动的时机和采取行动的最小幅度。但是这个早、宽的程度应如何去掌握,如何去量化,它和安全航速、瞭望条款一样,让所有发生碰撞事故的当事船舶都逃不出这几个条款的责任。同时也给碰撞事故的处理带来了很多难以恰如其分的公平判决。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船舶避碰事故,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Q网络(Deep Q Network, DQN)强化学习方法的船舶智能避碰算法。依据船舶间实时获取的航行状态信息,从全局角度构建智能避碰算法深度强化学习状态集;在对《国际海上避碰规则》(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s at Sea,COLREGs)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合理量化部分COLREGs,综合考虑航向跟随、船舶碰撞和规则符合等因素,设计船舶智能避碰DQN算法奖励函数,保证避碰决策安全有效且满足避碰规则的要求。分别针对两船和多船会遇场景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船舶在COLREGs的要求下有效避让来船,为船舶智能避碰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受限水域船舶动态智能避碰问题,将航迹预测与改进速度障碍相结合,提出一种船舶动态智能避碰方法。建立两船相对运动模型并实时计算船舶避碰运动参数,基于三自由度船舶操纵运动数学(MMG)模型和Kalman滤波算法分别预测本船(OS)和目标船(TS)下一时刻运动状态;然后结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简称《规则》)、良好船艺、航迹预测模型、速度障碍算法和航向控制系统等分析设计船舶动态智能避碰决策模型;通过仿真试验验证动态智能避碰决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满足受限水域两船和多船复杂会遇局面下船舶智能避碰,实现动态避碰条件下的船舶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16.
多船会遇自主避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碰撞事故不仅带来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还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因此,船舶自主避碰技术已成为当前船舶与航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提出了一种满足COLREGs避碰规则的多船会遇自主避碰算法,以经典速度障碍法为基础设计自适应采样避碰轨迹生成算法,并应用运动基元理论对避碰轨迹进行调整,使轨迹满足船舶操纵性约束条件。针对案例三体船模型,完成了多船会遇场景下的船模自主避碰航行试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船舶自主避碰系统的研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际经验,对船舶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后,事故船船长如何应对、配合海事调查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正>众多碰撞事故表明,发生碰撞的直接原因是两船或其中一船的行动不协调。保证两船避碰行动协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两船直接联络、交流,明确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以及彼此要采取的行动。船舶间通过VHF和AIS等助航仪器进行  相似文献   

19.
代克飞 《港口科技》2023,(11):33-40
为解决内河航道船撞桥事故高发的难题,对船、桥、环境等3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桥梁通航安全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航道、水域片区通航环境的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建立风险分析及隐患治理实施体系。针对高风险桥梁,建议增设独立防撞桩或主动预警系统,可有效防止船舶碰撞桥梁;针对中风险桥梁,建议增设柔性复合材料防护设施,可在船舶碰撞桥梁时吸收能量,减轻碰撞造成的损失;针对低风险桥梁,建议完善标志标牌,通过设置清晰的标志标牌,提醒船舶驾驶员注意桥梁位置和通航限制,降低船舶碰撞桥梁的风险。该体系充分考虑航道、水域片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船撞桥隐患,可有效提高整治效果。通过实施这一风险分析及实施体系,可有效降低船撞桥事故的发生,提高航道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0.
船舶碰撞事故发生前、后的船长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船舶碰撞在船舶海事中占很大比例,造成经济损失巨大,对船舶和船员的人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航海人员正确执行、应用和理解海上避碰规则是降低海上碰撞事故最重要的途径。在碰撞已不可避免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和海上污染。本文重点研讨船舶碰撞不可避免时船长和高级船员应采取的减轻损失行动,做好证据采集,为以后商务处理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