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  杜梦  车军 《水运工程》2017,(11):129-134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初通航道开通以来,工程河段河势格局基本稳定,航道水深条件逐步改善,航道维护量符合预期,航道整治效果正逐步显现。初通航道水深条件改善对大型船舶具有突出的吸引力,沿线港口3万吨级及以上到港船舶数量增加,吃水9.7 m以上的超限船数量快速增长,沿线港口到港船舶实载货量和实际吃水明显提升,初通航道经济效益显著。对初通航道虚拟标使用效果、初通航道通航安全保障、航道维护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二期工程后续建设和维护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全面、科学地实行动态管理,包括优化航道和整治建筑物平面布置、调整施工方案等,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取得了预期的航道整治效果。结合2个典型案例,全面总结动态管理在工程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对于类似航道整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落成洲河段采用潜堤、丁坝和护底带等航道整治工程,以防止右汊进一步冲刷发展,增强左汊浅段动力,改善航道条件.为论证落成洲河段整治工程实施后的整治效果,基于实测地形、水文资料,系统对比落成洲河段整治工程实施前后滩槽演变、汊道分流分沙比调整、固滩效果、航道条件改善等.结果表明,工程实...  相似文献   

4.
付桂 《水道港口》2020,41(5):564-570
为达到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口岸直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落成洲头部潜堤及丁坝、右汊护底带;鳗鱼沙潜堤和护滩带.文章根据口岸直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段数模物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工程前后在河势变化、流场变化、汊道分流比变化、航道维护...  相似文献   

5.
针对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河段水生生物种类多样,如何在航道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和缓解,是摆在深水航道建设者面前的全新课题。对此,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通过研发整治建筑物新型生态结构、强化现场实时监测、推行环保监理制度、设置停工期和生态补偿等方式,对航道治理工程环保建设进行了有益地实践和探索,效果显著,可供其他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整治河段多、环境复杂、涉及环境敏感区密集、社会敏感度高等问题,分析工程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明确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建立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定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原则,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环境保护管理。实践表明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成功实现12.5 m深水航道由太仓上延至南通的预定目标,拟对通州沙河段洲滩关键部位进行必要的工程整治,整治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潜堤及齿坝.为了明确通州沙河段整治工程各齿坝的功能定位,采用SWEM2D模型建立了覆盖通州沙河段的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研究工程实施前后周边流场变化情况来确定整治工程各齿坝工程的功能,为最终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通州沙河段整治工程上游5根齿坝主要以固滩稳槽为主,下游3根齿坝则以导流增深为主,结合潜堤工程的修建,工程对于通州沙航道困难段整治主要以减小狼山沙窜沟分流、增加航道困难段落潮动力为主.  相似文献   

