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控制高速铁路工后沉降是保证高速列车安全运营的关键。为解决目前路基工后沉降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从3个方面入手,建立适宜于高铁中低压缩性土路基工后沉降的计算方法。首先,利用基于变形时间效应的压缩层厚确定方法,提高了中低压缩性土压缩层厚度的计算精度;其次,基于众多高铁中低压缩性土路基实测数据,提出适应于高铁路基柔性荷载的中低压缩性土路基总沉降修正系数ψs,以及施工期沉降完成比例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3个不同实际工点的工后沉降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表明,针对中低压缩性土路基工后沉降计算方法更符合工程实际,可为高铁中低压缩性土地基处理及路基铺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基土压缩变形特性是影响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施工、沉降评估等环节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地基土自身的承载变形能力,降低工程投资,通过开展综合勘察、土工试验及现场填筑试验等,提出基于变形控制为目的的高速铁路地基土分类标准,即高压缩性土、中高压缩性土、中低压缩性土及低压缩性土;并详细分析了各类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针对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的中低压缩性土,从室内试验压缩特性及现场填筑试验压缩性等角度分析了高铁路基荷载下,中低压缩性土地基承载变形快速收敛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过适当处理后,中低压缩性土变形可以满足高铁路基工程的要求。因此,将既有规范中中等压缩性土进一步细分为中低压缩性土和中高压缩性土,有利于优化高速铁路路基结构设计,为降低工程成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计算与分析是路基设计及评估的重要环节。为准确计算高速铁路中低压缩性土路基沉降,从中低压缩性土的工程特性出发,基于考虑时间效应的压缩层厚度计算方法和分层连续加载下地基沉降计算理论,建立更适应于高铁路基荷载特征的高铁中低压缩性土路基沉降计算方法。利用吉珲铁路珲春试验工点得到的地基土物理和力学指标,计算路堤分级堆载条件下,不同埋深处上层硬塑粉质黏土和下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的时效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基底附加应力计算方法获取的基底附加应力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进一步对比理论与现场实测结果发现,截至第700天,地基总沉降的计算误差约2 mm;地基分层沉降的理论值与计算值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针对考虑时间效应的压缩层厚度计算确定的地基压缩层厚度,其随路基填筑高度呈线性正相关。上述方法不仅为合理选择并优化高速铁路中低压缩性土的地基加固措施及方案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也为精确计算和预测工后沉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等压缩性土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是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的主要承载地层。面对毫米级工后沉降控制要求,研究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处理方式对高铁路基设计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式下高铁中等压缩性土地基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压缩性土地基沉降实测推算值明显小于理论计算值,为计算值的0.6~0.8倍;路基填筑完成时,中等压缩性土层沉降完成比例约为50%,预压9个月后,完成比例为90%~95%,若能保证1年以上的预压期,可不考虑其对工后沉降的影响;砂桩加固可加快填筑期间的沉降完成比例,但由于该层土沉降完成较快,不处理、部分处理、全部处理在预压9个月后三者沉降无明显差别。本文研究成果可指导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低压缩性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是高铁路基主要的承载地层。其承载变形快速稳定的特征对高铁路基变形控制有积极意义,因此,中低压缩性土智能识别对高铁路基设计、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速铁路路基勘察设计中中低压缩性土的快速、智能识别问题,通过大量的现场原位试验数据,择优确定了以标贯试验、静力触探、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结果为智能判别指标,建立中低压缩性土模糊推演模式,构建高铁中低压缩性土网络预测模型,形成基于现场原位测试的中低压缩性土快速智能识别方法,并通过不同算法进行网络训练和工程预测。结果表明,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整体上吻合度均较高,共轭梯度法相对梯度下降法计算效率明显提高,实现了中低压缩性土原位快速识别与测定,为高铁中低压缩性土路基设计、施工、评估等环节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和完善高速铁路中低压缩性土地基沉降控制技术,通过对大量的高速铁路路基勘察及土工试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中低压缩性土的基本工程特性;采用三轴试验、压缩试验、单元结构模型试验等土工试验方法,对中低压缩性土的变形状态及其随所受应力水平、时间变化的特性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给出中低压缩性土的4种变形状态与其所受应力水平(荷载比)的关系;研究提出具有变形时间效应的地基压缩层厚度确定方法,并通过对比研究得出:高速铁路中低压缩性土地基的压缩层厚度,可采用0. 2倍应力比值法确定。  相似文献   

7.
