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0,(11)
对我国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与National Structural Code of the Philippines VolumeⅡ(Bridges)(NSCP)抗震篇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分别从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反应分析和计算方法、构造细节等方面对这两本规范进行了比较。两国规范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抗震设防标准、构造细节及桥梁基础的抗震设计上;研究成果已在该地区相关项目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高架桥合理抗震设计参数及抗震措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某独柱墩高架轨道交通线和建设,建立了高架桥梁结构(包括桥上轨道结构)-桩基-土动力相互作用力学模型,采用工程场地波计算了轨道交通高架桥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并采用约束混凝土的概念分析了墩柱的抗震延性。重点探讨了高架桥上长钢轨对桥梁的纵向约束作用及后继结构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橡胶支座对高架桥的减、隔震作用;按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设计思想提出了轨道交通高架桥合理抗震设计参数,从而克服了我国现有《铁路抗规》及《公路抗规》只对桥梁进行抗震强度及稳定性验算的不足,确保高架桥在强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延性。研究结果表明,桥上轨道结构对桥梁的纵向约束作用改善了桥梁的抗震性能,但其改善程度与钢轨扣件的纵向力学参数有关;板式橡胶支座的应用,虽使主梁位移有所增大,但减小了桥梁的纵、横向地震响应;独柱墩高架桥潜在塑性铰通常发生在其底中区域,为确保高架桥具有足够的抗强震变形能力,其潜在塑性铰区域横向约束钢筋配置率应不小于0.5%。 相似文献
3.
对《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与《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计算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及对采用的计算软件和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和选取。结合石太客运专线桥梁具体工点,分别采用两种理论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使《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计算理论在石太客运专线桥梁抗震设计中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应用。石太客运专线桥梁抗震设计采用“报批稿”计算理论后,由于地震力变化比较大,对原设计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确保桥梁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的研究和运用现状,并对各种抗震技术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为铁路桥梁抗震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5.
6.
轨道交通高架区间桥梁形式比选与经济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亚茹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1(2):41-44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快速发展,而高架区间又因其造价低、工期短被广泛应用,但区间桥梁形式很多,除特殊地段特殊设计外,高架区间的桥梁形式正逐渐趋于统一。笔者根据多年城市轨道桥梁设计的经验,就高架区间桥梁形式比选与经济性进行探讨。1国内轨道交通桥梁形式普遍采用情 相似文献
7.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多高层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设计方法的技术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多高层钢结构房屋梁柱刚性节点连接的设计规定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指出该规定与同一规范第5.4.2条的"强连接"要求存在矛盾。在相同设计条件下按照规范的规定做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连接设计时,可分别设计出三种抗震性能相差悬殊的连接作法。按照规范公式Mu≥1.2Mp进行中震或大震作用下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连接计算时,得出的结果却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存在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满足规范第5.4.2条应实现"强连接"的抗震设计强制性条文规定,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针对所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推出几种耐震型连接节点作法和相应的计算方法,推荐了既有良好抗震性能又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节点形式。 相似文献
8.
9.
