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一、发动机(一)发动机总述1.2AR-FXE发动机2AR-FXE发动机为直列4缸、2.5L、16气门DOHC发动机,并采用VVT-i、DIS、ETCS-i和EGR系统。2AR-FXE发动机采用阿特金森循环的高膨胀比发动机。2.发动机规格发动机规格,如表1所示。3.主要特征发动机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与ES250车型上的2AR-FE发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水平对置发动机具有直列发动机和V型发动机所不具备的优势,富士重工最新推出的“喝“柴油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则将这一优势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发动机按照气缸的排列形式和结构可以分为:直列式发动机、V型发动机、W型发动机、水平对置发动机和转子发动机等。每一种发动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设计条件匹配恰当的情况下,都能发挥出各自独到的优势。通俗地讲,直列式发动机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应用广泛;V型发动机气缸呈“V“形排列、成本较高,缩短了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综合故障常见有以下几类:发动机不能启动、发动机动力不足、发动机工作不稳、发动机怠速不良、发动机高速不良、发动机加速不良、发动机过热、机油消耗过多、机油压力过低、发动机异响等。发动机产生故障的原因十分复杂,一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世界上现有产品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车长与发动机排量、发动机缸径尺寸与排量、发动机缸径尺寸与发动机结构形式、发动机行程与缸径、发动机压缩比和发动机排量的统计关系。简述了凸轮轴与气门的布置特征。指出,对于任何结构型式的发动机,采用双顶置凸轮轴的布置特征占绝对优势;多点气道喷射发动机是现在市场车型的主流,但直喷加增压是技术发展方向。概述了发动机的性能特征及目前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发动机(一)发动机概要1.1AR-FE发动机新采用了1AR-FE发动机,直列4缸、2.7L、16气门DOHC、发动机带双VVT-i系统、ACIS和ETCS-i。2.发动机规格,如表1所示。3.发动机结构特点如图1所示。◆进气控制系统◆曲轴旋转保持功能(二)发动机性能1.识别码信息发动机号码被印制在汽缸体部位  相似文献   

6.
一、发动机怠速的概念发动机在无负荷情况下最低的稳定运转的转速,叫做发动机怠速。也就是说发动机怠速是指发动机在不带任何负载的情况下,为克服自身的摩擦阻力,使发动机稳定正常运转的最低转速。发动机怠速的高低对油耗、发动机的排放污染、暖机时间和使用寿命等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汽车发动机怠速不稳的分类依据故障原因或产生故障的系统分类:(一)按原因关联分类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东风雪铁龙C5轿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原理电路见图1,下面对该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解析。一、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C5轿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220装在发动机出水室上,它将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信息传递给发动机ECU;发动机ECU装在蓄电池附近,它根据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相似文献   

8.
车型:配置N52发动机。行驶里程:110000km。故障现象:发动机怠速不稳,行驶正常。故障诊断:启动发动机,发动机转速忽高忽低,怠速不稳定且抖动大,发动机故障灯未见亮起。删除发动机调校值,怠速正常,路试一段距离后故障重现。ISID诊断无故障码。发动机怠速控制原理:DME根据当前发动机温度、发动机负荷、系统电压确定目标怠速转速,  相似文献   

