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无级变速器(CVT)的工作原理与一般自动变速器相似,而其燃油经济性与手动变速器相似。无级变速器实际工作时,能够以不打滑方式进行,并允许发动机保持在最佳功率范围内运行,从而取得更好的燃油经济性。 无级变速器在较低的传动比范围内工作,可取得更高的加速性能和更优的发动机制动。此外,“L”档位也用于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变速器主要有有级式和无级式两大类。无级式变速器是指有无数个传动比的变速器,主要是利用链传动的原理来工作,因此,无级式变速器有时也称为链传动变速器,简称CVT。而有级式变速器是指有限个传动比(一般不超过7个)的变速器,分为手动变速器(MT)和自动变速器(AT)两种。手动变速器的传动效率高,但操作比较复杂,特别是在市区道路行车时,容易产生疲劳。  相似文献   

3.
汽车电控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最早使用的手动式机械变速器,始于1892年。自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动变速器,经过60多年的发展,汽车自动变速器已从液压操纵式有级自动变速器发展到了电控液压操纵式有级自动变速器和电控液压操纵式无级自动变速器。目前汽车自动变速器有多种结构形式,它们的分类及其特性如表1所示。特性有级式具有有限个定值传动比,但不能保证发动机在最佳功率点工作无级式传动比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发动机能在最佳功率点工作,但结构复杂机械式传动可靠,传动效率高液力式传力平稳,自动变矩变速,能吸收冲击振动,但传动效率不如机械式平…  相似文献   

4.
卡马兹(KAMA3)驱动型式6×4重型汽车采用14型或15型变速器。两种变速器的主要差别在于15型变速器在14型变速器的基础上,前端增设了副变速器而成。副变速器有高低两个档位,与主变速器相配合后,使档位由14型的5个前进档一个倒档演化为10个前进档2个倒档。副变速器低档与主变速器配合后,5个前进档1个倒档的传动比与14型完全相同;副变速器的高档与主变速器配合后,传动比降低了22.7%(即1-0.815/0.815×100),这说明主变速器一个档位,通过副变速器后产生两种传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自动变速器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自动变速器结构比较复杂,给故障诊断和维修带来一定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行星齿轮系统传动比的计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可为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分析及故障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日常教学体会,介绍行星齿轮系统的传动特点及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奥迪无级变速器Multitronic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凌山 《汽车技术》2002,(7):1-4,22
奥迪无级自动变速器Multitronic是目前投放市场的第一种扭矩传递能力达310N.m的无级自动变速器,该变速器按传动比连续变化原理工作,它兼顾了传统有级自动变速器驾乘方便,舒适和手动变速器动力性好,经济好的特点,对Multitronhic的结构特点,主要部件和行驶控制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自动变速器(也称AT)的应用使汽车的操纵更为简便。有过许多人得将其与无级变速器概念混淆。其实,现在使用的自动变速器绝大多数还是根据车速和发动机负荷情况自动变换档位的有级变速器。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扭矩传递的变化,所以不能称之为“无级变速”。  相似文献   

8.
无级变速器(CVT)和普通自动变速器的最大区别,是它省去了复杂而又笨重的齿轮组合变速传动,变速机构的核心组件是两组锥形轮,通过改变主动锥形轮与钢制传动链条接触的半径进行变速。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效率高且稳定,传动比可达5-6,传动效率可达95%,而采用液力变矩器的自动变速器传动效率只有87%左右。  相似文献   

