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交通资讯     
正国内瞭望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为进一步提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和汽车驾乘人员安全防护水平,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群众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的意识;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推广"买电动自行车送头盔"和"买保险送头盔"模式,组织快递、外卖、出租汽车、网约车等重点行业示范引领,切实配齐用好安全头盔、安全带。行动期间,公安交管部门将加强执法管理,依法查纠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助推养成安全习惯。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2011,(5):98-99
德国联邦交通部将对电动自行车的行驶速度.进行测试,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骑车人必须要戴头盔等安全护具,甚至必须拥有电动自行车的驾驶执照。同时还考虑,是否应该为电动自行车制定专门的行驶规则。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居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意向和决策行为,对居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行为偏好进行探究。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态度认知。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EM)分析居民对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并采用SEM-Logit模型分析居民对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选择决策行为。最后,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弥补以往仅从定性角度分析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使用行为的不足。结果表明:男性、固定职业者、中等收入者、短距离出行者更愿意选择使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态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心理潜变量也会影响居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行为;与非高峰期相比,受访者在高峰期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意愿更高,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使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比例分别为19.58%和14.42%。根据研究结果,引入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对西安市居民现有的出行结构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因此,建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提前谋划、制定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出行工具,已在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但对电动自行车微观行为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在上海海事大学对电动自行车驾驶行为进行观测实验,提取电动自行车轨迹数据,以纵向间距、速度差、侧向净距、水平间距作为特征变量,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决策树分类结果建立电动自行车骑行决策行为规则。然后,基于社会力模型,分别引入超越力、跟随力等改进行为力模拟电动自行车的超越、跟随等骑行决策行为。考虑公式超越力、固定值超越力和临时目标点超越力这3种超越力形式,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和仿真结果比较进行参数标定和模型验证,选取单向流电动自行车行驶场景开展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临时目标点超越力的改进社会力模型在超越过程中的轨迹误差最小,电动自行车超越时所需要的横向间距与超车时横向速度、超车完成时间成正比,最佳超车横向间距为2 m。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中的电动自行车不断增多,与其相关的交通事故也呈现出多发态势.首先,对2015—2020年中国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全量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然后,从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地域特征、时间特征、伤亡人员特征、道路空间特征和违法行为等六个方面,对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规范生产销售、加强非机动车...  相似文献   

6.
公共自行车近期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数量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屈指可数发展到如今超过800个。通过综述近期公共自行车文献,总结公共自行车研究领域的若干议题。便捷性是出行者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主要动机。省钱是促使低收入群体使用的原因,与停放站间距离是预测会员数量的重要指标。在一些国家,只有不到半数会员每月使用率少于一次。男性使用率高于女性,但性别失衡情况并未如私人自行车那样显著(至少在自行车使用率低的国家)。年会员最普遍的出行目的是通勤。与私人自行车使用者相比,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不常佩戴头盔,但在法律强制佩戴头盔的国家,其使用水平则受到影响。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相比私人自行车使用者不易受伤。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电动自行车集成、GPS全球定位系统、无停放站系统和改进的公共交通一体化。指出应开展更多研究量化公共自行车在出行方式选择、尾气排放、拥堵和健康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过渡信号对驾驶员驾驶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但缺乏规范化设置的问题,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获取其驾驶行为特征参数,提出基于电动自行车过街行为的四分类方法。统计分析绿闪灯和绿灯倒计时交叉口信号过渡期间四类到达电动自行车的停车线速度和违章率及违章时间分布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绿闪灯会导致电动自行车较大的交叉口进入速度,绿灯倒计时会导致电动自行车较高的红灯通过率,因而更容易导致交叉口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公共自行车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总体概述,并针对相关文献进行批判性检验。基于以往同行评议文献及灰色文献,对与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相关的认知缺陷进行分析。当前亟须针对全球公共自行车研究进行评估,该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及加强当前和未来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实施效率。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公共自行车系统,主要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认为方便性和低支出是注册并使用该系统的重要原因。其次,与固有观念相反,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比非用户更倾向于拥有和使用私人自行车。第三,当法律强制要求佩戴头盔时,公共自行车使用者比私人自行车使用者更不愿佩戴头盔。最后,从更重要的可持续交通角度而言,大量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者选择该方式取代可持续交通方式而非小汽车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9.
于昊  赵琳娜  戴帅 《城市交通》2022,20(1):76-82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实施一年后,中国城市道路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基于近年全国城市道路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以及共享单车等交通方式的交通事故数据,从电动自行车整体交通安全形势,事故量与保有量、区域的关系,交通事故时空分布特征,事故伤亡人员的人数变化、受伤部位以及年龄等方面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增长,在当前的城市非机动车构成中,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已经与自行车数量相当甚至是超过了自行车的数量,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时形成混合交通流。与自行车相比,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快,重量大,制动时惯性大,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借鉴机动车道的车道划分思路,从交通安全的角度,提出对非机动车道进行划分,使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各行其道。在分析电动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行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提取车辆长度,期望车速分布,横向超车距离等驾驶属性作为输入参数,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分别建立混合车流和车道划分模型,采用车速差,变换车道次数等多种安全评价指标确定不同车道划分方案的安全效果,同时也对方案的交通效率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材料技术和电池技术的革新使电动自行车具有轻便、续航里程长的优势。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量。针对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不同的城市给出了不同的鼓励或者限制政策。这些都急需对新时期的电动自行车骑行特征有比较定性、定量的了解和掌握。以西安市为例,对样本范围进行界定,选择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获取样本,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从骑行者个人属性、骑行行为特征、骑行路径道路环境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得出国内类似西安这种城市电动自行车的主要骑行特征。  相似文献   

