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结合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分析山区城市地铁供电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分别就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回馈方案,长大坡道牵引网上、下行并联方案,特殊区段环网电缆敷设方案,特殊区段接触网安装方案和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网设置方案进行探讨。随着1号线的试运营,这些设计方案部分已取得预期效果,希望对后续山区城市地铁供电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建设出现的长大坡道,从上坡对运输质量影响和下坡对运输能力影响两方面研究高速铁路的长大坡道设置问题。通过列车模拟牵引计算,研究250 km/h动车和350 km/h动车在15‰~30‰上坡道的运输质量下降情况,提出在困难艰险山区,长大坡道坡长设置可考虑动车组在大坡道上的运行速度不低于设计速度的70%。从最制约运输能力的列车到达间隔出发,分析长大坡道设置对列车到达间隔的影响,采用CRH380BK+CTCS3-300T车型车载,以250,300 km/h为制动初速,分别测算-15‰,-20‰,-25‰,-30‰理论连续坡道下的列车到达间隔。计算结果表明,若要满足5min的追踪间隔时间,或采取限速措施,或对大坡道的长度加以限制,基于CRH380BK+CTCS3-300T监控制动距离数据,给出列车运行限速和大坡道坡长设置的建议。研究表明,对于设计速度300 km/h及以上的高铁线路,大坡道长度设置建议维持原设计规范标准;对于设计速度250 km/h的高铁线路,30‰坡道长度建议不宜大于4 km,25‰坡道建议不宜大于5 km,20‰坡度建议不宜大于8 km。  相似文献   

3.
艰险山区客运专线最大坡度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旭 《中国铁路》2012,(3):36-40
结合西安—成都客运专线特殊的地形条件和我国现有CRH系列动车组的基本特性,从适应地形、工程设置、技术经济、施工安全、运输安全、运输能力等方面系统研究论述最大坡度技术方案,使艰险山区客运专线最大坡度选择更具合理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对客运专线最大坡度方案比选和综合分析,提出西安—成都客运专线推荐采用25‰坡度越岭,在线路走向、线路标准、越岭隧道、桥隧总长、高桥大跨等方面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秦岭长大下坡地段限速运行,最高运行速度300 km/h,并进一步补充完善客运专线技术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4.
复杂艰险山区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工程建设条件差,高速铁路线型标准高,适应地形及绕避不良地质的灵活性差。对于长达数百至上千公里的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带状工程,众多的地质灾害绕无可绕、避无可避时,只能避大就小,海量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风险可控的线路和工程方案。高效识别“长线路、宽廊道”范围地质灾害,量化百年服役期铁路工程安全风险,科学确定“宏观走向”“空间线位”“工程设置”等多层次风险调控举措,实现以“减灾”为核心的方案群多目标智能优化,是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成功修建与安全运营的关键。本文简介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减灾选线设计成套技术,该技术以“一套减灾选线理论与方法”+“三大减灾选线支撑技术”为核心,成功突破了复杂艰险山区修建高速铁路的技术瓶颈,支撑了6300 km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的工程建设,指导了1.3万km高速铁路的勘察设计,并被其他陆地交通项目借鉴利用,在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山区不稳定斜坡广泛分布、长大区域断裂构造复杂、岩溶分布范围广且发育强烈,是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秦岭山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灾害,控制着线路方案的具体走向。本文通过分析沿线主要工程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长大区域断裂、岩溶),研究复杂地质环境下秦岭山区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提出了空间地质综合选线对策:对山区不稳定斜坡广泛分布、长大区域断裂构造复杂以及岩溶分布范围广、发育强烈等段落线路应绕避;难以绕避时应调整线路平面位置、纵向坡度采取简易的工程方式,选择最有利的地形位置通过;同时宜以大角度通过构造带,尽量抬高标高,从岩溶区的垂直径流带通过。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具有多学科、综合性、接口复杂的工程,其线路设计具有牵涉面广、考虑因素多、专业接口复杂等特点,结合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及地形地貌,以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依托,对长大陡坡地段线路展线设计方案比选进行总结,为城市轨道交通长大坡道及展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某高速铁路30‰长大下坡道,对制动功能正常及故障工况下的某型动车组紧急制动距离、制动功率及制动能量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线路坡度和运行速度对制动功率及制动能量的影响关系。结合动车组紧急制动距离、制动盘热负荷性能曲线及温度限制,给出了动车组在30‰长大下坡道运行的限速运行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曲线地段长大连续梁桥无缝线路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温福线飞云江特大桥为例,通过计算分析提出高速铁路曲线地段长大连续梁桥无缝线路的三大类7个方案,其中包括2个应急预案。经方案比选后,采用超小阻力扣件系统的方案使高速铁路曲线地段长大连续梁桥无需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无缝线路能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舒适的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基于GIS技术进行山区灾害多发地段线路方案优选的方法。在建立山区灾害区段选线的单因素分析层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GIS技术提取山区灾害多发区段影响选线方案的信息。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实现灾害选线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及多方案综合比选。最后以迫隆藏布流域某灾害多发区段为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铁路选线方法研究中未考虑决策者的主观偏好行为,基于决策理论考虑确定型偏好行为对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选择的影响,力争构建最佳决策方法来契合决策者的确定型偏好行为。