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研究国内外相关铁路列车运行辐射噪声测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试验数据与现场测试经验分析成果,研究并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辐射噪声关键测量参数测量量和测量点位的选取建议:(1)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辐射噪声测量量应选择LAeq,Tp;(2)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辐射噪声测试中,以距轨道中心25.0m、距轨面高度3.5m和距轨道中心7.5m、距轨面高度3.5m两个测点作为标准测点。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已运营高速铁路噪声源特性测试的基础上,对高速铁路声源组成、声场分布特性、频谱特性、距离衰减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高速铁路声环境影响评价与普通铁路的不同之处,对高速铁路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位置的确定、高速铁路桥梁段噪声预测关注事项、距离衰减预测等提出了建议;另外,通过总结分析目前已运营高速铁路沿线噪声等效声级测试结果,结合中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高、运营密度大等特点,提出中国高速铁路声环境影响评价宜执行的噪声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为例,分析高架客运专线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介绍国外高速铁路和国内准高速铁路的噪声水平及噪声防治技术,并提出铁路噪声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噪声计算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根据离开轨道中心15m处高速铁路的噪声暴露声级,通过引入地面衰减、屏障衰减和房屋建筑及树木的附加衰减参数,建立噪声理论分析模型。导出预测高速铁路牵引噪声、轮轨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的理论计算式。对秦沈客运专线铁路噪声进行了预测。经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在沪杭高速铁路现场条件暂不具备集成测试的情况下,由沪杭高速铁路四电集成单位对C3列控系统中关键内容先期在实验室进行仿真集成测试,以验证整个列控系统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测试列控数据的正确性并同时根据测试结果针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的系统性工作。沪杭C3仿真系统主要通过由列控系统专家评审后的测试案例进行人工和自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形成相应的测试报告和缺陷报告,开发人员通过对应的报告对系统进一步完善的持续性过程。通过在C3实验室对沪杭高速铁路全场景、全线路各阶段的仿真研究和测试,确保了列控系统顺利地克服沪杭高速铁路工期紧张工作量繁重的难题,并对沪杭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关键控制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是典型的复杂机电系统,对其故障进行定量描述和评估有助于研究故障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影响因素和故障原因。我国高速铁路经过10多年的运营实践,供电专业已经积累了大量而详细的故障数据,主要包括故障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影响范围、故障原因和故障情况的详细描述等内容。采用文本分析、特征提取、时空聚类分析、影响分析和原因分析等手段对故障记录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分析故障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影响因素和故障原因后,以分析结果作为输入数据,基于数据建模技术研究一种高速铁路供电专业故障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可以定量描述故障发生的整体趋势,为研究故障发生的规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新建高速铁路钢轨预打磨对噪声的影响效果,对我国某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期间钢轨预打磨前后的短波不平顺度和噪声进行测试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高速铁路钢轨预打磨有效改善了钢轨波长大于50 mm大部分波段的不平顺度,可降低噪声源强1.4 dB(A),但同时产生了 80mm的周期性打磨痕迹,导致动车组以300 km/h速度运...  相似文献   

8.
比利时高速铁路沿线降噪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介绍比利时新建高速铁路的噪声防护措施,并对高速列车噪声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肯定了新线上噪声防护墙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速铁路行车速度造成噪声污染急剧增加的问题,从噪声控制理论出发,对高速铁路产生噪声对沿线环境的影响特点和干扰程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控制轮轨噪声、列车整体噪声、隧道反射噪声以降低高速铁路噪声源,以及在线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及防声屏障限制噪声的传播等措施,从而实现高速铁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根据铁路桥梁测试技术实践经验,提出模块化、自动化、无线网络化、实时化是高速铁路桥梁动态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阐述集数据自动采集、远程无线传输和数据处理一体化的铁路桥梁动态测试系统,对其传感系统、采集系统、供电系统、远程控制系统、无线传输系统、数据后处理系统的作用、原理、精度、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高速铁路桥梁动态测试技术能够满足高速铁路桥梁动态试验对精度、量程、灵敏度、频响特性、稳定性等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具有高度集成、高精度的技术特点,运营过程中经受列车质量、速度、密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地理位置因素往往是影响铁路设备状态演变的决定性因素。采用网格化管理技术可将空间上连续分布的管理对象划分成较小的单元网格,有利于从空间位置角度研究管理对象状态的变化规律。随着信息系统技术、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位置而不是基于专业更符合高速铁路的管理需求,网格化管理技术给高速铁路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高速铁路客车主流噪声标准、评价指标及各自的侧重点,将国内各噪声指标限值与国际相应噪声限值进行比较,指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客车降噪技术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以中外标准比较为依据,从设计角度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客车降噪的主要发展方向,分析相关重点与难点,给出了降噪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刊首语     
