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亮 《铁道建筑》2023,(2):27-31
为了更好地指导道岔大修更换,提出一种整组道岔健康状态评估方法。根据道岔结构特征和使用特性确定了整组道岔健康状态评估的9个当前状态项点,包括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动态平顺性、轨件磨耗、轨件伤损、扣件性能、尖轨降低值、工电接口、岔枕状态、道床状态,并考虑道岔轨件更换、道床捣固等维修减扣项点的影响;明确了各项点的评分规则,采用层级分析法确定了各当前状态项点的权重系数;通过计算道岔健康评估指数(Turnout Health Assessment Index,THI)综合评定整组道岔健康状态。根据计算结果将道岔状态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失格4个等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与现场技术人员的判断一致,可作为道岔健康状态评估与养护维修决策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道岔尖轨、辙叉等轨件的特征断面与区间钢轨的特征断面有明显区别,依据传统的轨件垂直磨耗和侧面磨耗统计方法很难全面地反映全轨头断面的磨耗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径向磨耗的概念,即沿钢轨轨头设计廓形法向的磨耗。通过计算径向磨耗,可得到钢轨轨头各个位置的磨耗量;利用动力学分析结果,分析廓形改变与伤损之间的联系;计算问题轨件的径向磨耗,绘制径向磨耗图并总结其特点,可有效、直观地把理论与现场使用情况联系起来。未来在大数据采集基础上,可利用径向磨耗图对道岔区轨件养护维修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道岔是铁道线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其病害形式多种多样。由于重载铁路具有运量大、车辆轴重大、行车密度高等特点,站场咽喉区道岔结构更是整条线路的薄弱环节,线路设备病害较为严重,其维修更换频率远高于普通线路相同型号的道岔。以朔黄重载铁路为例,结合神池南站站场咽喉区道岔设备勘察记录,详细描述道岔的几种典型病害,并对病害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及养护维修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既有普速铁路锻制合金钢心轨组合辙叉使用寿命短,养护维修量大,更换作业频繁等问题,针对现场辙叉翼轨磨耗过量、心轨伤损、胶垫压溃窜出、间隔铁螺栓断裂等典型病害,采用延长翼轨平直段范围至心轨理论尖端增加轨头实际承载面积、刨切翼轨轨头0~4 mm减小轨侧连接圆弧所占宽度、强化叉心结构及下部支承避免弹性垫板失效、调整间隔铁...  相似文献   

5.
阐述复式交分道岔构成,提出其几何状态检查具体位置,制定道尺检查位置标准和检查部位。现场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主要表现为道岔成组方向不良、道岔爬行、转辙部分复合病害、导曲线钢轨挤动、可动心轨钝角辙叉部位病害等。通过分析病害产生原因,掌握重载行车条件下病害变化规律,采取针对性、综合性整治措施,控制道岔故障和病害,使道岔病害发展速度减慢,维修工作量减少。有效的检查和整治方法,解决了重载运输中复式交分道岔养护难点。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针对高速道岔尖轨的磨耗问题,目前高速铁路养护维修部门通过钢轨打磨、调整几何形位、更换钢轨件等措施进行定期整治,但多为基于工程经验和现场情况的被动性方法,整治效果并不显著,磨耗问题仍不断出现,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因此,需要对道岔区轮轨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明岔区钢轨磨耗的产生及发展规律,以及因磨耗引起的列车过岔动力学性能演化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法。研究结论:(1)随着道岔服役时间的增长,转辙器尖轨和基本轨的磨耗均不断加重;(2)直尖轨垂向磨耗情况较曲尖轨严重,两者垂向磨耗均是随着断面不断加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顶宽35 mm、50 mm断面位置最为严重;直、曲基本轨垂向磨耗均是随着断面的加宽总体呈减小的趋势;(3)曲尖轨侧磨情况明显较直尖轨严重,两者均是从3 mm宽断面开始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直尖轨在顶宽5 mm断面位置侧磨最严重,曲尖轨在顶宽20 mm断面位置侧磨最严重;直、曲基本轨的侧磨程度基本相当且数值均较小;(4)随着尖轨磨耗程度的加剧,将会一定程度地导致轮轨动力相互作用的增大,进而提升了安全运行风险,但对车体振动加速度等舒适性指标则影响较弱;(5)本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道岔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对道岔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制定整治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养护水平,以延长道岔的使用周期,节约成本支出.  相似文献   