在扼要简述工后沉降概念提出和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针对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工后沉降控制技术,介绍了近年来软土范畴拓展、特殊工程性质研究和勘察技术进展;阐述了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组成,不同轨道类型工后沉降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时速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综述了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研究历程和主要内容,主要处理方案以及沉降监测评估的重要性、目的和方法;总结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路线,梳理了技术发展和创新成果,包括时速350 km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复杂环境条件软土地基处理、复杂海相软土地基处理、大型场地软土地基处理等,以及变形超标修复技术方面的探索研究;提出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下一步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京沪高速铁路中等压缩性土的基本特性,以及路基设计中广泛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措施,进行了CFG桩处理中等压缩性土地基的现场试验.对中等压缩性土基本特性、CFG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CFG桩复合地基和桩筏基础沉降变形特性、荷载分担规律等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CFG桩复合地基可满足高速铁路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的控制要求,得出了京沪高速铁路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工程特性、CFG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方法以及CFG桩复合地基和桩筏基础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路基帮填将引起既有线附加沉降变形,为研究帮填路基有效可行的沉降变形控制技术及运营高速铁路安全监控技术,结合某新建客运专线引入既有高铁站,与运营高速铁路并站设置引起既有线路基帮填的工程实例,探讨帮填路基地基采用管桩桩筏结构加固及采用泡沫轻质土代替常规土质填料作为控制路基沉降变形措施的适用性,通过数值计算评估既有线附加沉降量为1.75~3.42 mm,验证设计方案是可行的;探讨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于运营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监测,并建立预警及多方联动机制以确保运营安全是必要的、可行的。目前实测路基沉降量为1.73~2.44 mm,实测值略低于评估值且沉降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0.
依托杭绍台铁路项目,介绍超载预压沉降量化计算与设计方法在解决高铁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期不足问题中的系统应用,基于现场沉降观测数据和分析,全部沉降观测期不足的路基工点如期通过了两次工后沉降评估和顺利开展后续工序施工。工程实践表明:相比于传统二次地基加固技术,全新的超载预压补强计算与设计技术可经济高效地控制地基工后沉降,进而克服工程建设剩余预压或静置期不足的困境;地基沉降发生发展的固结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有助于提前预判超载补强方案如期推进实施的可靠性。此外,还指出今后项目应用中在沉降时间量化计算、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把控以及周边环境管控等方面需要重视的事项。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河流高阶地冲积成因中等压缩性黏土是京沪高速铁路广泛分布的一种地基土,具有较高的天然地基强度,通常不存在填土稳定性问题,天然条件或经浅层处理即可满足沉降控制不十分严格工程的要求.而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有严格的控制要求,对该类土的总沉降和工后沉降分析采用常规的理论计算方法其计算精度无法满足设计的要求.本文通过京沪高速铁路地基土基本特性分析和天然地基的现场填筑试验,研究该类土的沉降分析方法.研究结论:总结了河流高阶地中等压缩性黏土的基本特性,特别是强结构性和高屈服强度的特性;分析了该类地基土在低荷载水平作用下的变形规律;提出了总沉降采用“弹性理论法”,以及工后沉降采用基于弹性理论的“沉降完成比例”的计算方法,通常荷载稳定放置6个月后,沉降完成比例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对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今后修建类似铁路提供参考和经验。 研究方法:结合秦沈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情况,详细分析并确定了适合客运专线软土及松软土路基的设计计算基本程序;探讨了沉降观测方法、观测精度、频率及由实测的沉降资料进行未来沉降预测的方法。 研究结果:提出了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及动态设计的基本步骤。 研究结论:运用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能够对路基工后沉降和沉降速率进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13.