9.
一、发动机(一)发动机总述1.5AR-FE发动机5AR-FE发动机为直列4缸、2.5L、16气门DOHC发动机,并采用双VVT-i系统、DIS、ACIS和ETCS-i,发动机规格如表1、表2所示。2.主要特征发动机特征,如表3、图1所示。发动机系列号压印在发动机汽缸体上。3.汽缸盖(如图2所示)凸轮轴壳从汽缸盖中分离出来,简化了汽缸盖结构。进气和排气凸轮轴轴承盖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欣文 《汽车与配件》2011,(12):44-44
机油滤清器是保护发动机,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关键零件之一。有车辆发动机"清道夫"之称的机油滤清器,能够去除机油中的各种杂质,清洁机油,使其对发动机起到润滑、冷却、清洁的作用,从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1.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极速增长,兰州城市交通拥堵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不断扩张,高峰期主要道路都处于高饱和运行状态,由交通拥堵而直接引发的环境、能耗、安全等诸多问题,也对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现通过对现状交通路网的分析与研判,提出按照“内联外拓、快捷优化、系统整合、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纵横并重、先纵后横、保通兼畅、交通成网”的总体原则,疏通城区道路网和联通对外瓶颈公路网,加快构建“人便于行、车畅其流、便捷高效”的兰州市道路网,实现城市内外路网合理对接、高效衔接,全面提升道路交通对大兰州都市经济圈、兰白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其研究思路可供同类城市的交通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控制难题及人力施工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问题,结合约束混凝土支护研究成果,研发拱架智能安装系列设备、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拱架(FCC拱架)及相应的配套装置,形成大断面隧道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施工体系。开展FCC拱架机械施工过程力学模拟试验,对拱架机械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受力进行实时监测,明确拱架机械施工过程力学特性,提出增设肩部节点区抗弯护板的加强措施,进行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支护机械化施工现场试验,分别对隧道围岩收敛变形、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加强后的拱架内力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CC拱架自重及机械施工双重影响下,拱架肩部节点区变形产生突变,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为受力变形关键部位;加强后的FCC拱架现场举升安装过程中未见有明显的变形;现场试验段围岩偏压现象明显;上台阶围岩变形及受力呈现三阶段波动增长,以拱顶及拱肩部位波动最为强烈;拱架受力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特点,最大应力值出现在拱顶外侧,其次左拱肩部位;机械化施工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及装配化水平,保障施工安全可靠,有效控制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强风沙、地震、泥石流等恶劣环境严重威胁列车的安全运行,研究和防治铁路自然灾害、确保列车安全运行、保障运输安全畅通已成为铁路科研的重大任务。为了避免恶劣环境导致列车脱轨和倾覆事故发生,针对恶劣环境下铁路行车安全性问题,综述了不同环境下列车脱轨机理和动力学特性、环境测量系统、调度系统、预警系统、控制系统、试验验证、防灾措施等关键环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铁路恶劣环境的分类及特点,分析了不同恶劣环境对列车安全运行关键环节的影响,归纳了不同恶劣环境、路况和车型条件下车辆动力学特性及安全性能指标。梳理了复杂恶劣环境下的铁路行车安全控制方法和措施(如实施限速或紧急停车、道岔及受电弓除冰雪装置、挡风墙或风屏障、铁路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等),及在实施相应控制方法和措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如理论分析、数值计算、风洞试验、在线实车试验等)。展望了恶劣环境下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已建成多座大型钢塔桥梁,其制作工艺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及应用已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钢塔具有景观效果良好、现场施工干扰小、工厂化制作等优点,在城市中小跨径桥梁建设中也得到了大量应用。以武汉光谷高新大道桥施工为背景,介绍该项目钢塔结构形式和结构特点,分析钢塔的制作难点,针对外壁板制作、钢塔节段制作、钢塔与横梁段固结、节段整体预拼装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解决了钢塔线形、节段匹配等精度控制难题,有效保证了钢塔的制造和安装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准确掌握冻土区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工程冻土学、陆地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热力学的基础理论进行温度场数值模拟,并通过典型性试验研究,总结出在季冻土地区进行公路桥涵建设的规律和方法,为在呼伦贝尔及类似冻土地区进行小桥涵施工提供指导,并进一步为在高寒地区公路、铁路桥涵基础、房屋建筑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断层破碎带处隧道沿纵向的变形和受力特征,首先基于筒仓理论和地层应力分布特征,考虑断层破碎带的几何特征和围岩特性,建立了断层破碎带内隧道纵向荷载简化计算模型,并利用应力传递原理进行了求解;其次将隧道简化为破碎带纵向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地基梁,利用有限差分理论计算了破碎带纵向荷载作用下的隧道变形和受力特征。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结合试验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埋深、破碎带宽度和倾角变化对隧道纵向变形和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埋深越大,破碎带内纵向荷载越大,但纵向荷载的增长速率越小,隧道在上下盘与破碎带交界面附近的剪力和弯矩差值越小;②破碎带宽度越大,纵向荷载整体越大,隧道在上下盘与破碎带交界面附近的剪力和弯矩差值越大,最大变形位置越接近于下盘和破碎带交界面;③破碎带倾角越大,纵向荷载越接近于均布,上下盘和破碎带交界面附近变形和受力越趋于对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近20年来国内隧道改扩建的发展历程,梳理增建隧道、原位扩建隧道、组合扩建隧道及改建隧道等不同型式的案例,归纳隧道改扩建型式、施工工法、施工力学响应、支护参数设计与优化、安全控制等研究热点的进展,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具体如下: 1)在改扩建型式研究上,不同工程的选型指标差异大,缺乏指导性标准; 2)在施工工法研究上,设计多偏于保守,如何利用既有隧道衬砌并实现高效施工,亟待系统研究; 3)在施工力学响应及支护参数的研究上,不同工程的现场监测、解析求解、数值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且缺乏对复杂动态加卸载条件下围岩变形、应力及塑性区演变规律的研究,需结合更多的工程实践总结出特点及规律,并建立支护参数优化分析体系; 4)在施工安全控制研究上,主要从减轻爆破振动、优化支护布置、软弱围岩局部加固及施工辅助措施方面考虑,并制定风险源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最后,展望隧道改扩建工程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绿色施工及快速建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