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克山病 (KSD)和大骨节病 (KBD)两病病因至今尚未明了 ,特调查病区粮食真菌及其毒素在两病病因中的作用。方法 用病例对照研究结合实验病理学验证以探索粮食内可疑致病真菌及其相关毒素质量与两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① 40 2份小麦内培养出的优势菌为链格孢霉 ,其检出率与两病发病之间未见统计学联系 ,未培养出镰刀菌 ;② 2 4份小麦和 2 3份小麦面粉样品内未检出 1 1种镰刀菌毒素中的任一毒素 ,1 4 3份小麦、玉米样品内未检出AOH、AME和ZEN ;③化学纯品T 2毒素 (1 0 0 μg·kg- 1BW·d)致雏鸡KBD模型实验和链格孢霉培养粮 (含AOH 6 5 1 9μg/ g饲料 )致雏鸡KSD、KBD模型实验 ,均未见动物心肌损害和软骨损害等 ;④T 2毒素和MON实验组内 ,检出小型猪关节软骨OC—Ⅲ型损害 ,后一结果对KBD病因研究的参考价值需待更多工作之后才好判定。结论 病例对照研究和实验病理学综合结果不支持两病病因镰刀菌毒素中毒说和链格孢霉毒素中毒说。建议多家协作 ,重复粮食真菌及其毒素的检测 ,以便对两病真菌毒素病因说作出最终评价。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甘肃渭源黄芪根腐病致病菌的类型及致病力分化情况.采集具有典型黄芪根腐病状的植株并分离得到6株病原真菌,分别编号为GF1、GF2、GF3、GF4、GF5、GF6.通过形态特征和DNA-ITS及EF-1α两组基因序列分析对6株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并比较了其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对6株病原真菌的4种纤维素酶(Cx、βG)和2种果胶酶(PG、PMG、PGTE、PMTE)的酶活力进行了测定.6株黄芪根腐病原菌均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株GF3的致病力最强,接种7 d后的病斑直径为1.43 cm,且菌株GF3的生长速率最快,培养9 d后的菌落直径为8.5 cm,培养10 d后的产孢量最大,为7.5×10~8个/皿;6株病原菌产果胶酶的活性均高于纤维素酶的活性,其中菌株GF3产生的的酶活力均高于其他菌株,产2种纤维素酶(Cx、βG)的酶活力也均高于其他菌株.甘肃渭源黄芪根腐病致病菌的主要类型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其中菌株GF3的致病力最强,且其产的2种果胶酶(PG、PMG)和纤维素酶(Cx、βG)的酶活力高于其他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雪腐镰刀菌烯醇 (NIV)对培养软骨细胞DNA损伤作用及硒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软骨细胞单层培养、碱性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琼脂糖电泳和生化方法检测软骨细胞DNA量及损伤情况。结果 在实验设定的NIV浓度范围内 ,随NIV浓度增加DNA含量减少、DNA受损细胞增多和DNA损伤加重 ,同浓度NIV加硒组损伤情况好于未加硒组。结论 NIV对培养软骨细胞有明显损伤作用 ,加硒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可疑致病因子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补硒对软骨细胞外基质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硫酸化修饰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单层培养C28/I2人软骨细胞,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DON和不同作用时间下的细胞增殖活性,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加DON毒素或补硒后软骨细胞的aggrecan、PAPS合成酶2(PAPS synthetase 2,PAPSS2)、PAPS转运体1(PAPS transporter 1,PAPST1)、N-乙酰氨基半乳糖胺-4,6-硫酸转移酶[carbohydrate(N-acetylgalactosamine 4-sulfate 6-O)sulfotransferases 15,CHST15]以及芳基硫酸酯酶B(arylsulfatase B,ARSB)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DON毒素可抑制C28/I2软骨细胞系的增殖活性,在DON毒素作用下aggrecan、PAPSS2、PAPST1和CHST1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ARSB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升高,加硒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结论 DON毒素对软骨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对毒素有一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DON毒素可通过改变aggrecan硫酸化修饰相关酶类的表达水平影响软骨蛋白聚糖的硫酸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收集血培养阳性标本的实验室参数和临床参数,结合临床随访和抗感染治疗转归,分析真正致病菌的构成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我院4 313份临床送检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483株病原菌,对每份阳性培养结果进行实验室及临床感染参数的收集,并跟踪进行临床随访,了解临床责任医生的经验判断及针对性抗生素治疗的临床转归。综合分析后确定真正的致病菌与污染菌。结果 483株阳性分离菌中,最终判定为致病菌的331株(68.5%),污染菌97株(20.1%),不确定致病与否的55株(11.4%),其中,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高,为41.2%,污染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比例最高,为75.3%;仅从需氧瓶或厌氧瓶中检出的病原菌为253株(占52.4%),其中大肠埃希菌在厌氧瓶中检出率(23.9%)高于需氧瓶(13.8%)(P<0.05);判定为污染的97株阳性分离菌中,仅从1瓶中分离的90株(92.8%),两瓶以上分离的7株(7.2%)(χ2=142,P<0.05),24h内报阳的34株(35.1%),48h内报阳的77株(79.4%),48h内报阳污染菌的比例高于24h(χ2=38.93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培养中污染菌的确立不能简单依靠实验室或临床参数,要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经验及临床治疗反应综合判断;对于实验室判断污染与否的指标,报阳瓶数和报阳时间依然是2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因素;重视厌氧瓶的送检更有利于大肠埃希菌的检出。