引入直觉模糊集理论,考虑决策者在决策时的犹豫度,通过直觉模糊交叉熵距离度量直觉模糊集的距离或差异程度;构建艰险山区铁路方案比选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施工条件及环境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意义4个评价指标层;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思想,考虑评价指标层在权重完全未知和部分未知两种情况下的决策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该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指导艰险山区铁路选线方案决策。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基于GIS技术进行山区灾害多发地段线路方案优选的方法。在建立山区灾害区段选线的单因素分析层的基础上 ,提出了应用GIS技术提取山区灾害多发区段影响选线方案的信息。然后 ,应用层次分析方法 (AHP)实现灾害选线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及多方案综合比选。最后以迫隆藏布流域某灾害多发区段为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接触网附加导线虽不与受电弓直接发生接触,但其状态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初期,附加导线在转换处设计考虑不够全面,产生了不少问题。结合目前高速铁路的常规隧道断面和车站布置方案,研究适用于不同线路条件下的附加导线转换方案,保证附加导线和接触悬挂、附加导线和建筑物之间的绝缘距离,加强接触网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同时满足技术经济性和景观性要求。研究结论:结合标准规范和工程实际,对附加导线转换处的设计方案进行方案比选,从绝缘距离、安装施工难度、建设成本、景观性等诸多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最后根据比选结果给出不同情况下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从经过经济据点和吸引客流、线路长度及工程投资、功能定位及相关路网适应性等方面,对郑州至济南高速铁路四个线路走向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推荐带动地方经济能力强,吸引客流能力强,线路长度较短,工程投资适中的北方案,体现了平原地区高速铁路选线中枢纽总图规划、主要政治经济据点布局和城市规划、环保选线等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穿越大风区综合选线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大风区段对铁路的建设及运营安全存在着各种危害,高速铁路由于具有速度高、车体轻的特点,其安全受到强风威胁会更大,高速铁路穿越大风区防风设置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无已成功运营的先例,高速铁路大风区综合选线需综合考虑防风设置、防排水、防沙、接触网防风等因素,科学合理进行方案比选研究。通过分析新疆境内四大风区分布及特点,利用既有兰新铁路设施及防风科研成果,对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在穿越大风区段落综合进行选线设计研究,充分分析路基地段的防风设施设置以及线路平纵断面的防风布置选择,确保高速铁路在大风区安全、快速通过,以确定科学、合理的线路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大陡坡地段的共性特征,对其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平面设计:重点研究线路走向及经由,对环保、规划、工程可实施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比选后,提出合理的平面设计方案;纵断面设计:重点研究纵坡坡度和坡长的选择以及纵坡的组合形式。通过对故障工况的检算验证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对旅速、能耗的分析确定各设计方案的适应性,从而得到城市轨道交通长大陡坡地段线路设计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为合理选择新建高铁引入山区地形的铁路地区方案,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西延高铁引入延安地区的方案,应用"帕累托最优"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点、城市现状及规划、既有铁路设施利用、客流服务能力等因素,创新应用新的研究思路进行综合比选、科学决断。研究结论:(1)就线路引入地区方案而言,自西向东有西线、中线(沿既有线通道)、东线三个走向方案,推荐采用中线引入方案;(2)线路沿中线(既有线通道)引入后,针对地区内高铁办理站的选择,研究比选了高铁引入既有延安站和新设高铁站并经延安站两个方案,推荐采用高铁引入既有延安站方案;(3)在确定高铁引入既有延安站方案后,针对既有站改建方案又进一步研究了延安站高普共站办理合场、分场及延安站、延安北站高普分站办理三个方案,推荐采用延安站、延安北站高普分站办理方案;(4)本研究结论可为新建高铁引入带状山区地形的铁路枢纽或地区布局方案和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渝怀铁路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渝怀铁路是四川、重庆对外铁路运输的东通道 ,也是目前我国西南艰险复杂地质山区正在建设的一条长大铁路干线。着重介绍其设计概况和设计总体思路 ,即合理选择技术标准以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加强地质选线 ,充分作好线路方案比选工作、高桥长隧的设计以及积极推广新技术等工作 ,为我国在西南困难山区修建高标准大能力铁路通道 ,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案例,对近接运营高铁接轨站的出站信号机及股道轨道区段设计方案、无线闭塞中心RBC控制方案、调度集中系统调度区划方案、接轨处道岔控制方案,以及并行线路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设计方案等进行分析、比选和总结,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颖 《铁道建筑》2022,(12):101-104
兰张三四线铁路区域内的环境敏感目标对于线路走向形成了明显制约,特别是乌鞘岭越岭段,设计提出了沿既有铁路长隧道越岭方案(DK)和经安远镇短隧道越岭方案(DIK)。结合该区段线路走行方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区分布等工程特点,从环境敏感性、噪声、振动、对两侧环境的阻隔影响等环境保护角度开展环保比选,推荐一条技术可行、环保合理的线路方案。经综合分析,在可充分利用既有隧道斜井及施工便道的前提下,推荐DK方案。建议设计阶段提出相应的环保选线原则,系统性地研究铁路建设对于生态环境、水环境的影响,优化选线思路。  相似文献   

20.
石胜权 《铁道勘察》2006,32(1):62-66
白城铁路地区以无改编中转列车为主,且地区只有一个综合性区段站,引入线路为4条,以南北方向车流为主,是典型的一站“十”字型枢纽区段站格局。介绍了白城铁路地区的现状、相邻线路的规划及地区客货运量。通过对总图方案的规划研究及方案综合比选,推荐集中作业方案(既有一级二场改建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