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联调联试是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不可缺少的环节,具有行车速度高、现场作业多、上道人员复杂、固定设备运用不稳定、试验外部条件不良等特点,其安全管理尤为重要.为确保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安全,针对联调联试特点,基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联调联试实践,分析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安全风险及产生原因,研究提出安全管理应对措施,对推进高铁高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10月5日,首列综合检测车55201次从京张高铁新建昌平站开出,开启了京张高铁联调联试工作。据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联调联试工作由运营单位组织,铁科院实施检测,建设单位和集成单位共同参与完成。联调联试是为确保动车组列车安全平稳运行,在高速铁路开通前进行的严格试验检测和调整优化。在新线工程静态验收合格后,通过综合检测列车动态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是新建高速铁路开通前动态验收的关键环节,采用综合检测列车对高速铁路各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匹配关系进行综合测试、调试和优化,是一项过程复杂、需要各部门综合协调的系统试验。由于新线建设初期参与单位多,施工有缺陷,试验周期短、任务重,因此确保联调联试期间的安全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汉十、郑万高铁同步联调联试工作中积累的安全管理经验,探讨如何采取多种措施做好联调联试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是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调联试总体情况进行介绍,重点分析联调联试关键技术及评价体系,总结联调联试工作取得的创新成果,并通过京沪、京广等一批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验证,形成了符合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特点的测试与验证技术,建立了完善的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技术体系,实现了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时一次达到设计速度,满足了不同速度等级高速铁路之间互联互通的要求,保障了高速铁路运行安全、平稳、舒适。工程实践证明,我国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技术体系是符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联调联试作为高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验证高铁是否达到设计标准,以及是否满足开通运营要求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服务高铁高质量建设发展的角度,通过开展需求分析,提出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智能化数据分析框架,明确框架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及标准体系的具体构成,提出联调联试智能化数据分析目标,分析智能化数据分析关键技术与发展模式,拓展高...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对联调联试工作效率、质量和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信息化培育联调联试工作新动能,推动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组织管理优化,是联调联试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依托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在高速铁路联调联试过程中的信息化应用实例,着重从信息化平台建设、应急指挥、计划编制、后勤服务、可视化管控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方案,归纳可借鉴的经验、教训,为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组织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设备的机电特性、设计考量、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与普速铁路存在较大差异,联调联试期间更存在施工单位多、维修作业时间不固定等许多临时性变动,采取标准化停送电流程才能确保联调联试安全有序完成及现场作业人员安全.为加强新建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期间停送电安全,明晰管理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在深入研判高铁联调联试供电设备...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开展,包含高速铁路设计施工至开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联调联试作为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旨在对高速铁路系统的功能进行综合调试,确保其达到设计标准和开通运营要求。文章针对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提出由各相关单位组成联调联试的现场管理机构,以试验为主导行车主线的工作机制,将测试项目及测试装备的测试流程分为静态和动态2个阶段,采用逐级提速测试、运营场景类测试以及运行参数类测试的测试方法。提出的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总体方案,可为我国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方案设计搭建整体框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信号系统测试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保证高铁信号系统联调联试高效开展,应高度重视其计划编制工作.基于信号系统联调联试的特点,研究信号系统联调联试计划编制程序和行车组织办法,提出重视周计划编制与应用、完善日计划审核机制、研发信号系统测试计划编制辅助系统等建议,为提高高速铁路信号系...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数据管理技术首次将前置系统与大数据服务端在不同网络环境部署,数据接入模块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分类别更新存储,数据访问控制及多种接口方式实现数据安全可控、共享等设计,实现了联调联试多专业、多类型数据的集中采集、自动汇集和分类共享,进而实现了联调联试数据的现场采集、分类汇集、集中存储、大数据分析、共享及可视化综合应用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为联调联试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也为智能高铁联调联试的数据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智能高铁的特点,提出智能高铁联调联试的技术特征,设计各系统评价、系统间接口评价、多专业综合评价、全生命周期状态评价的系统框架,明确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规划联调联试技术发展阶段及目标。通过对智能高铁联调联试技术的深入研究,为联调联试技术迭代升级及有序实施提供指导,为智能高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高平顺的轨道是高速铁路安全、平稳、高品质运营的基础,新建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是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前最为关键的工作.通过动车组高速运行状态下对全线各系统进行综合测试,对高铁轨道设备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从而指导设备调试,保障设备达到开通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联调联试在我国高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已形成较为健全的联调联试技术体系,促进了不同速度等级铁路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提升了高铁列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基于我国高铁联调联试具体情况,介绍高铁系统构成以及联调联试在新建高铁线路中的重要作用,分析高铁联调联试的安全风险,并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6月1日,张呼高铁乌兰察布至怀安段正式启动联调联试工作,张呼高铁全线开通进入倒计时。张呼高铁东起河北省张家口市,西至呼和浩特,全长286.8 km,设计时速250 km,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共设怀安站、兴和北站、乌兰察布站、卓资东站、旗下营南站、呼和浩特东站等站。联调联试采用检测确认列车、测试动车组、综合检测  相似文献   

15.
正5月16日,和谐号综合检测列车承担宝兰高铁陕西段联调联试任务。随着当日联调联试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宝兰高铁进入开通倒计时。据西安铁路局介绍,此次宝兰高铁陕西段联调联试区段为宝鸡南至天水南区间。联调联试项目主要包括轨道、路基、桥梁、列车空气动力学响应等共计12种专业检测和多个项目。此次联调联试的重点之一是逐级提速,联调联试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建高速铁路线路开通运营前的联调联试,是采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各类基础设施进行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缺陷进行整改,直至各系统以及整体满足高速运行及动态验收要求的全过程。动车组动力学专业在联调联试中,通过连续测量测力轮对以及不同位置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取不同速度级下的轮轨力及振动加速度信号,在去除零点漂移和滤波后,计算得到各项平稳性及稳定性指标。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平稳性指标等动力学参数均关系到动车组运行安全、轮轨系统磨耗以及乘坐舒适度,因此,动力学测试保证着联调联试全过程的安全底线。介绍高速铁路联调联试中所使用的动力学测试平台及其未来无人值守方向的发展趋势,分析可知旋转遥测技术是未来轮轨力测试的首选方案。依托动力学测试平台在钢轨缺陷诊断及联调联试过程中保障安全的实例,充分证明采用动力学指标阈值对各类短波不平顺及钢轨波磨进行判断准确有效,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联调联试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调联试中发现问题进行整理、总结与分析,既是积累经验,提升联调联试方法、指导现场维护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我国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不断总结、完善和优化的过程;联调联试过程中发现诸多工程质量导致的问题,也暴露一些在功能需求、系统接口以及互连互通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或不足,通过优化车载制动模型、加强集成测试与系统接口设计等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联调联试是新建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前,对其行车及辅助设备进行全方面系统检测和动态验证试验,参试单位较多、各专业需求不一、参试人员数量较多,给联调联试协调组织带来一定难度,通过对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现场组织管理工作归纳总结,从中梳理出比较集中、相对突出的难点,并深入分析,结合联调联试现场采取的针对性解决措施,从联调联试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城际高铁联调联试期间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在科学地确定联调联试周期、合理安排试验计划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施工、设备、治安等方面的安全管理,以确保城际高铁高质量地开通运营.  相似文献   

20.
《铁道学报》2012,(7):2
<正>武广高速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一次建成、线路长度达1000 km以上的时速350 km的高速铁路,其建设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是一项高标准建设的庞大系统工程。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的目的是使武广高速铁路开通即按设计速度运营。通过联调联试,对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