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固态发酵条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腐烂稻草、土壤和牛粪等样品中分离到12株能在以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并从中筛选出1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初步鉴定为脉纹孢菌(Neurospora sp.).通过对其固态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初步确定了发酵培养基最佳碳、氮源种类及添加量:稻草粉与麸皮的质量比为9∶1,NH4NO30.5%;最适培养条件为:固液比1∶3,接种量1 mL,pH值自然,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96 h.该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分别达到3 551.1和386.7μmol/(g.h).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真菌毒素环境反应基因在大骨节病(KB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谱差异,探讨其与KB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5例KBD成年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个体外周血样品,提取总RNA。采用Agilent全基因组表达芯片、单基因表达分析和基因集富集表达分析技术(GSEA),比较真菌毒素环境反应基因在KBD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基因表达芯片数据采用RT-PCR进行验证。结果①T-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镰刀菌烯醇、黄曲霉毒素B1、赫曲霉毒素A和胶霉毒素相关的11个环境反应基因在KBD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率>2.0或<0.5),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凋亡、免疫炎症和蛋白合成与修饰等。②真菌毒素相关的11个环境反应基因在KBD患者外周血中显著上调(P<0.05),功能涉及细胞凋亡、外环境刺激反应、生长发育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结论多种真菌毒素环境反应基因在KBD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异常。真菌毒素可能通过影响相关环境反应基因的表达,诱发软骨细胞功能障碍,导致关节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痰标本进行细菌学分析,筛查常见致病菌的感染情况,探索细菌感染与COPD发病及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种COPD常见致病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它莫拉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的方法,对42例COPD稳定期患者、66例AECOPD患者和11例正常人痰标本进行检测,筛查上述病原菌的感染情况。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在稳定期检出8例(19%),AECOPD检出4例(6.1%);铜绿假单胞菌在稳定期检出2例(4.8%),AECOPD检出11例(16.7%);肺炎链球菌在稳定期全部检出(100%),AECOPD检出26例(39.4%),正常对照组全部检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稳定期未检出,AECOPD检出6例(9.1%);流感嗜血杆菌在稳定期检出39例(92.9%),AECOPD检出51例(77.3%),正常对照组全部检出(100%)。正常对照组以下各菌均未检出。卡它莫拉菌在稳定期检出12例(28.6%),AECOPD检出6例(9.1%);鲍曼不动杆菌在稳定期检出3例(7.1%),AECOPD检出5例(7.6%)。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它莫拉菌在COPD稳定期和AECOPD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在两组间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序结果与检出结果一致。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上呼吸道菌群水平接近正常人,而AECOPD患者明显降低。某些细菌感染是AECOPD发病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细菌感染都与COPD疾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稻壳为载体培养高效丙烯腈(AN)降解菌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丙烯腈的降解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培养的降解菌对丙烯腈具有高效降解性能,当初始浓度为403.2mg/L时,平均降解速率为16.9mg·L-1·h-1,去除率达到98.1%,其适宜的pH和温度分别是6.5和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2毒素对软骨细胞合成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胎儿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用MTT法检测软骨细胞存活率;用Griess重氮化法测定软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用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T-2毒素在质量浓度在1-2 000μg/L的范围内,软骨细胞存活率对其呈较典型的浓度依赖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而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浓度依赖关系更为明显;T-2毒素刺激软骨细胞分泌NO和表达iNOS蛋白。