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分析城镇化与综合交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的综合指数测度指标,揭示1997—2016 年中国及东中西地区两者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并运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相结合方法,探讨该时段两者的互动演变关系及空间差异性. 研究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且地区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互动关系,但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全国和东部地区为拉动型,中部为互动型,西部为推动型;综合交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均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西部地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城镇化与综合交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的综合指数测度指标,揭示1997-2016 年中国及东中西地区两者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并运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相结合方法,探讨该时段两者的互动演变关系及空间差异性. 研究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发展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且地区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互动关系,但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全国和东部地区为拉动型,中部为互动型,西部为推动型;综合交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均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西部地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交通在新型城镇化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分析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十分重要.以西部地区为例,构建交通系统和城市系统两个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两系统的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在2008—2017年不断上升,但上升速度减缓,未来城市系统的发展将超越交通系统,交通建设会成为未来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两系统发展不均衡,呈现出南强北弱、东快西慢的发展特点,西部地区整体发展勉强协调,但西北多数地区仍处于发展不协调状态,缩小地区内部区域间发展差距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以中国-东盟为研究区域,选取综合交通网络密度、基础设施质量水平、综合交通可达性等指标,构建综合交通优势度多属性决策模型.运用ArcGIS网络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综合交通网络的地域空间特征;进一步解析综合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分析两者的空间发展格局.结果显示:综合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但与区域经济耦合度较高,且呈正相关关系;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且大部分国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水平相对落后,综合交通优势度普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相似文献   

5.
为测度和改善四川省交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结合最短旅行时间矩阵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构建交通可达性模型,以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为指标构建经济规模指数模型,量化测算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及经济发展水平,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评估两者的作用水平.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具有同步趋升一致性,但也存在个别错位现象;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存在五个耦合协调发展阶段.根据研究结果,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性,交通中心城市不完全等同于经济中心城市.解决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基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优先从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的城市入手.  相似文献   

6.
资金短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永恒的主题,西部区域发展所有措施的实施无不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中央政府的投入和相关政策性支持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强化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筹措资金是非常迫切而现实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和其他国家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西部区域发展中的金融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西部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作为新世纪的宏伟战略,其重要性既体现在经济上,又体现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挥西部开发战略的作用,促进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平衡,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点,除了要充分了解西部地区目前面临的发展环境和背景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思路,坚持正确的原则。西部开发中经济增长点选择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利益协调原则、发展原则、市场取向原则、后发优势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21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利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节点的公路网络和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析方法、熵值法分别计算各个城市交通可达性指数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方法,构建广东省公路交通可达性和城市经济协调分析评价模型,探讨交通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以期为推动构建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广东省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两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2)广东各个地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现阶段广东省存在优质耦合、中级耦合、勉强耦合、衰退耦合和失调耦合协调等5类发展阶段;(4)针对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特点,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广东省区域交通可达性演变及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体现了近年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路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ٹ�·��������򾭼÷�չ��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特点,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交通安全性,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若干高速公路项目的实证分析,运用系统分析理论方法,从交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高速公路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合理化、促进区域资源开发、促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及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给出了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信息挖掘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组成的快速综合交通网能够显著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流动、降低客货运输成本。为探究快速综合交通网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机制,选取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2015年、2017年、2020年为时间横断面,构建快速综合交通网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两个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两者时空分布格局及耦合协调演化特性。结果表明:(1)快速综合交通网优势度、区域创新能力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快速综合交通网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多式联运地区的创新水平最高;(2)快速综合交通网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均以省内经济圈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圈层递减,呈现向经济圈中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3)快速综合交通网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存在空间差异性,“快速综合交通优势区-区域创新优势区”大多处于基础设施完备的交通枢纽、交通干线和经济贸易繁荣地区,且呈高度优质耦合协调的空间特征;而创新能力低、远离交通枢纽和主要交通干线的“快速综...  相似文献   

