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极地冰区航运成为关注热点,第24届北极条件下港口和海洋工程国际会议(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rt and Ocean Engineering under Arctic Conditions)的召开旨在为广大极地航运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从北极冰区港口和海洋工程安全保障技术角度,对本次国际会议的报告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从多角度详细阐述了北极海冰遥感监测技术、北极冰区冰载荷分析、极地规则与法律和极地船舶航行风险评估等研究的发展前沿,对当今世界上极地研究的核心脉络进行梳理和把握。针对极地冰区船舶航行及安全保障的研究热点,展望了极地冰区航运研究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2.
正水上交通安全是水路运输领域的研究热点,船员驾驶行为及决策对水上交通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驾驶行为表现及决策的制定与工作负荷密切相关。因此,船员工作负荷检测研究对预防人为因素导致的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船员工作负荷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个体因素、驾驶任务、驾驶环境以及船舶工况等是影响工作负荷的主要因素。从主观评测方法、任务绩效测量方法和生理数据检测方法 3个方面对船员工作负荷检测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发现:任务绩效测量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观评测和生理数据检测方法具有易获取数据、对驾驶过程干扰较小等优势,是现阶段较为主流的方法。指出了船员工作负荷检测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工作负荷定量化研究、工作负荷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多因素工作负荷影响研究、船员工作负荷实时监测系统构建。(杨柳,等:船员工作负荷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3.
由于水上航运密度越来越大、航道越来越复杂,船舶避碰的智能化研究逐渐受到了水上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航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基于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以及人工势场这4种重要的智能避碰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避碰模型和避碰信息2个方面探讨了船舶智能避碰面临的关键问题,阐述了动态描述的避碰模型和基于权重的避碰信息划分方式。对船舶智能避碰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分析了立体化船舶领域和避碰模型在线辨识等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公路》2005,(11)
根据长计算对索股进行精确下料和空缆状态时的线形控制是悬索桥施工控制的关键之所在,并可使成桥状态时的结构几何形状和结构受力满足设计要求……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与施工控制(吴伟胜等,P1)笔者曾参与多座自锚式悬索桥设计方案评审和建设,深感有必要对这种桥型的合理性做科学反思……自锚式悬索桥评述(徐风云等,P9)对连续粱桥、部分斜拉桥、斜拉桥进行结构计算,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对3种桥型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做对比分析……部分斜拉桥结构对比分析(郑一峰等,P15)结合桥粱的受力特点和施工方法,提出了飞燕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在不同阶段的计算图式和拱肋等代截面的计算公式……飞燕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计算图式(程翔云,P21)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反映了桥梁的刚度指标,它取决于结构的组成体系、刚度、质量分布、边界条件等……斜拉拱桥动力特性分析(赵跃宇等,P36)使用ANSYS软件对龙潭河特大桥的成桥阶段和5号墩最大施工双悬臂阶段进行了时域抖振分析,得到的结果供设计作为依据,同时可供以后同类桥梁的设计参考……龙潭河大桥风致抖振时域分析(李黎等,P59)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来模拟不同路基断面型式的风速场,以此来分析风雪流和风积沙在越过不同路基断面型式时的运动特征,找出适合牧区的合理的断面型式和防治风吹雪、风积沙的合理措施……牧区道路路基合理断面型式的研究(胡朋等,P69)通过建立水损害有限元模型来计算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孔隙水压力,以对水损害的力学机理进行尝试性探究……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闻孔隙水压力计算(罗志刚等,P86)温度场的研究是针对各地道路所处的具体环境,揭示在最不利的自然环境下,路面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道路性能与环境主要因素之间的联系,预测在路面的设计年限内路面温度极端情况,确保路面具有足够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沙漠地区典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温度场的仿真分析(宋存牛等,P106)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正>内河航行船舶进行目标提取及特征值计算,是船舶航行监控及船舶交通流参数测量的基础。文中主要介绍:1将背景差分法与大津法相结合,提出了1种新的船舶目标提取方法,对不同天气、不同角度下内河在航船舶目标进行提取;2提出了基于圆环划分的特征值算法,通过此算法计算所得目标船舶的特征值。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背景差分结合大津法可实现船舶目标提取,所得船舶轮廓较为清晰,并具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公路》2015,(6)
<正>通过试验评价RET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能,并将其与SBS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原始资料……反应型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评价研究(陈娟,P1)通过对沥青改性剂基团的优选和综合,设计了以EVA为主要原料的沥青复合改性剂,制备了高性能常温沥青乳液。并针对常温沥青乳液混合料硬化慢的缺点,成功研制了常温沥青乳液混合料固化剂……常温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吴冬生等,P6)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公路》2006,(7)
由于高弯拉强度混凝土需要掺加大量的掺合料和外加剂,而且水胶比很小,在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坍落度损失、凝结时间等方面与普通混凝土差别较大……路用高弯拉强度混凝土配制与施工技术要点(赵尚传等,P1)膨胀土胀缩等级的评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把膨胀土进行正确的分类,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一个实用而有效的膨胀土处理措施……膨胀土分类方法研究(孟庆云等,P7)建立科学、合理的车辙顶估模型,提出控制车辙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对防止和减少车辙的危害,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选择合适的维修养护时机,提高路面…  相似文献   