兰新铁路第2双线新疆段气候条件严酷,现有的人工水准测量的沉降观测方式难以满足规范所要求的频率和频次。中铁西北院研发了CDI-400组合式沉降仪,并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工点对路基沉降变形特征进行评估。CDI-400组合式沉降仪绝对误差在±0.2 mm以内,对高铁路基沉降的观测可以满足相关技术要求;试验工点地基沉降量均值为10.38 mm,其中路基填筑阶段发生了6.0 mm,路基填筑完成后发生了4.38 mm,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路基填筑阶段;路基本体的压缩沉降量非常小,均值为1.14 mm,路基总沉降主要体现为地基的沉降,戈壁土地区采用冲击碾压的地基处理方式可以达到客运专线对路基沉降控制的要求;戈壁土的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瞬时沉降阶段,表现为剪切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尤其是无砟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要求十分严格,邻近既有高速铁路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如开挖、填筑及地基处理)会对既有高铁产生新的沉降变形。如何避免这些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目前,并行既有高铁新建路基一般采用填筑轻质土+桩板(筏)复合地基处理等措施。新建郑济客专并行既有京广客专新乡东站时,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有限元计算,考虑施工干扰及投资等因素,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加筋陡坡+桩筏结构"和"框架结构"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对路基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文章结合试验工程测试资料,对采用搅拌桩加固地基的变形规律、桩土应力分担、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加固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对其加固高速铁路软土地基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高,增加了软弱土地基沉降控制难度。根据软土类型及特征,探讨适用于客运专线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地基加固的优化设计和变形计算,对软弱地基加固方案、设计参数、沉降计算方法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桩网和桩筏板结构形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中的软基加固处理,在大幅降低地基沉降的基础上可有效控制工后沉降。本文基于某高铁软基加固段桩网复合地基和桩筏板复合地基现场沉降监测结果,对比分析桩网和桩筏板两种结构形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特点及沉降控制效果,并对桩网和桩筏板结构形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进行研究。根据两种刚性桩加固方案对沉降变形实际控制效果,提出现有刚性桩加固方案适用范围。研究成果可有效应用于软基加固处理中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方案选型,对铁路、公路等工程路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胶济客运专线非饱和土地基沉降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基沉降的计算值与实际沉降往往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对深厚非饱和土地基的沉降理论计算还不完善,因而对其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通过对路基填筑过程中和放置期的地基沉降进行实时监测,获得地基的荷载-沉降-时间关系及分层沉降,掌握此类地基土的变形过程和趋势,预估工后沉降量,为今后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为非饱和土沉降理论计算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CFG桩控制深厚层软土地基沉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速铁路对路基的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据研究,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和路基本体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工后沉降是有限的,地基引起的工后沉降决定了路基工后沉降能否满足标准要求。因此正确选择能满足高速铁路技术标准要求的合理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和设计参数,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根据某CFG(Cement Flyash Gravel)桩加固深厚层软土的试验成果,研究地基沉降规律、控制软土路基工后沉降的效果及CFG桩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CFG桩是一种处理深厚层软土、有效控制路基工后沉降的方法;加固区沉降宜按复合模量法(Esp=εEa,ε为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之比;Es为天然地基压缩模量)计算,研究成果为CFG桩在高速铁路深厚层软土路基上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列车运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尤其对无砟轨道更是直接影响到其安全使用寿命。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和施工必须满足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支撑路基的地基压密沉降是造成路基工后沉降的最主要原因。地基的沉降变形大小则主要由地基土的性质、地基处理方法决定,通过对高速铁路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因素的归纳总结和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