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互通式立交分流点曲率半径的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泰忠 《中外公路》2004,24(1):58-59
该文通过对互通式立交分流点曲率半径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有关文献,对分流点曲率半径的确定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对车辆常用机电复合无级传动的分速汇矩、分矩汇速和分速汇速3种功率耦合机构,分析了多行星排分流传动的转速、转矩和分流比特性,并对不同分流形式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行星排分流特性与两行星排分流传动特性相同,分速汇矩式分流传动有一个机械点,在机械点之前分流比较小,适用于低速起步阶段;分矩汇速式分流有一个机械点,分流比成对称分布,传动比小于机械点时,成分流工况,效率高,适合于高速阶段。分速汇速式分流传动有两个机械点,在两个机械点之间分流比较小,适用于中高速阶段。对于多模式机电复合传动,低速起步采用分速汇矩式分流传动,中高速采用分速汇速式分流传动比较好,可实现电机无速差切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多点虚交原理进行分析,总结出确定曲线半径的方法,从而加快了测设速度。  相似文献   

4.
立交出口匝道安全性判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运行速度计算方法对互通立交分流点处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分析,并对现行规范中分流点曲率半径R及回旋曲线参数A的取值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为判断立交出口的安全性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文雄  谭利英 《公路》2012,(10):54-56
为了深入研究折线配筋先张梁的力学性能,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工具,采用分离式模型,建立了基于三维实体预应力筋单元的折线配筋先张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折点半径R对折点处应力状态的影响规律,对影响先张梁折点局部应力集中现象主要因素的预应力筋折点处圆曲线半径进行了优化;并综合考虑了工程实际中的构造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后,选定R=600mm为预应力筋折点最优半径,为先张梁力学性能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有净距计算方法的讨论,提出了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最小净距的定义,并探究净距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主线分流的构造形式、车道数对净距的影响,并基于明适应、标志视认、驾驶人的判断、换道和确认距离对净距的影响,根据换道模型建立了最不利情况下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的最小净距计算模型,提出了推荐值,并利用VISSIM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设计速度和车道数的增加,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的最小净距均增大;设置大型车专用匝道对于减小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的最小净距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路线视距的计算方式,从平曲线半径、凸形竖曲线半径以及道路坡度3个角度对互通立交中行车视距指标取值进行了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设计中在视距指标的把握、分流识别视距验算等方面的错误认知,以激发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更加关注行车视距的标准制定,完善路线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以高速公路匝道连续分流点最小间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车辆行驶路径及最小间距组成等,建立了考虑高速公路主线设计速度、运行速度过渡段及匝道设计速度等因素的匝道连续分流点最小间距模型,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匝道连续分流点最小间距值。模型计算值相较规范规定值更详尽,与不同匝道设计速度搭配取用,可为相关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颖 《汽车技术》1992,(3):40-45
将最小区域法呼定圆度误差的问题归解为线性规划问题。在满足实际轮廓始终处于两同心包容圆的前提下,使两同心包容圆的圆心沿最大半径点的矢径方向与最小半径点的矢径反方向移动,求使两同心包容圆半径差减小最大的圆心移动量及两新接触点。若两新点与原有两旧点沿周向呈相间分布.则此时两同心包容圆的半径差即为满足最小条件的圆度误差值。  相似文献   

10.
