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鹤沙航城站点周边的交通条件和换乘设施的客流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相似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出行换乘特征研究,得出轨道交通配套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车辆的载客率等关键指标,总体预测轨道交通16号线鹤沙航城站点服务人口和上下客流;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和出租车等不同方式的换乘比例计算,得到高峰时段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车流量,结合周转率等指标,得出不同换乘交通设施的需求规模,为地铁站点周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是保证轨道客流来源的重要基础,也是轨道客流客观预测及交通设施衔接合理规划的前提。从出行费用、时间及个人收入特征等要素的分析入手,基于广义出行费用一致性原则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吸引范围模型,该模型考虑路网的实际结构。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即将开通运营的南宁轨道1号线中,计算金湖广场站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3.
共享自行车是解决短距离出行和“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但也引发了一些交通问题,尤其是在局部区域车辆淤积现象对其他交通出行方式产生了影响.本文将共享自行车骑行的租、还空间位置对应为出行的起讫点,基于出行OD分析了其整体时空运行特征和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运行特性.本文还分析了共享自行车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出现不均衡性的外部和运行特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不平衡性量化值的计算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了典型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的不均衡性数值.该模型能够评估共享自行车在轨道交通区域运行的差异,以支持重点区域调度和监管.  相似文献   

4.
基于交通客流形成机理,分析了城市出行者交通需求产生和出行决策;提出了交通需要是交通需求的必要条件,出行者支付能力是交通需求的充分条件;认为出行决策是依据出行者效用最大化原则。基于效用理论的交通方式分担模型,讨论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竞争博弈机理。以广州市轨道交通为例,将时段客流分为高峰期、中峰期和低峰期3类,研究其交通客流特征。结果表明:在高峰期客流充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平峰期和低峰期客流稀少,资源闲置。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将分时段弹性票价运营策略和适当调整发车时间间隔策略运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中峰时段,结果表明:实行综合优化策略的日客流量增加了14.9%。  相似文献   

5.
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高峰时段,对合理分配站内管理资源、制定乘客限流和错峰出行方案,从而缓解线路站点的高峰拥挤现象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现有多数城市的实践和研究中,主要依据人工经验确定全网或单条线路固定长度的高峰时段,但随着城市轨道网络规模和客流的增长,该方法难以体现不同站点和线路高峰时段的差异性,为车站开展精细化运营管理带来了挑战。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每个站点,本文基于以5 min为单元的进出站连续客流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有序样本聚类的站点级差异化高峰时段识别方法。根据识别结果,进一步定义高峰时段时间窗最大客流、峰左(右)客流比和高峰时段长度三个指标,将网络中的站点高峰分为无高峰、微弱高峰、明显高峰三类。最后,以上海轨道交通18条运营线路5个工作日的客流数据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1)所提出方法可同时辨识出高峰时段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无须预先确定高峰时段长度,并且针对高峰时段的特点,使用定制化聚类参数,能够识别全网各站点差异化高峰时段;(2)同一条线路中站点距市中心越远,其进站早高峰时段开始越早,验证了辨识差异化高峰时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代位 《交通与运输》2021,37(2):74-78
为准确并快速分析城市公交客流特征,提供城市公交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资料,提出一种采用公交刷卡数据和GPS数据分析公交客流特征的方法。首先,全面总结公交客流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包括客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公交运营特征;其次,针对实际可能出现的数据缺失情况和传统方法局限性,通过上车站点判断引入时间临近规则、下车站点判断设计了考虑出行链和站序约束的数据融合算法,改进上下车站点判断过程;最后,以三明市公交客流数据处理为例,该城市公交人均出行次数为2.5次,工作日形成4个高峰时段,得到具体的公交客流OD分布,计算部分线路断面客流量,并指导公交规划方案调整。  相似文献   