8.
本期导读     
《公路》2006,(5)
宿迁~淮安高速公路按期优质建成,为江苏“十五”高速公路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为“十一五”高速公路建设搭建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五河口斜拉桥作为其中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其特点鲜明,可概括为是一座“重、大、高、宽”的特色斜拉桥。《公路》杂志与项目部合作推出“五河口斜拉桥专栏”,旨在介绍其建设成就与建设经验,为我国的斜拉桥建设积累经验……五河口斜拉桥专栏(P1-P42)此文是本刊2005年第7期《评桩基测试自平衡法》的续篇。如果能够研究出合理的计算方法,这个方法还是可以采用的……桩基测试自平衡法改进意见初探(王伯惠,P43)概述了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概念、构造、受力特点、设计内容和方法;介绍了该型式基础的设计实例,其应用将是我国公路行业中的初次尝试……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设计及应用(刘明虎等,P52)矮塔斜拉桥是一种较新的桥型,在经济性能和桥梁美观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种桥梁的空间应力有许多特别之处需引起注意……独塔宽幅矮塔斜拉桥的设计与分析(陈从春等,P57)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城市车辆》2008,(4):1-1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公路》2007,(9):I0001-I0001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27(2):前插1
  相似文献   

12.
为了量化研究交通拥堵的特性,已提出多种不同的交通运行指数(TPI)模型,并在部分城市中得到了应用。分析了现有交通运行指数模型的机理、特征和主要参数。将现有模型分为2类:基于统计的宏观静态运行指数模型和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运行指数模型。其中,动态运行指数模型包括基于严重拥堵里程比的指数模型和基于出行时间比的指数模型。以北京市浮动车数据为基础,应用动态运行指数模型测算交通指数,对比分析了2种动态指数模型的一致性、差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本期导读     
  相似文献   

14.
本期导读     
《时代汽车》2012,(2):10-10
中国入世已经10年了,这10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汽车产业的成绩尤其明显。2001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为206万辆,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达到18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该怎样看待中国汽车产业的这个成绩呢?有部分人将这个成绩计到中国入世的头上,认为入世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相似文献   

15.
本期导读     
《公路》2008,(3)
  相似文献   

16.
本期导读     
为实现车辆类型的高精度检测,提出了基于偏心矩向量的特征表达方法,将运动车辆轮廓点与重心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偏心矩,构造特征向量实现车辆的标识.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期导读     
《公路》2005,(1)
本期导读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公路》2005,(3)
做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为前提,以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勘察设计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勘察设计水平为主线,以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完善措施,规范市场,全机提高公路勘察设计质量,努力开创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明确了为什么要发展和如何发展这两个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