结论T-2毒素引起的软骨细胞损伤和生长抑制与T-2毒素刺激软骨细胞表达iNOS蛋白和分泌NO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程中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为22~89岁。其中普通型12例(80%),重型1例(6.67%),危重型2例(13.33%);有6组家庭内聚集发病。多数患者(14/15,93.3%)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平均发热时间为(2.80±1.66)d,由发热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2.83±2.29)d。患者的主要伴随症状是干咳(8/15,53.33%)和气短(4/15,26.67%)。9例(60%)患者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包括全部重症患者(重型患者1例,危重型患者2例)和6例(6/12,50%)普通型患者。随着病程延长,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呈逐渐升高趋势,重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呈波动型,危重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始终处于偏低水平,甚至总体有下降趋势。结论西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呈家庭内聚集发病。大部分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尤以重症患者为著。患者入院时的淋巴细胞计数和病程中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能是预测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松弛素家族的成员、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重点回顾松弛素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其抗纤维化作用。心脏和血管是松弛素的靶器官。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松驰素在心脏病中表达上调,对机体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肥大具有调节作用;松弛素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能参与心肌修复和再生,逆转心脏纤维化。进一步的研究将着重于阐明松弛素作用的确切机制,并将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血管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为二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Pubmed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 Database)中下载糖尿病肾病基因芯片数据,将数据导入R语言、QOE、STRING、GCBI及GenClip等分析软件或数据库,分析健康对照组与糖尿病肾病组的基因表达谱、基因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及信号共表达网络等,筛选两组之间的关键节点基因。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有明显改变;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组织有844个差异表达基因;前20个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发现1个以TNNT2为核心的明显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炎症反应、应激反应等有关,且与MAPK信号通路关系密切。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炎症反应、应激反应相关,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骨节病患者踝关节距骨CT测量特点及其诊断的有效性指标。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40例来自大骨节病病区踝关节疼痛患者,CT测量冠状位距骨内上-外下、外上-内下距离,矢状位距骨后上-前下、前上-后下距离,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径线纳入ROC曲线分析。结果踝关节距骨CT测量结果显示,大骨节病组踝关节距骨外上-内下距离、前上-后下距离分别低于骨性关节炎组[(3.76±0.34)cm vs.(4.26±0.34)cm、(4.98±0.36)cm vs.(5.40±0.37)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99、4.646,P=0.001)。ROC曲线面积分析显示,中距骨外上-内下距离cut-off值为4.055时,灵敏度70%,特异度90%;前上-后下cut-off值为5.41时,灵敏度65%,特异度95%。结论大骨节病踝关节距骨冠状位外上-内下(cut-off值为4.055 cm)、矢状位前上-后下距离(cut-off值为5.41 cm)可作为成人大骨节病踝关节损害的特异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三维能量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定量方法,进行诊断和评估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临床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52例GTD患者以及30名健康对照。应用VOLUSON E8仪器进行超声检查。