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汽车价格,随便找个人一问,都会认为还要下降,这实际上是指乘用车。而对于商用车,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单车价格却大幅上升。就拿东风牌中重卡与两厢富康轿车进行比较,10年前,富康单车价格在18万元左右,而10年后已降到了不到7万元,降幅达60%;与此同时,10年前东风牌中重卡平均单车价格为6.7万元,而10年后已上升到16万元,涨幅达138%。根据国外汽车市场价格的发展规律,笔者相信:乘用车价格还要降,商用车价格还会升!  相似文献   

2.
新闻     
视点与乘用车趋势相反商用车价格还会升谈到汽车价格.随便找个人一问.都会认为还要下降.这实际上是指乘用车。而对于商用车.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单车价格却大幅上升。就拿东风牌中重货与两厢富康轿车进行比较.10年前,富康单车价格在18万元左右,而10年后已降到了不到7万元;与此同时.10年前东风牌中重货平均单车价格为6.7万元.而10年后已上升到16万元,涨幅达138%。根据国外汽车市场价格的发展规律.乘用车价格还要降。商用车价格还会升!  相似文献   

3.
谈到汽车价格,随便找个人一问,都会认为还要下降,这实际上是指乘用车。而对于商用车,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单车价格却大幅上升。就拿东风牌中重卡与两厢富康轿车进行比较,10年前,富康单车价格在18万元左右,而10年后已降到了不到7万元,降幅达60%;与此同时,10年前东风牌中重卡平均单车价格为6.7万元,而10年后已上升到16万元,涨幅达138%。根据国外汽车市场价格的发展规律,笔者相信:乘用车价格还要降,商用车价格还会升!  相似文献   

4.
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汽车市场真可谓“风水轮流转”。2004年乘用车市场低迷.商用车市场丰收;而2005 年的乘用车市场转暖.但商用车市场则开始低迷,根据最新统计.2005年载货车累计销售同比微跌0.59%.其中重货销量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同比降幅高达33.19%。作为商用车市场争夺的焦点.重货行业怎么了,2006年市场将会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10万元的轿车成为普通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商品时,中国车市的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业内人士分析,2003年在9万元到12万元这个价格区间的汽车市场,消费人群巨大,竞争也日趋激烈。和市场消费需求相吻合的是2003年前两个月新上市的威姿、富康新浪潮舒适版、千里马灵骏、高尔四种新车或改版车价格部不约而同地集中在10万元上下。每个厂商部在生产和销售争夺同样顾客的相似产品,对消费者来说,这个价位的轿车可选择的余地最大。同样,新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不但没挑花了眼,而日,挑出了品位,据北方汽车交易市场对部分消费者调查表明,今年车市里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趋于理性。在这里我们把威姿、富康新浪潮舒适版、千里马灵骏、高尔、捷达都市春天、奇瑞温馨版、派力奥1.5标准型、西耶那1.3标准型八款10万元上下的新老车型的市场表现做一分析,希望给消费者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6.
3月份全国汽车销售11097万辆,环比上升34.1%,同比上升5.01%。乘用车和商用车销量分别为7723万辆和3374万辆,同比分别上升10.26%和下降529%。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运行呈现这样的态势:开局不利、稳中有升、利润下滑、大势转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国产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1.52万辆和279.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5%和9.35%,其中乘用车产销量为185.17万辆和184.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8%和10.55%,商用车产销量为96.34万辆和94.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94%和7.09%。  相似文献   

8.
车坛传真     
<正>【行业资讯】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减征1.6L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减按7.5%征收。汽车以旧换新的单车补贴金额标准提高到5000元至1.8万元。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实施至2010年底。12月10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10个月,全国共交易二手车269.53万辆,同比增长29.37%。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车工业建基于商用车.商用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乘用车市场火热跟进的情况下,商用车依然保持了大于50%的市场贡献度.然而,2005年,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市场结构终于由不断的量变引发了质变.1~11月,全国汽车销量513.76万辆,其中商用车162.22万辆,乘用车351.53万辆,商用车对汽车市场的销售贡献度降为31.58%,商用车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终于被打破.  相似文献   