11.
Compared with the extensive research on logistics network infrastructures (LNI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empirical research is still scarce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LNIs is firstly overviewed. Then a new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NIs is set up which contains factors that refle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turnover volume of freight traffic. An empirical study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pproach to classify LNIs into 4 clusters for 25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4 cluster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ir LNIs. Finally, after comparing different LNIs of 25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different LNIs including hub, central distribution center or cross docking center, 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 or distribution center should be built reasonably in order to meet the customer’s requirement in the four different cluster cities.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平衡配流模型交通系统假设的基础上,讨论了连续型交通分析模型的建模方法,分析了其主要特点、发展过程,并给出了单一吸引点模型的基本数学模型公式.作为区域交通分析中较为新颖的建模方法,连续型交通分析模型将区域交通系统抽象为平面二维空间体系,并假设属性函数可以用光滑的连续函数来表示.应用研究表明连续型交通分析模型在大范围、全局性的交通规划、控制管理以及物流分析中有着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微循环交通组织是区域交通优化组织的重要方法.首先,在分析高负荷路网交通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微循环交通组织的常见问题及相应的改善措施;然后,结合中关村西区微循环交通组织实例,从OD划分、有效车流路径规划及信息诱导原则和方法三个方面,构建了有效路径下的微循环交通组织仿真模型及仿真流程;最后,利用VISSIM软件仿真,比较了...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城市区域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特大城市交通也出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人们的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显著增加,甚至产生跨行政区的公共交通需求。新区域主义作为新型的区域治理理念,为我们解决特大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本文结合新区域主义强调地区之间的合作,不对区域范围做硬性界定,强调区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区域综合目标而非单纯经济目标的实现,强调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综合目标实现的观点。探索新区域主义理论在我国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应用.为我国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诸多交通问题.在过饱和状态下,单纯的被动型信 号控制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此,有必要把交通控制与交通诱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反馈 式系统.本文提出了以基于宏观基本图及反馈门的区域总量动态调控为主、传统优化为辅 的交通管理新手段, 通过区域边界设置的“反馈门”控制网络流入量,将网络车辆总数维 持在其合理可行范围内,以提高或维持网络流量.以北京市西二环区域为例,利用交通仿 真软件对动态调控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证明,区域总量动态调控能够保障区域交通流 的稳定、有序,提高区域交通流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6.
区域路网服务水平可以理解为出行者在区域路网中所感受到的道路交通条件和交通状态的质量水平,可以描述为出行者或交通管理人员对于区域路网交通状态的一种主观感受.基于这一点,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主观感知的实验方法.通过各种不同的区域路网图像来描述各种交通状态,并通过不同类型的评价人员对这些图片进行主观评价,根据其交通状态确定该图片属于哪一级服务水平.最终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区域服务水平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易汉文 《城市交通》2007,5(2):71-80
对三个用地开发项目交通影响分析的实际案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解析.案例A是对居住零售用地项目的交通影响分析,比较系统地演示了开展项目交通影响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分析方案的确定,现状交通条件、项目新增出行量及其交通影响的分析,以及交通影响消减措施的拟定和责任分担的计算.案例B针对在城市中心商业广场计划新建的一个超级市场项目,主要介绍了基于交通观测的相关系数模型法在项目出行分布预测中的应用过程.案例C则重点阐述了运用交通规划模型来分析大型区域性商业开发区的交通影响.最后对几个基本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区域交通影响评价相关工作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其中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区域用地面积阈值,已有初步研究方法如标准区域类比法. 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影响区域交评用地阈值的一些关键因素进一步梳理,确定了区域出行需求总量、机动车出行总量、土地利用混合率、区域道路网系统等影响因素. 以北京市为例,建立了研究区域用地阈值与标准区域用地阈值及关键因素的相关关系,以全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为依据,标定了标准区域面积阈值及关键因素指标,并通过案例分析描述如何在特定区域交通发展情况下确定合适的研究区域交评用地阈值,为以后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路网交通量分析多采用“四阶段”预测方法,这种方法需要经过大规模的OD调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鉴于目前各地在主要公路干道上都设有交通量观测站,文中以广东省为例,从通道的概念出发,利用现有的公路交通量资料,分析和预测区域公路通道交通量的发展情况,为区域交通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