9.
无级变速器     
郭玉芝 《汽车电器》2001,(6):55-55,58
普通人经常把自动变速器和无级变速器(简称CVT)2个概念混为一谈.实际上这2种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CVT结构比传统变速器更简单,体积更小,它既没有手动变速器的众多齿轮,也没有自动变速器复杂的行星齿轮组,CVT只需2组变速滑轮就能实现无限档位的无级变速.旧款CVT多用橡胶皮带作传动元件,缺点是受力有限,容易打滑,因此只能用在功率较小的摩托车和微型汽车上,很多汽车公司十几年来一直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最近,奥迪公司率先打破了僵局.1 汽车技术的飞跃是选用手动变速器还是选用自动变速器?对这个问题,奥迪牌轿车的车主们变得越来越拿不定主意.手动变速器的快速反应和自动变速器的舒适自如同样诱人.奥迪公司的Multitronic CVT将自动变速器和手动变速器的优点合二为一,它的使用像自动变速器一样简单,换档则像手动变速器一样快捷,并最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实现了汽车技术的飞跃.Multitronic CVT可在发动机任何转速下自动调节至最合适的传动比.独特的多片式链带传动带、优异的电控液压系统,令其能传递庞大的转矩.该CVT能和产生142 kW功率的大排量6缸发动机一起装配在奥迪牌A6 2.8轿车上.实践证明,装有新型Multitronic CVT的奥迪牌A6轿车比装有5速手动变速器的相同车型,具有加速更快、乘坐更舒适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自动变速器是以车速、发动机负荷为依据,自动改变传动比的一种变速器。它是有级传动,与我们常说的无级变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前驱动的车辆上,我们把自动变速器与主减速器、差速器统称为自动驱动桥。  相似文献   

11.
冯力平 《汽车维修》2005,(10):18-21
广州本田飞度(FIT)轿车采用了无级自动变速器(CVT),它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具有前进档无级变速和倒档二级变速功能,简化了操纵:手/自动一体选择模式,提高了驾乘乐趣。与其它结构形式的自动变速器不同,CVT自动变速器的前进档传动比变化是连续的,并且取消了液力变矩器,增加了起步离合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汽车上广泛使用的自动变速技术是将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系组合的自动变速器技术,但是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系的组合有着明显的缺点:传动比不连续,只能实现分段范围内的无级变速;液力传动的效率较低,影响了整车的动力性能与燃料经济性;增加变速器  相似文献   

13.
任小涛 《汽车电器》2011,(11):55-66,68
1CD4E型自动变速器简介 长安福特2.0L蒙迪欧装配的CD4E型自动变速器.是一种前轮驱动用4速电控自动变速器。有D档、1档、2档、N档、P档和R档6个档位。在D档位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的无级变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人把自动变速器(AT)、无级变速器(CVT)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并不相同。汽午上最常见的液力自动变速器,主要由自动离合器和自动变速器两大部分组成,能够根据油门的开度和车速的变化,自动地进行换挡。与无级变速器相比,液力自动变速器最大的不同是在结构上,它由液压控制的齿轮变速系统构成。因此,液力自动变速器并不是真正的无级变速,而是有挡位的。其所能实现的是在两挡之间的无级变速。而无级变速器比传统自动变速器结构简单,  相似文献   

15.
自动变速器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车辆自动变速器理论与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文中指出,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多挡化、电控化,液力变矩器自锁区域的低速化以及其传动部件的小型化、大容量化和高强度化;而无级变速器技术的发展则呈现轻量小型化、大容量化和控制最佳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田飞度(H ONDA FE叨乘用车采用电控无级自动变速器(Eleetroni。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即Evc叨,其优点是:传动比连续无级变化(实际上是将自动变速器的档数增加到7档无不采用液力变矩器,传动效率高,体积小,反应快;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都有所提高。,电控无  相似文献   

17.
汽车变速器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变速器发展经历了100多年,从最初采用侧链传动到手动变速器,到现在的液力自动变速器和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再向无级自动变速器方向发展.文中说明了各种变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及优缺点,论述了变速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按照结构及原理,自动变速器可以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液力自动变速器(AT)、无级自动变速器(CVT)、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AMT)、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液力自动变速器(AT)液力自动变速器的传动部分主要由液力变矩器和多排行星齿轮组成,它仍然分多档、几速,实际上是能实现局部无级变速的有级变速器。液力变矩器除了起离合器的作用,还具有无级连续变  相似文献   

19.
1.自动变速器没有倒档。其它档位正常 一辆捷达都市先锋AT轿车,装用AHP型发动机和01M型4档电控液压自动变速器,行驶里程7.2万km。据驾驶员反映,在行驶中不小心将变速器油底壳碰坏,当时变速器油从破损处流出,在一修理厂修补了油底壳后,重新加入自动变速器油,试车时发现变速器没有倒档,但其它档位均正常。  相似文献   

20.
上海通用别克4T65E型自动变速器维修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通用别克轿车4T65E型自动变速器为4档电控液动式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自动变速器在各档位工作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