8.
针对太仓至南通河段两个重点碍航河段——通州沙水道和白茆沙水道的碍航特点,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目标是使12.5 m深水航道从目前的太仓港上延至南通港.通过动床物理模型试验对该一期工程平面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期工程能起到较明显的沙体守护效果,通州沙顺堤和齿坝能遏制通州沙及狼山沙沙体左缘的冲刷后退,并能遏制狼山沙窜沟的冲刷发展,且狼山沙东水道碍航浅段水深条件有所改善.一期工程亦能起到较明显的白茆沙沙体守护效果,能遏制沙头冲刷后退的趋势,该工程对白茆沙头部南侧的小沙包有较明显冲刷作用,白茆沙南水道进口段有一定程度冲刷,航行条件改善.因此预计一期工程可以达到工程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半圆形构件不同方向、不同开孔率的系列试验研究,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探索了波浪对半圆形构件混合堤的影响及波浪力的变化规律,为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和后续建设项目期间辅助性试验验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将长江南京以下9个规模以上沿江港口作为12. 5 m深水航道的受益对象,利用2009—2017年港口吞吐量资料分析评价12. 5 m深水航道开通对长江南京以下沿线港口的影响及实际效益。结果表明,12. 5 m深水航道开通以来沿江港口货物总吞吐量整体呈平稳增长态势,2016年初通至南京后,货物总吞吐量年增长率达到8%; 2017年南京以下主要港口完成的货物总吞吐量(24. 25亿t)是2009年深水航道开通前的1. 8倍;深水航道开通后集装箱吞吐量涨幅最明显,散杂货吞吐量占比则较开通前略有下降; 12. 5 m深水航道开通8年来,南京以下沿江港口经济效益整体呈平稳增长态势,2017年产生的港口经济效益(13. 4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60%。未来随着航道、船舶以及沿江港口码头等条件的持续改善,12. 5 m深水航道的综合效益还将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1.
在调研江阴港腹地经济、港口发展、沿江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对江阴港发展的影响.分析得出:1)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实施,有力提升了长江南京—南通段航道通航条件,为开普敦型船舶进江阴港创造了有利条件.2)船舶大型化大幅提升了实载率,不...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评价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实施效果,通过运输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重力模型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工程的经济、社会、宏观、环境效益。结果表明,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工程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降低物流成本、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新增就业岗位、拉动财政收入增长、促进沿江地区节能减排等实际效益,工程的战略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利用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洪、枯季水文测验资料,分析深水航道悬沙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港圆圆 沙段含沙量小,垂线分布相对均匀;北槽中段含沙量大,垂向分布不均匀。细颗粒泥沙絮凝、盐淡水分层与河口滞流点是 北槽中段形成高含沙量且垂向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北槽中段含沙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与12.5 m深水航道的回淤变化特 征具有一致性,表明北槽中段的航道回淤可能以悬沙淤积为主;而南港圆圆沙段含沙量低,且垂向相对均匀,表明该区段 航道回淤受悬沙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付桂 《水运工程》2021,(1):104-110
为达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的目标,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福姜沙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福姜沙左缘丁坝、双涧沙头部潜堤、潜堤北侧丁坝及南侧丁坝.根据福姜沙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数据,与设计阶段数物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工程前后在河势变化、流场变化、航道维护量等方面的实现情况....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北槽12.5 m深水航道回淤的物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铭  季岚  周海 《水运工程》2017,(11):77-85
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于2010年3月贯通,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航道回淤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航道回淤总量大、时空集中分布于洪季北槽中段最大浑浊带区段的特点,利用北槽洪季沿程大小潮水文测验资料,分析了水沙盐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输移规律,揭示了洪季航道回淤集中在北槽中段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涨落潮周期内航道回淤水沙运动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岳巧红 《珠江水运》2021,(7):103-104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全线贯通进入常态化运行,进一步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含金量,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本文全面调查分析工程实施以来通航变化情况,分析其为长江沿线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进一步揭示航道工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白茆沙水道工程局部冲刷研究工作表明:1)采用局部正态模型研究潮汐河口工程局部冲刷问题是可行的;2)试验水力条件的选择、模型边界的确定以及模型的整体变坡等是将局部正态模型应用于潮汐河口工程局部冲刷问题研究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3)白茆沙水道工程局部正态模型较好地复演了目标试验水力条件,具备开展进一步试验的条件;4)提出了简便易行且效果良好的模型边界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局部正态模型对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白茆沙水道工程进行了局部冲刷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白茆沙水道工程S1丁坝、S2丁坝、S3丁坝以及南侧围堤堤头等附近易产生较严重的局部冲刷,应重点防护;2)优化方案不仅防护效果好,而且护排布置合理,能同时满足工程安全和节约投资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太仓至南通河段两个重点碍航河段——通州沙水道和白茆沙水道的碍航特性,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 航道一期工程,目标使12.5 m深水航道从目前的太仓港上延到南通港。通过动床物理模型试验对该一期工程的平面方案在 平常水沙2 a和丰水年条件下进行了对比研究。该工程方案的通州沙工程能起到较明显的沙体守护效果,通州沙顺堤和齿坝 能遏制通州沙及狼山沙沙体左缘的冲刷后退,并能遏制狼山沙窜沟的冲刷发展,且狼山沙东水道碍航浅段水深条件有所改 善。白茆沙工程亦能起到较明显的沙体守护效果,能遏制沙头冲刷后退的趋势。该工程对白茆沙头部南侧的小沙包有较明 显冲刷作用,白茆沙南水道进口段有一定程度冲刷,航行条件改善。对比分析表明方案在1 a丰水条件下对河床的调整趋势 与两年平常水沙年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工程效果略有减弱,总体上来说该工程方案在两种水文条件下均可以达 到工程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12.5m深水航道潮周期内回淤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周期内航道回淤量是一个随潮动力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量。确定深水航道的回淤量的潮周期内分布特征,将有助于合理安排航道的疏浚,减少不必要的疏浚船方。采用适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回淤量计算模型,基于实测航道近底层的水文观测资料,获得了潮周期内的航道回淤量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得到航道回淤量主要发生在中小潮期间,而大潮期间动力较强冲刷明显、近底层泥沙浓度高,但形成的回淤量较小的结论。这一结论通过枯季近底层实测的水、沙及地形冲淤变化过程资料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