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零部件业的竞争。本文分析了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与趋势,找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与国际的差距,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零部件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世界汽车》2006,(10):6-6
最近几年中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产销量还是保有量都有大幅度增加。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汽车集团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用“八国联军“来形容现阶段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似乎并不过分。汽车市场的多样化与繁荣对推动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是件好事.消费者对此更是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3.
一、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汽车整车工业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还没有像样的轿车工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轿车工业,决定寻求国际合作。在“以市场换技术”的背景下,二十多年来,与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合作,在我国建立了一批汽车合资企业。随着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几乎也都来华投资,  相似文献   

4.
车迷画廊     
魏斌 《汽车杂志》2007,(4):213-213
2007年对于中国以及世界汽车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世界汽车市场饱和已成定局,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成为了众多汽车企业的机遇,在中国汽车竞争格局初步建立,多变的中国市场给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带来的不少变数。  相似文献   

5.
新春贺词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最跌宕起伏、最令人激动和最值得纪念的一年,中国汽车工业在遭遇世界金融危机、世界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形势下,逆市而上,一年增产500万辆,突破千万辆大关,凸显了中国对拉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过去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实现了汽车大国的地位,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开始向汽车产业强国迈进,未来10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实现汽车强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世界汽车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进行了合并和重组,最终将形成几大跨国界的国际化大集团,例如大众集团、通用集团和福特集团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已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最先认可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公司已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用汽车公司立足上海,联手上汽,欲争占霸主地位;其它各大跨国公司也都有自己的战略部署。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在竞争、重组、合作和合资中才能体现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中国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汽车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最后也是最大的市场,那么最大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吸引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蚕食,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代表中国汽车工业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并非是免费的午餐,汽车零部件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世界汽车业在中国的战略,特别是零部件巨头企业在中国的渗透策略,面对关税的调整、行业的重组等等诸多竞争因素的变化,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作为工们零部件业将如何应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纷纷在华投资。德国采取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其在在华投资战略上暂时处于优势。美国汽车工业1995年才开始与我国建立合作关系,但有善于进行战略性行动和采取技术领先战略等特点。日本汽车工业由于以掌握能满足中方需求的技术自恃等原因,在华投资所处地位暂显落后,在国际竞争中错过了“双赢”机会。在世界汽车工业越来越看好中国汽车市场和国外汽车产业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还将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应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9.
段雨梅 《经济导报》2007,(37):36-37
中国汽车工业经历飞速发展,一跃迈入世界汽车市场三甲行列,中国汽车企业亦由几十家发展至目前上百家。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汽车品牌众多惟缺乏真正意义上民族品牌;所谓自主品牌汽车多淹没於汪洋合资大潮之中。然民族汽车品牌是强大汽车工业之灵魂,惟有民族汽车品牌壮大,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崛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杨安杰 《天津汽车》2009,(10):12-14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增长幅度令世界瞩目。文章介绍了中国和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并对中日两国汽车工业在汽车密度、汽车保有量及千人汽车拥有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虽然我国与日本相比相差甚远,但我国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汽车产销量在未来的3~5年内会跃居世界首位,成为汽车工业强国。  相似文献   

11.
“汽车社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车轮上的中国正在以更加稳健的速度前行。2005年春夏之交,经过“井喷”后的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第1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05上海国际车展),世界汽车巨头群英会盟上海滩,从而使上海车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A级车展。为了客观、全面地反映这次车展的盛况,本刊派出记者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1年的发展,汽车产、销量一下子都上去了,唯独搞自主品牌步履艰难。这个困扰业界多年的问题使我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年产量处于全球“坐四望三”位置的中国汽车业在世界汽车舞台上仍然扮演着“配角”。  相似文献   

13.
陈光林 《时代汽车》2007,(3):106-107
在2007年达喀尔拉力赛上,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官方厂队包揽了汽车组总成绩冠亚军,取得七连胜,从而获得12次综合胜利。不仅如此,由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支持、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认可的中国车队——中国三菱拉力艺车队,连续4年参赛并获得汽车组总成绩的第47名,而首次参加这项赛事的年轻车手刘斌驾驶三菱赛车获得了新人奖第2名。三菱在世界最难、距离最长、条件最艰苦的达喀尔拉力赛上不断取得优异成绩,无不彰显了三菱汽车的优异性能。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英国的汽车设计工程行业曾创造了无数经典,至今仍在该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并在协助其他国家发展汽车工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英国的汽车设计业也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潮流渗入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其中不乏米拉公司、莲花工程公司、里卡多等世界顶级的汽车工程设计公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集中度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下,仅为日本的1/8,此外,中国汽车工业在营销方式,技术开发能力,需求结构,志业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汽车工业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而投资不足,相关商业落后,兼并重组机制失效,需求开发不足又是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6.
张燕平  明轩 《上海汽车》2000,(10):17-20,33
本文主要论述世界汽车工业的兼并收购浪潮所引发的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大改组的原因、实例和趋势。阐明了在世界汽车工业急剧大动荡中,由少数超级跨国汽车公司控制的世界汽车工业及90年代世界汽车零部件公司展开的激烈竞争和汽车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论述了美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对欧洲汽车零部件公司采取的大规模收购攻势。重点介绍了由于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的变化,日本汽车整车公司采购政策的变化及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所面临的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汽车企业的兼并与重组还在继续,对于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目前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的汽车业界,几乎普遍认同“6 3”态势这样的相对归并和分类。  相似文献   

18.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摩托运动协会发文批准宗申车队代表中国参加2012年世界零碳排放、清洁能源两轮绿色赛事——TTXGP大赛。这意味着宗申车队由一支工厂车队荣升为“国家队”,当然,这不是宗申车队第一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9.
2 美国 美国被人们称为建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几乎平均每人拥有一辆汽车,它的汽车产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虽然日本曾一度超过了它,但很快又被它抛到了后面,这个泱泱汽车大国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汽车的起源在德国,推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却是在美国。 1892~1893年间,查理士和F·杜里埃制成了美国第一辆汽车,这是一辆4马力单缸发动机驱动的马车式车辆。接着又制造了第二辆汽车,并参加了1895年感恩节举行的美国第一届马拉松车赛,从芝加哥到伊文斯顿的8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9个小时,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20.
饶斌作为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与创新”,这是老一辈汽车人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饶斌的年代,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充满艰难、曲折、拼搏的探索史。他领导和组织了创建一汽、开发“红旗”轿车,自主建设二汽、筹划三汽和发展重型汽车事业、组织汽车工业战略转移、推进轿车工业的兴起、安排零部件国产化重大方针的实施……这都是充分体现出饶斌“追求和创新”的思索和实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像泉水一样喷涌而起,但历史长河,前后相继,我们仍要把握住中国汽车工业历史涌动着的潜流,发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的路子。那么,21世界中国汽车工业一定会更加辉煌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