苏竹松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09,(9):40-44
根据珠江三角洲区域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所属的广珠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运输模式及设计确定的运营车辆荷载特点,综合比较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及中、高速铁路活载图式对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桥梁静、动效应的影响,结合运营车辆荷载和铁路网的发展需要,提出符合本线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桥梁设计荷载图式标准的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无缝线路对高架桥抗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轨道交通高架上铺设无缝线路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考虑桥上长钢轨对高架桥纵向约束作用的结构-桩基-土动力相互作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轨道交通高架的地震响应;重点探讨了高架桥上无缝线路对轨道交通高架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桥上轨道结构对桥梁的给向约束作用改善了高架桥的抗震性能,但其改善程度与钢轨扣件的纵向力学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11.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7,(5):82-86
以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实例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规范,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对轨道交通桥梁抗震设计进行研究。结论为:减小结构体系刚度和加大能量输出是降低结构地震动响应的有效方法。通过控制结构尺寸、设置塑性铰和减隔震支座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结构体系刚度;通过设置防震挡块,高阻尼支座等能够加大能量输出。实际震害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计算无法得到结构响应的精确值,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特征难以把握。根据桥梁破坏机理,通过概念设计才是达到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中地铁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7,(9):116-120
针对济南市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响应特征,在参考国家和其他省市相关抗震设计规范基础上,探讨济南市地铁建筑的抗震设计标准。结论如下: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中地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拟定为"中震不坏,大震可修",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震动频谱特性和幅值的影响;地铁建筑结构应分别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分析。后续研究中拟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确定适用于济南市地铁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7,(12):54-58
桥梁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各关键性能的技术指标,为桥梁的安全度评估及桥梁的养护维修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列车对桥梁的动力加载效应。采用ANSYS软件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简化为一系列移动集中荷载,计算列车匀速行驶作用下桥梁的振动响应,同时利用桥梁监控系统采集的实测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如下:通过监测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列车移动通过时桥梁跨中位移均在合理范围,现阶段桥梁处于较好工作状态;列车运行速度对桥梁跨中位移极值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5,(7):100-104
通过运用有限元程序ANSYS、MIDAS和规范理论算法,研究轨道交通桥梁预制盖梁的结构力学行为,在施工和运营两种荷载工况下,对接口连接构造的力学行为和计算建模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以及对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接口部位的环形焊缝应力、钢板与混凝土连接的钢筋应力和接口部位的混凝土应力分析结果可知,该接口构造的连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该研究过程和理论分析成果为其他工程的设计分析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8):73-78
为研究弹性支承块式轨道结构对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位移、内力的影响,以某3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形高架轨道桥为例,利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考虑和不考虑具体轨道结构形式的高架轨道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典型地震波作用下该高架桥梁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考虑具体轨道结构形式模型的连续梁桥主梁的位移、跨中正弯矩、支点负弯矩及支座处剪力均明显小于不考虑轨道结构形式模型的相应值,对主梁结构来说,设计中不考虑轨道结构形式是一种偏安全的设计方法,而考虑轨道结构模型的桥墩墩顶位移可能大于不考虑轨道结构形式模型的相应值,为安全起见,在进行轨道桥梁桥墩的抗震设计时应当考虑具体轨道结构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3):61-68
南京地铁宁天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全长45.2 km,其中高架区间全长约34 km,占全线总里程的75%。通过全面介绍葛长区间标准跨桥梁和重点桥梁桥式设计方案,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区间桥梁标准跨梁型、墩型选择,小角度跨越市政道路,高架区间正线与出入段线合设和分设等设计常见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轨道交通桥梁设计中的专业计算和建模需求,解决BIM桥梁正向设计实施困难的问题,结合轨道交通项目梁式桥的设计流程和操作习惯,提出以数据为依托的参数化解决方案。选取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软件进行轨道交通梁式桥设计程序开发,所开发的程序具有地质和线路专业资料获取、桥梁墩台及基础等构件管理、孔跨布置、墩台计算、一键式BIM模型创建、一键式计算和工程量清单输出等功能,为轨道交通桥梁BIM正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撑。 相似文献
19.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3):72-77
从影响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分析的地震作用、本构关系等出发,结合现行相关抗震规范,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反应谱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并提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构造措施要求,给类似桥梁的分析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高等级公路共线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3):29-33
为了构建综合交通廊带,使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在一致的平纵线形条件下组成整体式横断面,以节约用地,美化景观。根据现行标准、规范对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共线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相关规范中几何设计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各种可能的共线模式,比选出能同时适应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的路-轨综合技术指标值和路-轨大断面横断面组合形式,指出共线技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尤其是城际铁路与城市快速路或一级公路共线模式,在城市规划或交通项目前期研究时,应充分研究共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