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按照铁路产品准入制度的完善程度,分类研究国外铁路产品准入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并对我国的铁路产品准入机制进行阐述。通过对比分析,从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合格评定层面提出铁路"走出去"产品国际互认方案建议,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各有侧重的开展以下工作:(1)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认证机构双边合作并建立分支机构、依据国际标准开展检验检测以及通过国际比对进行能力验证;(2)通过具体项目推动铁路产品认证及检验检测互认应用;(3)本着"互利共赢"的指导方针,实现我国铁路产品从标准体系、产品认证到检验检测等各项准入关键技术的全套输出。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中国铁路"走出去"建设项目中铁路配套设备检测认证的互认,选取牵引供电领域典型产品——电气化铁路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从产品准入管理内容入手,比较分析中国与欧洲标准、中国与德国认证方案的具体流程,然后从标准、认证、检测3个层面提出牵引供电产品互认解决方案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检验检测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之一。以欧盟为例,研究分析其铁路设备和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并与我国相应标准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我国铁路"走出去"产品检验检测及实验室互认现状,分析中欧产品检验检测及实验室互认存在的阻碍,提出铁路产品检验检测及实验室国际互认机制、检验检测支撑铁路设备贸易便利化关键要素以及互认评价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4.
1建立计量检测市场的必要性1.1建立计量检测市场是贸易全球化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决定了计量检测市场建立的必然性。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贸易市场和商品流通市场。世界经济竞争的特性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计量检测高科技化、检测国际互认网络化,已成为发达国家产品稳操胜券的法宝。然而我国计量装备水平偏低,且尚未形成计量检测市场,更不用说国际互认了,因此,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也因此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专业工程师国际流动迅速发展,也推动了工程师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的发展。在分析国际工程师互认协议、国际工程师制度、我国现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上,以实现国际铁路工程师互认为目标,对标国际专业设置和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铁道行业专业设置现状,对铁路工程领域专业设置进行研究,提出铁道行业起步阶段应按照铁道土木工程、供电与电气化、机械装备、通号信息、运输工程、检验检测六大专业门类开展工程能力评价的结论,以期为我国铁路专业工程师水平评价和国际互认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我国作为国际米制公约成员国之一,最近已与其他36个成员国的计量院正式签署了《国家计量基(标)准互认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此次国际计量大会是10月12日~1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同时还召开了第三次米制公约成员国计量院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际计量局局长T·科恩分别与参加会议的37个米制成员国的代表正式签署了这个互认协议。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潘必卿在互认协议上签了字。该协议是各国计量院之间的技术协议,协议的签定是为了在国家之间建立起对各计量院…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铁路高速、重载快速发展,对线路基础、轨道信号、机车车辆等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铁路建设和安全运输基础保障工作的铁路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工作条件和更高的工作要求。分析当前铁路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的现状,指出现场多数综合检测设备、综合试验台无法进行检定和校准以及存在大量未知的综合检测设备、综合试验台是新时代铁路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从全面调研,专项公关,联合生产厂家制定综合检测设备、综合试验台检定或校准方案,以及对于新进设备要求配置检定或校准专用测试端口等方面改进计量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铁道技术监督》2013,41(2):18-19
科技技函〔2013〕7号(2013年1月28日)2013年是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年,铁路计量工作是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与运输安全密切相关,要根据铁路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认真落实全路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规范计量管理制度,落实计量监督检查问题的整改措施,研究解决高铁计量器具量值溯源主要问题,加强铁路专用计量器具准入管理,强化计量管理基础工作,重视计量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计量技术和管理水平,适应铁路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从铁路科技发展、提速工程需要阐述计量技术基础及其保证作用。重点提出:提高全员计量意识,从运输生产提速、安全的检测环节出发,保证计量器具使用质量和数据准确性;结合铁路专用计量器具管理,进一步加强计量人员计量检定、校准和量值溯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工程计量     
《铁道技术监督》2006,34(6):22-22
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我国市场化的计量校准体系。这是支撑我国工业经济最直接的部分。为此,需要制定计量校准市场规则,建立准入制度,培育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了避免量值混乱失控,要利用对计量标准进行考核的方式,监控全国量值溯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铁路用计量器具的发展,计量器具完成取证后的证书确认工作越发重要。针对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的2种主要方式——检定和校准,介绍证书确认的目的、形式与内容、注意事项。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计量器具检定及校准证书的确认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加速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进程,提升铁路货场计量检测效率和现代化铁路物流基地运作水准,分析目前金华货运中心在铁路货运计量检测配备水平、技术性能、互联共享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铁路货运计量检测智能化发展建议:提升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智能化水平,加大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与关联信息系统联合研发力度,建立基于"铁路物流基地+"的计量检测数字平台。  相似文献   

13.
杨延龙 《铁道技术监督》2013,41(9):22-23,56
随着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应用于测量线路控制桩与线路沉降、位移变化的专用计量器具L型道尺,逐步在工务部门投入运用。为确保L型道尺的计量性能,研制L型道尺校准装置。介绍L型道尺校准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校准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指出使用校准装置对L型道尺进行校准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计量管理工作水平,回顾铁路计量发展历程,分别从计量管理、计量技术、相关检测和监测设施量值溯源体系、铁路计量从业人员4个方面,分析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计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考推动铁路计量工作发展的对策:坚持不懈做好计量管理工作,强化铁路计量技术研究和科研创新,完善铁路特色量值溯源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积极推进计量国际交流合作。为进一步提高铁路专用计量器具量值溯源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铁路计量技术为铁路的建设和运输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对计量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铁路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根据铁路计量工作的发展实际,《铁路计量技术与管理》现已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6.
马志文 《中国铁路》2021,(1):137-143
机车车辆准入是铁路产品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能够从源头拒绝不合格产品进入铁路市场,从而提高铁路运营效率、保障运营安全。欧盟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铁路机车车辆准入制度。对欧盟铁路机车车辆准入制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在准入资质要求、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认证机构、准入流程等方面的做法,并结合一些案例分析其准入效果,为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准入制度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铁路计量技术为铁路的建设和运输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对计量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铁路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铁路计量工作的特殊性,提出从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技术标准、计量器具及其计量标准分类管理、计量器具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计量人员管理、计量标准的考核和计量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加强铁路铁路计量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铁路货车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铁路货车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水平,从技术和管理2个角度阐述铁路货车计量技术与管理工作现状;从铁路专用样板量具、综合性检修设备、计量人员队伍素质3个方面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铁路货车计量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建议: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全面运用计量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现场铁专样板量具管理,强化铁路货车计量科研创新,加强铁路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日常计量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0.
铁路计量是我国铁路发展的重要保障,对铁路科研、产品制造和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起支撑作用。从铁路科研、铁路产品研发制造、铁路产品检验检测认证和铁路运营设备设施养护等方面,分析铁路行业对计量的需求。在分析铁路工作主要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保证铁路测量数据可靠性的途径,包括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影响量、测量人员和被测对象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等。指出未来铁路计量将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为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