7.
市郊轨道交通车站滞留客流的分时段预测,关系到运营计划的调整、乘客出行 方式的选择、出行时间的预估等,尤其对市郊线路快慢车模式下开行方案的优化具有重 要意义.首先引入出行方式角度费用理论,分析了乘客公交出行与地铁线路形成的角度费 用,构建了角度费用模型Anglecostm,n k ,计算乘客的流失率VPn ,进而确定因滞留客流达到 阈值而导致的乘客流失量.其次,以AFC获取的客流数据为支撑,结合角度费用模型对乘 客流失量的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时段的滞留车站客流分布预测方法,接着分析了站台 候车客流与通过列车实际载客情况两者之间的客流交互规律,提出了候车客流-列车载 客量影响动态交换模型,并分析和研究该模型求解算法.最后,以某市郊线路进行实例演 算,预测结果可为轨道交通开行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对运营计划临时调整,客 流预测及引导模型的补充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际客流具有时段分布不均衡特点,表现为高峰时段一票难求而低峰时段客座率低。为均衡客流、提高城际高铁收益,选取客运通道内不同时段车次进行差别定价。考虑旅客选择行为的差异性和有限理性,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对旅客进行分类,选取票价和时段价值两个影响因素, 建立双参照点的旅客平行车次产品效用模型,以累积前景值刻画异质旅客对平行车次的出行效用。基于累积前景值构建以铁路企业收益最大,旅客广义出行费用最小的分时定价双层规划模型,设计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求解。最后以南宁-北海为例对高峰、非高峰时段平行列车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时定价方法能提升收益约2.5%,且高峰、非高峰时段的客流更加均衡。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评估的客观性, 将乘客需求特性集成到网络脆弱性的计算中;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Space L空间下静态拓扑结构的基础上, 以客流为权重建立了轨道交通加权网络; 基于客流指标提出了车站连接强度和加权节点介数, 用于反映动态网络结构特征, 度量节点间相互作用强度;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的时空特性, 结合网络客流需求特性, 基于出行消耗最大容限阈值, 构建了站点故障条件下的乘客有效路径子图和网络客流的OD损失率, 进而评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脆弱性; 以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 从网络客流视角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征及其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 西安市轨道交通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特性, 平均路径长度为10.7, 其中小寨站和北大街站为网络关键节点, 其车站连接强度分别为166 795、149 059, 加权节点介数分别为0.365、0.369, 这两个站点的中断对西安市轨道交通网络效率的影响分别为40.1%、39.4%;乘客出行容限阈值极大地影响着网络中站点的重要性排序, 网络脆弱性随着乘客出行容限阈值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脆弱性与介数的相关性强于脆弱性与度和强度的相关性, 随着出行容限阈值的增大, 加权介数与其脆弱性的关联性逐渐降低。可见, 提出的计算指标和方法突出了客流特征与乘客需求对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的影响, 能够很好地体现轨道交通网络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10.
各城市轨道交通均存在车站客流高峰时段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不完全重叠的现象。而车站设计时均以预测的城市交通高峰时段客流值为依据,导致部分车站规模设计过小。通过对西安市63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高峰时段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的偏差进行分析,运用K-means算法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各类型车站周边用地性质特征,得出每一类车站的高峰偏差时间建议取值以及车站高峰客流的扩大系数。结果表明,当通勤出行用地与其他出行用地比值不小于0.5时,车站客流高峰时段基本无偏差;当比值小于0.5或为明显的交通枢纽、大型商业区车站时,车站客流高峰时段将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且高峰时段客流量是此车站在其城市交通高峰客流量的1.1~1.6倍。  相似文献   

11.
As the traditional bottleneck models are failed to be fully utilized in the rail transit equilibrium at rush hour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lastic bottleneck concepts which can reflect the trip character in each station, and develops a bottleneck equilibrium traffic flow model. First, with extending the definition of congestion risk cost, a more reasonable travel cost model for different stations at different time is developed at rush hours. Then, the peak hours computing equation is formula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sh hours. Considering the elastic features of different stations, the elastic bottleneck equilibrium model at the rush hours is developed. Finally, after model solutio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model result and land value of space diminishing is analyzed comparatively, which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oposed elastic bottlenecks model.  相似文献   

12.
通勤者的出行行为对早高峰期间拥挤政策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瓶颈模型构建并列瓶颈路网下个人与家庭混合出行的均衡出行模型,分析两类通勤者的出行需求情况、 两个瓶颈处的通行能力以及学校-工作开始时间差这3个因素对用户均衡、用户出行成本和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并列瓶颈路网下,混合出行的用户均衡状态并不唯一;无论两个瓶颈的通行能力大小如何变化,增加学校-工作开始时间差对个人通勤者都是有利的;受瓶颈通行能力的影响,增加学校-工作开始时间差对家庭通勤者的影响是否有利是不确定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调节学校-工作开始时间差对交通系统都是有效的,而是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对其进行调节 才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系统总出行成本。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共享电动汽车运营中出现的站点车辆供需不平衡及人工调度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出面向自组织平衡的共享电动汽车调度优化方法.利用共享电动汽车站点选择行为数据,构建用户取车站点选择MNL(Multinominal Logit)模型,分析用户的站点选择行为;构建面向各站点车辆供需自组织平衡的站点间车辆调度优化方法,即通过车辆动态折扣策略引导用户改变默认的最近取还车站点,在运营结束后以运营企业的调度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人工调度优化模型并应用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最后,选取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共享电动汽车站点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与无动态折扣策略相比,调度总成本降低了 4.5%,人工调度成本降低了21.1%,人工调度任务数减少了8.3%.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共享电动汽车运营中出现的站点车辆供需不平衡及人工调度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出面向自组织平衡的共享电动汽车调度优化方法.利用共享电动汽车站点选择行为数据,构建用户取车站点选择MNL(Multinominal Logit)模型,分析用户的站点选择行为;构建面向各站点车辆供需自组织平衡的站点间车辆调度优化方法,即通过车辆动态折扣策略引导用户改变默认的最近取还车站点,在运营结束后以运营企业的调度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人工调度优化模型并应用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最后,选取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共享电动汽车站点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与无动态折扣策略相比,调度总成本降低了 4.5%,人工调度成本降低了21.1%,人工调度任务数减少了8.3%.  相似文献   

