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航运系统向岸基管控为主、船端驾控相辅相成的新一代智能航运系统发展,我国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随之向“陆海空天”一体化发展。分析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技术趋势,结合全要素水上“大交管”业务需求,对新一代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进行定义,总结其基本特征。以“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为基础,从功能和业务层面明确系统的基本架构,提出了解决新一代航运系统“卡脖子”问题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和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周尊山  李磊 《中国船检》2023,(11):44-48
<正>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航运要素的深度融合,智能航运新业态得以有效培育。新业态对船舶交通管理有哪些影响?“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如何适应新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海事机构应如何主动适应全要素协同发展的智能航运系统并为智能航运的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3.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陆海空天立体协同的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提出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到得了、看得见、传得回、管得住",全面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和战略利益。以装备设施建设为主线,提出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装备深度融合发展的构想,探讨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在"陆海空天"一体化要求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海事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东  吴昊 《中国海事》2024,(2):12-14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无人船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无人船在海事监管工作中的应用逐渐进入探索阶段。为响应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提出的“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战略部署,以无人船为核心平台,提出一种融合“陆海空天”智慧监管手段的一体化系统架构,详细阐述该系统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及实现方案,探讨其在海事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及优势。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航运要素的深度融合,智能航运新业态得以有效培育。相应的,作为交通运输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资源,航海保障也迎来前所未有转型升级发展新机遇,以全面适应“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背景下船舶智能航行的安全保障需要,最终实现智能航海保障(以下简称智能航保)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郭旭 《珠江水运》2022,(23):32-34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下的无人机应用越来越广泛。较之以往的作业模式,无人机在巡查、巡检、应急、监测、测绘等海事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海事系统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总的要求,开展了构建无人机海事业务体系研究。研究中确定了业务体系构建的目标、方法,搭建了无人机海事业务体系架构,论述了构建业务体系的关键技术和路径。无人机海事业务的构建将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发挥研究、培训、维保、管控作用,优化完善无人机作业流程,提升作业人员技能、作业装备健康水平和巡检作业规范性,加快推动海事服务和航海保障工作从聚焦港内近海水域迈向深远海。  相似文献   

7.
2020年12月18日,2020年全国船舶检验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2021年要全面推进船舶检验证书电子化。会议要求,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船舶检验工作要不断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和便民利民水平,为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当好先行。“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鼓励创新和优化船舶检验体制机制。鼓励区域检验联盟构建,形成新的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4月20日,推进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现场会在浙江宁波召开。中国海事局局长曹德胜出席会议并强调,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是实施交通强国战略的具体安排,构建全要素水上"大交管"是海事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主动变革的重要举措,要创新体制机制、重构业务流程、提升智控平台开发和装备水平,全力构建"多维感知、高效协同、智能处置"的现代化、智能化水上交通动态管控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2020年12月26日,2021年全国海事工作会议暨直属海事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小明出席会议并讲话,部海事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德胜作工作报告。刘小明充分肯定了海事“十三五”发展成绩,他强调,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海事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海事治理现代化,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水上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全过程,在实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供保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海事力量;坚持系统观念重塑海事发展架构、发展方式和发展动能,推动“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奋力开创海事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坚定必胜信念,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重心聚焦主责主业,务实担当守土有责,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为“十四五”海事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相似文献   

10.
许骐 《中国海事》2023,(3):9-10
<正>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打造海事现代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海事现代化发展的一条主线。自该体系建设启动以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坚持从理念上突破,从机制上保障,从实践上探索,全面谋划融入、全力对接推进,加速推进航保工作转型升级,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智能航保体系,努力实现“船舶航行到哪里,航海保障服务到哪里;海事监管到哪里,航海保障支持到哪里”。  相似文献   

11.
正记者从5月27日召开的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获悉,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制了《海事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十四五"期,海事系统将全面履行"三保一维护"职责,提升依法履职、服务社会和船员权益保障能力,推动"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动态管控格局,为建成"五个一流"海事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海事今后5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2.
钟子洋 《中国海事》2022,(4):50-52,56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提出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保障体系,海巡船艇作为该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船岸宽带通信问题限制了海巡船艇发挥移动监管、搜救及指挥中心等作用.结合我国高通量卫星发展现状,针对海巡船艇在日常海事管理中遇到的信息化宽带通信等问题,提出了高通量卫星船岸宽带通信解决方案,基于深圳海...  相似文献   

13.
航标是为海上船舶安全、便利地航行提供各类安全信息服务的设施或系统,是航海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水上交通运输畅通、保障船舶安全、经济航行的重要设施,对发展水上交通运输、海洋开发、渔业捕捞、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航标是为海上船舶安全便利地航行提供各类安全信息服务的设施或系统,是航海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水上交通运输,支持海洋开发、渔业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不断强化船舶检验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职能,守护着祖国航运事业的成长,保障了水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更好地服务祖国"一带一路"建设,为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业的适度超前发展是国民经济保持持续、高效和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岳阳市最大的优势是水,搞活水上运输是岳阳市交通建设的重点。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挥航运及水陆区位优势,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岳阳市建设成为全省“水运大市”、“物流旺市”的目标;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开阔视野,大胆创新,以思想大解放开创航运物流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广东要加快发展水上运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表明发展水上运输得到了广东省委的高度重视,将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航运在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发挥航运优势,提升航运地位,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伟  王海潮 《中国海事》2008,(12):24-26
航标测绘作为航海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船舶航行安全,维护了水上交通安全畅通,为我国的海洋开发和航运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年来,海事航测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航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超越,构建了与当前航运经济发展、船舶安全航行相适应的综合航海保障体系,为各类航海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服务,并基本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相似文献   

19.
正一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创建平安船舶"专项行动中,中国船级社(CCS)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发挥检验质量高标准技术服务个性化作用,在确保检验安全质量的同时加强相关航运企业安全风险防控,促进国内水运安全水平持续提升。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创建平安船舶"专项行动圆满收官。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了水上运输领域的"平安交通"建设工作,确保了水上交通  相似文献   

20.
“关注长江航运,服务水上船员,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