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司法只有超越了“权”(权力,权威和权能)的三重视界才能凸显真实意蕴,对司法本质的探索,在实践中引出了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化进路,“越权司法”和“均衡司法”正是这一进路的理性缩解和关键索引。  相似文献   

2.
论司法公信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司法拘束力和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获得普遍服从的两大资源,而司法公信力则是司法权威的核心要素.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取决于司法在拘束力、判断力、自制力和排除力方面是否能够经得起公众的信任和信赖.司法公信力的确立与司法队伍个人素质状况和司法制度安排有直接联系,但后者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阶层分化与司法多边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代中国阶层分化,需要现实司法转向关注更高质量的特殊正义及运作机制。其思维进路就是“司法多边主义”,从理论上有三重内涵:多元化规则、必要的商谈和合法性检验。而这种司法多边主义立场,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能从近30年司法理念流变中获得经验证成。此外,走出司法积极主义与司法消极主义之间的悖论困境,经由检视、商谈和细节配套避免法政策实施出现意外社会后果,以及在法官推动制度变革的现实与司法自我约束的角色之间加以调适,亦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司法文书中文字叙述部分是案件情况及事实证据的精要概况,它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着行文的目的是否能实现,更影响着案件的进程及结果。本文针对目前司法文书文字叙述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研究阐述,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应遵循按需认定、被动认定和个案有效的原则,根据商标的知晓程度、宣传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受保护的记录和声誉等等标准认定。但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的缺陷以及人们对于驰名商标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得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虚假诉讼的泛滥最为典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驰名商标实行司法认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管理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事前调控手段,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必须严格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必须正视行政许可的司法审查,本文针对行政许可司法审查范围及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运作和公众心理认同的高度契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司法之所以具有公信力是社会契约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性本能的向往。据此,我国应以司法公信力作为促进司法改革的原动力,在有效司法改革的基础上,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司法的不断改革,具有浓厚的乡土性的传统留存的风俗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司法过程,就本质而言,其与司法制度互相排斥,风俗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面临着很大障碍.再者,当下任何一方都无法针对风俗习惯的使用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而司法过程中法官的品格与素质、依据的制度设计,是导致司法过程中的审判的质量和公正性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司法改革在司法制度的创新的同时也要改良一些司法风俗,摒弃司法恶俗.本文就善良风谷在司法中的适用加以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9.
依法司法是司法的最高准则,但法律之外还有较多因素影响法官判决,外部因素主要有人情、舆论、权力等,自身因素主要有个性气质、性别、专业知识等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司法过程中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从司法实践中加以审视,并在制度设计层面上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论巡回审判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审判制度历经我国司法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法律与社会效果,但在实践中也显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外部司法环境的变化.本文阐述了该制度在我国运行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语境,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从发挥本土法治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适应我国司法环境的发展需要继续完善巡回审判制度的立法建议,冀以促进该项制度在我国民主法治化进程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司法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违宪审查的启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宪法》、《立法法》关于违宪审查的规定虽然不够完善,但毕竟初步建立起了违宪审查制度。但是,在法治实践中却很少真正启动违宪审查程序。怎样启动违宪审查,是一个理论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必须赋予公民违宪申诉权以启动违宪审查,达到维护法制统一,保障人民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司法程序公正得以保障的物质基础是充沛的司法资源.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诉讼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法,诉讼率日益增高.当诉讼爆炸与司法资源稀缺的矛盾突兀的呈现时,法律制度必须成为"一种配给制度".然而,法律资源配置的不充分、不平衡,使司法审判人员拥有不同的法律资源,当事人不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资源,各方参与者徒具形式上的平等参与机会,在实质上却不具有平等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弱势群体因自身或社会的原因失语于司法资源配置的利益博弈,往往以被排挤者的面孔出现在我们周遭,并以体制外的诉求表达途径来拷问这个市场的合理性.因此,合理的配置有限的司法资源应当成为司法公正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本从判例的适用出发,借鉴英国判例法的历史,分析了世贸组织实践中的判例的法律地位和其相对拘束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后,新法从立法上来说,基本上更多地采用了当事人主义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控诉方和辩护方要尽量处于平等地位,而辩护律师的辩护职能的发挥对达到这一要求和目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律师辩护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律师在侦查阶段辩护权的问题,更是表现得尤其突出。对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与正在进行司法改革的意大利就有关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从中寻求有益的经验,从而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新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海上货运代理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12年5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该“规定”主要调整货运代理企业接受委托办理与海上货物运输有关的货运代理事务时与委托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货运实践中,货运代理企业常常以拒绝交付提单等运输单证作为促使委托人支付相关费用的先决条件,产生了很多纠纷.在新的“规定”中对于货运代理企业扣留提单等单证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给予了新的解释,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行为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确认海运提单法律适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层面的法律适用问题。不同的层面有时交融在一起,又为确认海运提单法律适用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困惑。究竟以何种法律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不但给当事人带来困惑,而且为法官审案造成极大不方便。我国海商法立法上没有明文规定我国海商法强制适用范围,理论和司法实务中引发了我国海商法是否对进出我国港口货物签发的海运提单具有强制适用以及根据提单法律适用条款引用的外国法违反了我国海商法第四十四条的强制性规定,是否给予确认的争论。为根本解决提单法律适用问题,本文提出我国海商法应规定其强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90起典型误判案件的经验分析,发现转型中国的刑事司法在程序运行方面,具有错误演化的重复性、辩护功能的次要性等异化特征;在证据使用方面,具有证据收集的非法性、证据效果的间接性、证据认定的随意性等异化特征;在权利救济方面,具有救济原因的偶然性、救济渠道的阻滞性、救济方式的博弈性等异化特征。刑事司法程序的异化引发了受害主体的多元性、危害程度的深远性、赔偿救济的有限性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这些异化现象,必须通过制度与条件的双重改进方可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