12.
7种因素对电动自行车忍耐时间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忍耐时间是分析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不安全过街行为的重要参数,是信号交叉口交通管控的重要约束条件.以红灯期间到达信号交叉口处违章过街的电动自行车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法中的Cox回归方法,统计分析骑行者在信号交叉口处的过街忍耐时间.该方法运用中国电信的"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技术,获取不同影响因素下宁波市电动自行车的实时视频数据,共采集了57 213个电动自行车过街忍耐时间样本.统计发现:电动自行车忍耐时间与5种影响因素存在强相关关系;7种影响因素对电动自行车忍耐时间的影响程度差异性较大,其中天气、人行横道长度和有无交警执法等3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出行时间和时段的影响最小;电动自行车过街忍耐时间的均值为48.600 s,标准偏差为300.341.  相似文献   

13.
周涛  程坦 《城市交通》2012,10(6):47-52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探索自行车交通在重庆市的发展途径,对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首先,针对主城区的山地城市特征,从城市及交通发展特点出发,研究分析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提出"服务特定区域,满足中短距离出行;接驳公共交通,完善出行网络"的功能定位,以及"两个网络"(公共交通接驳网络、局部区域自行车出行网络)"、一个特色"(特色景观自行车线路)的发展模式。最后,提出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并进行实践,为同类山地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高速公路场景下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率,降低在驾驶员面部易受遮挡、光线复杂的驾驶舱内的疲劳驾驶检测的误判率,提出一种兼顾检测精度与实时性、结合高精度定位与机器视觉的高速公路疲劳驾驶行为检测方法。首先,使用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与FaceNet算法实现驾驶员身份识别,运用改进的实用面部特征点检测器(Practical Facial Landmark Detector, PFLD)算法检测人脸关键点。然后,考虑视频设备工作状态不稳定对疲劳驾驶行为识别产生干扰的场景,基于行驶车辆的轨迹数据,提出纵向位移波动斜率(Slope of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Fluctuation, SLDF),以弥补单一视频设备检测易受光线、遮挡等干扰因素影响的缺陷。随后,使用SLDF指标和3个面部疲劳特征识别疲劳驾驶,并在传统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中加入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升SVM分类准确度和缩短运算时间。最后,为验证模型性能进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复杂场景下疲劳驾驶识别准确率达86.8%,计算时间为3.017 s,与现有其他数据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方式采集了宁波市862个电动自行车用户有效样本,利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Bivariate Probit(BP)联立方程模型,计算了显著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量化分析了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影响因素效用,并检验了两者之间潜在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BP模型不仅可以识别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的影响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刻画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两者之间关联系数为-0.475,表明电动自行车车牌的使用可以降低电动自行车事故概率;模型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驾驶执照、家庭是否拥有小汽车、电动自行车驾龄、法律遵守程度、驾驶行为、危险感知度等具有统计显著性,是影响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七)伤害减缓措施 本章节对现有的减缓伤害的有效方法进行分析,检验其是否能够减轻事故伤害程度。由于不同车型的伤害防护是不同的(如,小汽车使用安全气囊,自行车使用安全头盔),分析分车型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电动自行车广泛使用背景下,探究电动自行车出行者的安全风险认知特性对制定相关管理策略和道路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电动自行车使用者风险行驶形式和相关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进行情景式调查,并从风险行驶认知、风险行驶意向及风险行驶原因三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当道路等级及机动车流量越高时,电动自行车使用者的安全风险认知水平越高,风险意识越强;电动自行车车流量越大,风险行驶意向越强;“不方便”是风险行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动公交车被视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然而电动公交车的里程限制和充电需求等特点使得公交网络设计和运营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在公交分配的基础上,考虑电动公交车充电需求,对新型电动公交的发车频率、运营车辆数、车辆充电计划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一个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为带有电动公交线路运营充电仿真模块的公交网络优化模型,从运营商的角度来实现乘客出行成本和电动公交网络运营总成本最小;下层基于UE(User Equilibrium)均衡准则来描述乘客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并预测公交网络流量。提出基于代理模型的算法(Surrogate-model-based Algorithm)来求解所构建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嵌入基于超路径的投影算法求解下层电动公交均衡分配问题,利用线路运营充电仿真模块求解上层运营车辆数车辆、充电计划及车次数量。最后采用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算例结果显示,所提出的代理模型算法比传统遗传算法求解效率和精度更高,且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视觉行为特征,明确其对电动自行车行驶安全的影响,采用德国SMI IVIEW X帽子式眼动仪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在包含机非混行、行人非机动车混行、机非隔离3种类型的固定路段开展了眼动实验,获取了骑行者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的眼动参数,包括眼动时间、视角分布、注视持续时间和注视点分布等。根据数据结果,结合现状电动自行车路段行驶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尽量将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分离,设置合理的非机动车道和路边停车带,减少机动车对非机动车骑行的影响;同时应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减少电动自行车和行人之间的冲突隐患。  相似文献   

20.
以浙江省平湖市公共自行车为例,基于日益普及的城市开放数据,包括公共自行车运营数据、租赁点布局数据、网络地图数据、气象数据和UGC(用户原创)数据,对用户的满意度评价、用户群体特征、租赁点布局和使用特征、租赁行为特征以及出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平湖市公共自行车用户满意度偏低,用户活跃度不高,且在温度为22℃左右时,自行车出行意愿最强;公共自行车整体周转率较低(仅1次/日),城市核心区周转率明显高于外围地区,早高峰租赁行为呈现向城市核心区聚集、晚高峰由核心区向外扩散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后续优化公共自行车网络布局、提升公共自行车吸引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