王守彬 《国外公路》1994,14(6):8-10
在公路、铁路、渠道及管线定位测量中,转点处采用的平曲线常为圆曲线。描述圆曲线有7个基本要素,在常规测量时,先给定曲线半径并实测转点偏角来计算其余的曲线要素。然而曲线半径和偏角在野外有时是求知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牛顿一拉裴逊数值计算法。应用此法,只有给定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计算出曲线半径和偏角。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展中,势必都要开展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作者通过此项工作的实践,论述了国有企业开展人员分流,职工下岗的出发点和落足点是要着力于建立一种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在公路路线的测设中常遇到大半径长曲线的施测工作,按常规的偏角法,支距法或弦线偏距法尤其不足。 本文测设方法,采用分段施测,逐段闭合;先整体后局部。把大半径长曲线分段为200m-300m为宜,找出曲线的分段点;然后根据道路沿线导线点放出分段点;最后在相邻的分段点内,利用分段点放出各加密点。这既保证了测设质量,又加快了测设速度,具有十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对专用综合测量仪中用三点法测量圆的圆心和半径时,由于传感器的布置和安装误差引起的测量系统误差,用计算机进行了精确的模拟分析,得出了这一系统误差与被测圆心位移量成线性关系的结论,并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对此系统误差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互通立交设计的几点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互通立交中变速车道与主车道之间的路缘带设置、变速车道渐变段长度、双向单车道分流点的设计以及匝道在合、分流点的纵坡计算等进行了探索 ,力求互通立交设计的一些环节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西宁—互助一级公路近3年交通量增长率达到了16%~35%,在旅游旺季和高峰期道路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需求。为了解决西宁—互助一级公路项目改扩建施工期间道路服务水平下降、通行能力降低等问题,根据项目交通现状及发展特性,采取区域路网设置诱导分流点,项目出入口设置分流管制点来分流部分交通量,同时对分流后各路网交通量的承受能力进行了可行性评估,论证了项目施工期间交通分流方案切实可行,为保证项目改扩建施工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公路隧道防雷接地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汉枢  张毅  李卫民  江凡 《公路》2004,(6):170-172
分析了公路隧道防雷接地的特殊性,提出将隧道初期支护的锚杆、管棚、拱架等焊接固连起来多点引出做基础接地体,构成接地装置,并采用拦截、屏蔽、均压(等电位连接)、分流和共用接地系统等综合防雷方案。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对公路隧道防雷接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骆中斌  单东辉  史恒  靳媛媛 《公路》2023,(6):309-315
客货分离式互通立交,不同车型车辆通过客车、货车匝道分别流入流出,匝道上存在方向、客货连续分合流点的特殊情况。为研究客货分离互通立交匝道收费站与方向分流点(L1)、方向分流点与客货分流点(L2)的合理间距,从交织段通行能力角度,对L1段和L2段的长度分别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匝道四级服务水平上下限条件下,不同交织比、交织长度下L1段和L2段的长度和对应的最大服务交通量,得出满足匝道四级服务水平时,不同情景对应L1段和L2段的合理长度。结合沈阳至山海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葫芦岛东互通立交设计实例,给出了针对于该互通立交交通量、交通组成、大型车混入率等参数对应的L1段和L2段长度建议值,为客货分离高速公路立交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合流分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根据实际调查,分析在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的合流(分流)区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减速度、合流点分布、汇入间隙等交通特征。为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长度的设置、出入口控制策略的制定,提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城市干路交叉口汽车右转的轨迹特性和轨迹曲率模式,使用无人机在重庆市4个城市道路交叉口上方进行高空拍摄。利用图像分析方法采集了右转车辆的轨迹数据,包括时间、行驶速度和轨迹坐标等,通过对相邻轨迹点外接圆半径的计算得到轨迹曲率。运用轨迹线-车道边缘线的间距值分析了右转车辆轨迹通过位置分布与交叉口几何布局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交叉口右转车辆轨迹的曲率特性。运用聚类方法识别了右转车辆的6种轨迹曲率形态,确定了不同轨迹曲率形态下的常见驾驶行为,并研究了车辆行驶速度与轨迹曲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交叉口几何布局(包括路缘半径、车道宽度和出口车道数)对右转轨迹通过位置分布存在影响;②带渠化设计的右转专用道可以限制轨迹分布范围,减少右转交通的冲突和延误;③在右转过程中公交车辆较小型汽车所需侧向空间更大,轨迹分布的离散程度更低;④轨迹曲率的关键点与圆曲线设计中的主要点变化趋势不一致;⑤车辆加速度与轨迹曲率变化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3 5;⑥行驶速度与等效半径存在正相关关系,车辆行驶速度越快,圆曲线内轨迹的等效半径越大。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出口小客车运行速度特征和运行速度值,确保车辆在衔接段运行速度协调可控,使车辆安全运行,在分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出口小客车运行速度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得出车辆在出口处的运行规律。采用链式开普勒雷达测速仪对出口小客车速度进行实时采集,选取8条匝道特征点(渐变段起点、分流点与小鼻点)处自由流状态下的小客车速度作为分析样本,采用K-S检验对所取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在满足检验要求并分析渐变段和减速段速度及加速度特性后,确定自变量参数,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别建立了小客车在分流点及小鼻点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采用4条匝道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分流点处车辆运行速度随渐变段起点速度增大而增大,随渐变段长度增大而减小;小鼻点处车辆运行速度随渐变段起点速度增大而增大,随渐变段长度、渐变段长与减速段长之比r的增大而减小;预测模型通过了回归等式及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和相对平均误差检验,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均小于10%,建立的回归模型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