获取阻力指数(RI)、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以及血流血管综合指数(VFI)等超声相关指数用以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52例GTD患者的超声相关指数为:子宫肌层RI值为0.47±0.1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1);子宫肌层VI值为(81.46±20.54)%,FI值为67.28±20.21以及VFI值为58.12±25.5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三维能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子宫肌层RI值显著低于葡萄胎患者(P<0.01),而子宫肌层VI、FI以及VFI值则显著高于葡萄胎患者(P<0.01)。在针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进行相应的化学治疗后,三维能量彩色多普勒超声异常的相关指数均呈现恢复趋势。结论通过肿瘤血管血流相关的信息,RI、VI、FI以及VFI值可以更加直观反映疾病状态,可以作为GTD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指标,并且具有实时性,可以提供相应的影像学资料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中国散发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否有EDNRB基因和EDN 3基因突变 ,以探讨EDNRB及EDN 3与HD发生的关系。方法  34例中国散发先天性巨结肠症。提取手术组织标本基因组DNA ,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EDNRB基因第 3、4、6外显子和EDN - 3基因第 1、2外显子 ,单链构象多态 (SSCP)分析上述外显子是否有突变。结果  1 3例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中 ,2例有EDNRB基因突变 ,1例有EDN 3基因突变。普通型及长段型未见EDNRB基因和EDN 3基因突变。结论 中国散发先天性巨结肠症短段型有EDNRB基因和EDN 3基因突变 ,提示EDNRB基因、EDN 3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速器联合表面肌电图对特发性震颤(ET)与帕金森病(PD)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ET和PD患者资料,对2组患者进行震颤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震颤特点。结果 ET患者61例,其中男性27例(44.3%);年龄21~84(58.8±15.8)岁,平均病程(8.8±8.2)年。PD患者49例,男性23例(46.9%);年龄44~84(64.3±9.0)岁。ET组以单波峰为主,72.1%患者负重后出现双波峰;PD组95.9%患者以谐波现象为主,均未见双波峰出现。震颤时相互拮抗的2组肌肉收缩模式,ET组以同步收缩为主,PD组同时存在同步收缩及交替收缩模式(P<0.05)。ET组震颤波频率较PD组高(6.62±1.70 vs. 4.77±0.67,P<0.05),波峰的半宽值较大(0.95±0.30 vs. 0.82±0.21,P<0.05),而2组半宽功率无明显差异(χ~2=49.2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双波峰、谐波现象、震颤部位、负重1 kg后震颤时峰频率在两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周围波与ET呈正相关,周围波的出现越倾向于诊断ET(P=0.003,OR=90.496);谐波现象与ET存在正相关,谐波现象的出现更倾向于诊断PD(P=0.014,OR=0.042)。负重1 kg后震颤时峰频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震颤分析诊断ET最佳诊断界值5.445 Hz,灵敏度为77.0%,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7.0%,阴性预测值为75.0%。结论 ET和PD的震颤频率、肌肉收缩模式、半宽值、负重后频率及波形变化存在差异;震颤分析对于ET与PD震颤的鉴别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骨节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畸形性骨关节病,至今原因未明,目前以我国西部地区最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本文依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总结分析了大骨节病三种病因假说的研究进展及其尚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大骨节病除经典的软骨细胞坏死外还表现有软骨细胞过度凋亡和"去分化",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血清蛋白表达谱及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不同于病区内外正常人与骨关节病。确定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坏死发生的基因与蛋白标志物,以及何种环境因素如何与大骨节病易感基因相互作用而选择性的损伤深层软骨细胞及其干预措施,是未来大骨节病病因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disease,AD)患者血清性激素 ,特别是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AD患者组 2 7例 ,对照组 2 7例 ,采用 1∶1病例 对照研究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两组血清性激素的水平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孕酮、睾酮水平在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D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清雌二醇水平与AD患者痴呆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D组随着血清雌二醇水平下降 ,MMSE分值亦下降 ,但无相关关系 (r=0 .5 9,P =0 .2 5 )。结论 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