15.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短时OD估计的多模型组合方法,估计早晚高峰期间15 min内进站客流的去向目的站.组合模型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进站客流分流率为状态变量,并利用历史数据预估其中通勤客流的分流率,然后通过交互多模型算法加权融合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分流率估计结果.以北京地铁为案例,研究表明:早高峰期间的15 min分流率估计误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6.4%和21.8%,晚高峰期间分别为22.7%和24.6%,比既有文献的估计误差减小了约一半.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实时的线网客流分布预测提供更准确的输入数据,以辅助运营管理部门实现客流预警和应急响应.  相似文献   

16.
公交区域调度[1]是为了解决单线调度所存在的不灵活所导致的车辆低峰闲置,高峰运力不够的问题,在多条线路调整运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运力共享的一种公交调度方法。本文以多条公交线路的区域调度为服务对象,建立了基于社会总体效益最优为目标(综合乘客等车、车内费用及公交公司成本最小),对多条线路的车辆调度形式和发车时刻同时进行优化的行车计划模型,提出了“逐条配班,优化成网”的求解思想,并以北京市三条公交线路为实例,对所建立的行车计划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运用瓶颈模型理论,在用户均衡条件下,对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并存的交通系统出行分布进行分析与扩展。分析公共交通的运行特点,考虑到公共交通存在的拥挤风险费用。而扩展包含了3个方面:一是在原有的交通系统上增加轨道交通这一交通方式;二是考虑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运用拥挤风险费用进行分析;三是在考虑到私人小汽车与公共交通方式相互干扰的情况下,使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在用户平衡的前提下,通过计算出行者在选择三种交通方式成本的平衡点,得到不同情况下的需求分布。最后,给出一个简单的算例。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交通流潮汐现象导致了路段双向通行能力利用不均衡,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需求的不对称导致了早、晚高峰时段拥堵路段不具有空间对称性.本文从城市交通网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对早、晚高峰时段可变车道设置方案进行综合决策的方法.以交通均衡理论为基础,以降低城市交通网络高峰期出行总费用和减少可变车道设置管理成本为目标,建立了一主二从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为可变车道设置的决策方案;下层根据上层决策方案分别对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需求进行交通分配,并设计了求解模型的遗传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不设置可变车道方案、早晚高峰时段分别设置方案进行比较,早晚高峰时段综合设置方案减少了系统总费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早高峰期内通勤者由生活区开车通过高速公路到达工作区的交通行为.假 设出行者是异质的,其时间价值(VOT)按照递增的顺序排列,并假设高速公路上瓶颈的 通行能力在某一区间内随机变化,基于经典瓶颈模型对出行者的均衡出发时间选择行为 进行解析求解,给出了模型的均衡性质和个人出行总成本.结果显示,随着瓶颈通行能力 随机性的增大,出行者的期望等价出行时间和高峰期长度增加.当瓶颈通行能力的随机性 降低时,个体均衡出行成本下降,时间价值越大的出行者,其成本降低的收益越大.算例结 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20.
城市交通系统中,由于供需时空不匹配,在一些瓶颈点前会产生较严重的拥堵排队现象。 虽然出行者最终都能完成出行,但是在瓶颈点前的拥堵和排队给出行者带来了额外的等待时 间。理想情况下,如果每个出行者都按照其实际通过的时刻到达瓶颈点,就可以减免在瓶颈点前 拥堵和排队产生的等待时间,即把在途拥挤排队时间转变为在家等待时间,而这两类时间的价值 在出行广义费用函数中有较大差异。在传统交通系统中,由于缺乏信息指引,出行者只能依靠在 路上排队获得瓶颈点的通行权。随着即时通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可通过技术手段事先 为出行者排好通过瓶颈点的顺序,并将推算出的通过时刻告知出行者,出行者按照该时刻到达便 可无等待通过瓶颈点。基于此,本文提出预约出行的交通组织模式,即借助于创新科技手段,在 城市交通系统中利用预约将现场的拥堵排队转变为虚拟的线上排队,引导出行者按照实际能够 通过的时刻到达瓶颈点。研究认为:预约出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行供需时空不匹配问题, 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减少在途排队,提高未来城市交通系统运营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