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际铁路尽头式折返车站的站前设计过程中,为减少地下车站隧道的设置长度,控制和优化工程建设投资,将城际铁路尽头式折返站的折返线路长度控制在较小范围,难以满足站后专业的信号设备布置要求。通过动车组的制动相关参数、地面控车设备的相关参数,结合现有的相关技术条件,采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车载ATP的相关逻辑等方法,研究城际铁路尽头式折返线信号机、应答器、车挡、轨道电路等信号设备的技术标准,分析城际铁路尽头式折返线信号设备布置的问题,结合工程实践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各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既有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也有主线与支线的换乘,因此,折返站可能同时是换乘站,有些则需要兼备车辆基地出入线的接轨,在有支线交路的线路上,折返站可能就是支线接轨站。折返站作为关键节点车站,辅助配线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轨道交通线的运输能力、工程造价、车站型式等,设计折返站辅助配线方案时,应当根据换乘方便性的要求,做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以选择最适合工程的配线方案。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的合理线网规模,首先,运用交通需求推算法、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控制法,采用出行总量、轨道交通分担率、轨道交通负荷强度及轨道交通投资基金等指标,对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行研究。然后,参照国内外区域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经验,从轨道线网密度和万人拥有轨道线网长度两方面,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服务水平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在5000~700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城际客专折返站型及折返能力对通过能力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图形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的基本站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的作业特点及车站各类作业参数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折返能力与通过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仿真模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粤东地区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汕潮揭黄金三角带城际联系需求趋于迫切.规划粤东城际轨道交通网的建设,对实现潮汕揭城区中心城市"半小时通勤圈"、粤东地区"一小时交通圈"和为粤东地区提供公交化的快捷城际旅客运输服务有着重要意义.汕头站为粤东汕潮揭地区内的主要铁路客运站,在规划年度内,沿海高铁和粤东城际铁路等多条线路将相继引入汕头站.根据汕头站路网节点功能定位和客车开行方案,结合多条城际铁路的特点,从地区客运布局、车站运输组织效率和折返作业模式等多方面,以及车站规模、车场布局和折返线布置等角度,研究了粤东城际铁路引入汕头站的改扩建方案.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终点站折返能力分析及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影响轨道交通线路实际运输能力的各种因素,找出制约线路运能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对折返车站在不同折返模式下的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折返站的实例,提出了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既有站线条件提高其折返能力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际铁路到发线有效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到发线有效长的原始定义,提出影响城际铁路到发线有效长的4个组成因素———列车长度、停车余量、安全防护距离、警冲标至绝缘节的距离。针对这4项影响因素逐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城际铁路设计实际在有到发线中间站、无到发线中间站及尽头式终点站3种车站布置形式下进行实例计算,初步得到了城际铁路到发线在不同组织模式下的有效长度,得出了城际铁路中间站不同布置形式下的到发线有效长。。  相似文献   

8.
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地铁线路通过能力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整个地铁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效率.从信号系统角度出发,对典型车站折返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满足90 s设计追踪间隔要求的车站配线形式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
列车在车站的折返能力,是决定系统能否实现最大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北京地铁6号线远期最大通过能力为30对/h,列车采用B型车8辆编组,列车长度160 m。起点五路居站受车站站位工程条件的限制,在站前设交叉渡线,列车通过站前交叉渡线折返。为了保证五路居站的折返能力,对站前交叉渡线采用12号道岔和常规9号道岔两种方案,从折返能力、工程规模、检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给相关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桑田岛站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东部,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苏淀沪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铁路3条铁路交汇于此,为了选择经济合理的工程规模和车站布置方案,首先研究利用如通苏湖城际铁路作为沪宁城际南北联络线的共线方案和单独修建沪宁城际南北联络线的分线方案,经比较,推荐节省通道资源和投资较省的共线方案。在共线方案基础上,对桑田岛车站布置形式、车站规模、运输条件性逐一论证比较,推荐经济合理、满足运输需求的3台5线方案,然后通过在区间加设2条渡线,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方案,最终得出最优的车站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位于兰州新区西北部,是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化工园区。为满足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分析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现状及货运量预测情况,确定西小川站为铁路专用线接轨车站,设置装卸区线路布置方案,从线路长度及线路条件、拆迁及征地、施工难度和预估投资4个方面对铁路专用线接轨方案进行比选,最终采用方案Ⅱ-1。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铁路专用线建成后,可以吸引企业入驻园区,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2.
货运铁路的牵引质量与运输需求、机车类型、限制坡度、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等铁路主要技术指标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线路输送能力,并对工程投资、运营成本、运输效率等技术经济指标有很大影响。结合新海铁路对牵引质量选择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专用铁路编组站改造是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的控制工程之一,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站场设施管理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既有莱钢编组站站场设施和运输组织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钢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规划,分析莱钢编组站目前存在的无贯通正线、到发线有效长不足、卸车线有效长不足、站坪坡度超限等问题,提出莱钢编...  相似文献   

14.
根据铁路现场车流组织的实际特点,构建基于最远站法则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模型以车流组织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车流组织方案的唯一性、技术站的改编能力、调车线的数量等为约束条件,确定列车编组去向的开行方案.下层规划模型以车流改编距离最远为目标函数,以站点出入流量平衡为约束条件,按照最远站法则确定车流改编接续方案.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符合最远站法则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方案.通过案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车载储能装置与接触网搭配的混合供电方式已成为有轨电车供电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有轨电车线路实际条件与列车特征参数合理设计地面充电方案至关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储能式有轨电车充电站布局优化方法。建立了有轨电车运行模型,结合列车的区间运行过程对充电站布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充电站布局的优化目标和优化约束条件,推导得到充电站布局的优化评价函数,并结合实际有轨电车线路数据进行充电站布局优化仿真计算。在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优化后的充电站数量仅为优化前的一半。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优化方法能够极大地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金华铁路地区及金华东区段站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研究年度运量预测、车流组织,提出运输组织方案,确定车站工作量。在上述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依据"先整体后局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计算"的原则,对改建站型方案、各场规模进行量化分析,形成改扩建框架,再细化研究各场平面布置方案。对区段站改扩建设计流程进行总结,试图找出流程化、标准化设计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主要以地面敷设为主,与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应按照施工现场的地形情况,综合考虑远期线网发展、运营灵活性、经济技术、客运业务、折返能力、施工难度等因素,合理设计折返线方案。根据现代有轨电车的特点,分析了有轨电车起终点站折返线的型式,探讨了有轨电车折返线的设置原则,提出了折返线长度和安全距离计算方法,并以某工程中的参数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至荆门段铁路的修建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路网结构的完善,站址的选择对当地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布局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选出在经济、生态、人文等方面均符合当地要求的站址。通过对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线位走向的研究,针对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敏感性、线路长度、工程投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方面,对内乡西站站址进行了远城、近城两个方案的分析和探讨,经综合比选,推荐内乡西站站址选择采用远城方案。  相似文献   

19.
既有邯长线1984年初全线建成开通,由于线路技术标准低,年运输能力小,1999--2001年进行了一次扩能改造,但仍满足不了晋煤外运的需要,需再次进行扩能改造。此文根据邯长线的地形地貌特点,对全线电气化改造方案、部分列车牵引5000t延长车站到发线方案、局部区段增建二线和新建双线取值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经过论证和投资比较,扩能改造确定采用全线电气化、部分列车牵引5000t和9个车站到发线延长1050m、分段增建二线及线路坡度维持既有不变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