10.
项明 《汽车与配件》2005,(48):22-25
如果说2003年前中国的乘用车市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外合资的大戏引起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瞩目,那么2003年后外资对中国商用车市场的进入似乎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外方已经在中国商用车领域特别是前景看好,利润最高的重货市场布下了重兵,一场重货市场的中外争夺战已经展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数据     
《时代汽车》2005,(3):42-43
红旗轿车品牌价值56.56亿元;全国去年近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广东省约占1/10;中消协:汽车投诉量上升31.6%;去年二手车交易量增长16.92%增速首次超过新车;上海规定“无责事故”中机动车赔偿不超过5万元;东风商用车公司1月生产汽车20800辆。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中国流通协会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二手汽车销售情况,二手车总销量达231.29万辆,同期增长18.48%,交易额1 129.1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8.1 7%,两个不同的增长率说明单车平均交易价有所上升。在新车价格频降,而二手车平均价格上升的情况下,这是人们换车年限缩短,和交易的车辆级别高于往年等原因所致。其中二手乘用车交易量为141.84万辆。  相似文献   

13.
SAM 《汽车杂志》2005,(11):220-221
公布价格后能让记者们拍手叫好的车型,在中国汽车的历史上还真是为数甚少,但一汽丰田做到了。21.38-30.83万元的价格区间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丰田要让中国汽车界来一次大震动,它同样做到了。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工业运行呈现这样的态势:尽管还会有起伏,但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寒冬”之后,国产车市或可迎来春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5年一季度全国39家乘用车生产企业累计销售轿车和多用途、多功能汽车57.4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7.69%。截止到3月底,有10家企业销售超过3万辆,  相似文献   

15.
司康 《汽车与配件》2013,(51):18-22
据工信部2012年数据统计,我国汽车油耗占石油年消耗总量的一半左右,而汽车油耗的49.2%是被只占汽车总量139%的重型商用车(〉3.5T)消耗掉的。也就是说,虽然我国重型商用车数量比乘用车少得多,但其消耗的燃油大体上却与乘用车相当。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汽车市场总体走势平稳,内部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形成轮回发展的走势特征。2004年强势的商用车市场以重型载货车为代表在2005年走入低迷,而2004年快速回落的乘用车市场又重返升途,走势强劲,2004年刺激汽车市场发展的是乘用车与商用车的齐头并进,2005年变为乘用车高歌猛进,而商用车似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而前途迷茫。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真的要进入家庭时代了。就目前的汽车市场而言。5—6万的车型配置略显太低。而10万以上的车型又很难接受得起。8万元的价位可以说适合普通家庭了。而且8万元左右的车型又非常丰富,包括羚羊、千里马、赛弗、富康、风云四代、赛欧、04款西耶那等等,消费者有很大挑选的余地。面对如此多的车型应如何来选择呢?笔者在电话、车市、网上经过大量的调查考证后。写下买车报告一篇。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相似文献   

18.
与经济形势变化一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商用车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56年我国第一批卡车下线至今,算起来我国商用车工业已经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然而中国商用车真正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的近30年。30年前的1978年。当时载货汽车年产销量仅有96万辆,而客车的产销量是零。但到了2007年,中国载货汽车年销量达到214.45万辆,客车年销量达到34.95万辆,商用车销量增加了整整25倍。  相似文献   

19.
行业资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汽车企业库存已降至今年以来最低点。截至8月底。汽车企业库存(不包括零售环节)为50.41万辆,比月初下降4.50万辆。达到今年以来最低水平。库存的减少主要来自乘用车,商用车库存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孙红 《商用汽车》2021,(7):97-99
根据2021年7月9日中汽协会信息发布会披露的数据,由于乘用车受芯片供给不足、商用车受排放标准切换影响,继5月后,6月汽车产销量继续呈现明显回落,销量增速较5月已由正转负。基于上半年的数据表现,中汽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代表协会对2021全年的汽车走势进行了预判:汽车总销量2 700万辆,同比增长7%;其中乘用车销量2 200万辆、同比增长9.5%,商用车销量490万辆、同比下降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