8.
重载运输条件下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复式交分道岔构成,提出其几何状态检查具体位置,制定道尺检查位置标准和检查部位。现场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主要表现为道岔成组方向不良、道岔爬行、转辙部分复合病害、导曲线钢轨挤动、可动心轨钝角辙叉部位病害等。通过分析病害产生原因,掌握重载行车条件下病害变化规律,采取针对性、综合性整治措施,控制道岔故障和病害,使道岔病害发展速度减慢,维修工作量减少。有效的检查和整治方法,解决了重载运输中复式交分道岔养护难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秦皇岛东站木枕道岔病害频发的问题,通过对病害进行分类,分析病害的起因,提出对木枕道岔综合治理、加固补强、科学养护的整治方案。整治后的道岔设备质量明显提高、安全隐患大为降低,同时节约了经济成本,满足重载运输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连分析P60-1/12#木枕道岔在养护过程中存在的设备问题,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制定整治措施,提出病害整治方法,提高养护水平,以延长道岔的使用周期,节约成本支出.  相似文献   

11.
道岔区病害形式多种多样,重载铁路由于其大轴重、高密度和大运量的性质,道岔部件的伤损更为严重,因而其平均使用寿命要短于普通线路相同型号的道岔。通过对神朔重载铁路现场调研,发现重载铁路道岔常见的几种病害有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轨距、水平超限,钢轨剥离掉块,钢轨疲劳裂纹,扣件及轨枕伤损等。通过道岔病害产生机理分析,提出定期检测、更换和调整部件、定期打磨钢轨等一系列整治措施,并对重载道岔养护维修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既有区间线路及道岔钢轨磨耗研究多采用仿真计算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岔区钢轨磨耗测试工作较为零散,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针对此不足,以沪宁(上海—南京)城际高速铁路镇江站11#道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iniProf钢轨廓形测试设备,对转辙器区特征断面尖轨和基本轨的型面及磨耗情况进行长期跟踪测试,探究高速道岔钢轨磨耗的分布和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尖轨和基本轨磨耗发展呈现逐渐收敛的趋势;基本轨垂向磨耗在轮载过渡区前后较大,在轮载过渡区相对较小,直尖轨垂向磨耗比曲尖轨更严重;曲尖轨侧向磨耗明显大于直尖轨,在轮载过渡区前侧向磨耗较小,轮载过渡区侧向磨耗明显,基本轨侧向磨耗主要集中在尖轨前端及岔前区域,直基本轨侧向磨耗比曲基本轨更严重。试验结果可为磨耗仿真研究提供试验验证,同时可为高速道岔的养护维修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针对60 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在重载条件下发生的病害进行分析,采用弹条Ⅱ型扣件系统替代弹条Ⅲ型无螺栓无挡肩扣件系统,在保证轨距、钢轨中心线、孔距、偏心距等不变的情况下,对转辙器的滑床板、转辙器的辙后垫板、辙叉的两端垫板3部分进行设计改造。现场应用表明,道岔改造后可保证道岔框架稳定,几何尺寸达标,联结零件紧固,轨道结构均衡,有效解决了道岔零部件病害所引起的基本轨纵横向位移、轨向变化、轨距扩张等问题,减少了养护维修工作量,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速铁路道岔关键部件使用中存在磨耗快、出现剥离掉块等问题,通过对钢轨材质性能对比及配套技术研究,再综合考虑道岔使用情况,尤其参考新铁德奥350HT在线热处理钢轨道岔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延长道岔使用寿命,简化道岔生产,便于现场更换,提出高速铁路道岔用轨选用建议:全部采用在线热处理钢轨(U71MnH G或U75VHG)制造高速铁路用道岔,包括道岔基本轨、尖轨、心轨、翼轨和导轨。同时建议尖轨、心轨的跟端锻造热处理要采用电感应加热、轨头喷风冷却的锻后热处理工艺,岔区铝热焊剂的选用要与在线热处理钢轨硬度相配套。  相似文献   