<正>2008年以来,为满足高速铁路建设发展需要,我国开展了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技术研究。通过京津城际铁路的联调联试工程实践,形成了以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及运行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高速铁路动态验收模式,初步建立了中国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经过10余年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实践,我国已建立了符合高速铁路建设特点的联调联试成套技术体系。动态检测项目涵盖了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客服、综合接地、噪声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噪声地图在高速铁路噪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噪声预测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高速铁路噪声地图绘制技术。首先,根据高速铁路噪声源分布特征和线路结构特征,优化高速铁路多等效声源预测模型和声屏障插入损失计算方法;其次,在GIS软件中搭建某高速铁路三维地理信息模型,二次开发基于该模型的铁路噪声预测技术;然后,进行离散节点的噪声计算,并通过空间插值绘制连续的噪声分布地图。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绘制的我国某高速铁路噪声地图与实测结果对比误差小于1 dB (A),验证了该高速铁路噪声地图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可作为铁路噪声管理部门制定噪声控制对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深线准高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其开通前后铁路环境噪声对居民影响程度必将产生变化。通过现场测试,采用铁路环境噪声冲击指数,分析评价准高速铁路对环境噪声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广深线准高速铁路开通后,石龙镇敏感地段铁路环境噪声冲击指数有所下降,高噪声居民下降率昼间约为22.6%,夜间约为23.2%。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测试是在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阶段,验证新建高速铁路是否满足线路通过能力设计的一个重要测试项目。借鉴以往追踪测试实践经验,剖析追踪测试场景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TAX箱通讯卡和高精度GPS进行运行数据采集的有效性。从列车出发追踪间隔卡控、列车运行速度控制、列车区间追踪间隔调控、测试项点分析等方面,研究列车追踪间隔测试过程控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分查找与信号影响时间补偿相结合的测试分析方法,提出一套完整的高速铁路运行试验列车追踪间隔测试体系,为列车追踪测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现场测试的方法,采集客室与司机室关键位置的噪声数据,分别采用A计权声压级和线性声压级,分析了车速、轨道结构型式、钢轨几何线型等参数对地铁车辆车内噪声的影响.结果 表明:车内噪声声压级与车速呈非线性关系;采用减振措施后隔振效率提高,但同时车内噪声也略微增加.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没有标准化方法的现状,明确测试理论基础,规范测试方法。运用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分析计算方法探讨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理论,提出高速铁路列车速度与密度合理匹配关系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的理论基础,计算结果符合我国高速铁路实际情况。指出司机操纵差异、咽喉长度、线路条件等是影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从测试组织过程、测试结果以及结果的动态分析角度规范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方法,方法可操作性较强,能够体现线路实际列车追踪运行能力,已应用于10余条高速铁路的运行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噪声源区划及各区域声源贡献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高速铁路噪声源区划方法并分析各区域声源贡献量,对高速铁路噪声治理有重要意义。基于高速铁路噪声源辨识现场测试,分析得到噪声源的位置和幅值。将噪声源按高度划分为轮轨区、车体下部、车体上部、集电系统和桥梁结构等5个区域,进一步将车体上部沿线路方向划分为车头区和非车头区,将集电系统区域沿线路方向划分为受电弓区和接触网区。根据声波能量叠加原理计算每个区域噪声源辐射功率,研究各个区域声源贡献量。分析结果表明,列车以300 km/h运行时,轮轨区噪声占48%,车体下部噪声占25%,合计占总噪声的73%,对高速铁路辐射噪声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无砟轨道表面伤损的自动检测技术是当前高速铁路检测与监测的关键技术。采用三维图像技术,将原始三维图像转换为二进制图,基于三维光影模型的轨道结构表面裂缝的三维图像识别算法,采用连通域分析与线性形态分析方法,了轨道结构裂缝识别中图像噪声消除算法,从而提高轨道结构表面裂缝自动识别的准确率。室内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课题组研发的高速铁路轨道表面伤损检测系统,可获得高精度的裂缝长度、宽度以及深度的数据信息,轨道板裂缝最大宽度的识别结果相对误差为6.25%、9.68%,裂缝长度的测试识别相对误差为1.39%、2.92%,平均深度的测试识别相对误差为15.69%、13.04%。采用提出的裂缝识别算法可实现100%准确率的裂缝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