15.
1 问题的提出 万吨和两万吨列车的开行对道岔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侧向通过的道岔,几何尺寸变化快,尖轨磨耗严重,辙叉伤损增多.加之日常养护维修不当,道岔病害逐渐产生发展,特别是转辙部分、辙叉部分病害尤为突出,成为日常养护维修的重点和难点,不稳定因素较多,对行车安全检查造成了威胁.如何对道岔进行加强,延长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的提出 万吨和两万吨列车的开行对道岔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侧向通过的道岔,几何尺寸变化快,尖轨磨耗严重,辙叉伤损增多。加之日常养护维修不当,道岔病害逐浙产生发展,特别是转辙部分、辙叉部分病害尤为突出,成为日常养护维修的重点和难点,不稳定因素较多,对行车安全检查造成了威胁。如何对道岔进行加强,延长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京哈线秦沈段于2007年以来,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到250 km/h,显现出许多线路病害。其中主要病害有38号道岔、滑床板下的大胶垫、轨距块和垫板难以保证线路作业精度、附加侧向弯矩和小轨距,车轮对尖轨作用边有磨痕,焊头轨面不平顺和滑床板与尖轨轨底有缝隙等,针对病害类型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振基 《铁道建筑》2014,(3):107-110
朔黄铁路自开行重载列车以来,部分平纵断面复杂的路段尤其是曲线地段,钢轨伤损情况日趋严重,集中表现为侧面磨耗、剥离掉块、轨头压宽及波纹磨耗等。通过对曲线地段钢轨病害的现场调查与观测,从轮轨接触应力与钢轨轨底坡的变化、钢轨磨耗的机理及现有养护维修方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曲线地段钢轨磨耗和剥离掉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朔黄铁路设备实际情况,提出了朔黄铁路钢轨磨耗和剥离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小号码道岔区钢轨磨耗严重,易诱发车辆爬轨掉道,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和轨道养护维修。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货运列车-6号对称道岔动态脱轨仿真计算模型,通过在车体重心施加横向力和抗侧滚力矩以实现车辆爬轨脱轨,模型考虑了轴箱及斜楔等部位的非线性特性。为研究道岔钢轨磨耗对车辆动态脱轨机理的影响,对道岔钢轨廓形进行跟踪测试,将实测廓形输入到动力学软件中,对比研究标准廓形和不同磨耗程度廓形对列车动态脱轨行为的影响,揭示动态脱轨临界状态下列车在岔区的脱轨轨迹、运动姿态、脱轨系数和车轮抬升量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磨耗程度的加剧,车辆导向轮掉道位置距尖轨尖端越近;仿真结果的车轮爬轨位置、掉道位置和脱轨轨迹与现场调研结果较为一致;车辆更容易在磨耗道岔钢轨上发生爬轨脱轨,作用在车体上的横向力降低了20%。  相似文献   

20.
钢轨接头夹板的强度、刚度的不足会造成钢轨接头结构薄弱,而接头养护维修工作中,接头螺栓扭矩不足、接头轨枕扣件不密靠等因素,加大了轨道结构的不连续性。钢轨接头结构上的不平顺主要是接头轨缝,轨缝愈大,台阶愈大,折角愈大,轮轨间的冲击愈大。轨面在接头区的不均匀磨耗是轨面不平顺的另一种形式。钢轨接头在结构上的不连续和轨面不平顺是接头病害的成因。加强轨缝和接头部位零部件的养护,保持合理的轨缝值,定期检查螺栓扭矩和扣件,进行起道捣固作业,整治道床板结和翻浆,轨面打磨和焊朴整修、改善轨下垫层弹性等综合整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接头病害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