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针对某型号齿轮箱在上线运营过程中主动齿轮出现齿面剥离的问题,分析了出现齿面剥离失效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仿真计算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给予优化设计及试验验证。分析表明,造成主动齿轮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轮齿在运转过程中的齿面接触不均,对角接触明显,造成齿轮局部线载荷大,接触应力高。通过计算分析,对主动齿轮的修形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原齿向修鼓的基础上增加了螺旋角修形。计算及试验结果表明,对主动齿轮增加螺旋角修形后,计算显示齿面偏载现象明显改善,齿面最大接触应力较优化前下降了22%,试验结果则验证了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主、从动齿轮皆采用圆锥滚子轴承两端支撑结构的齿轮齿面接触状态,本论文以某轨道交通齿轮传动系统为例,建立传动系统Romax仿真模型。通过齿面接触应力分析,发现在该结构下齿轮仅采用鼓形修形时齿面存在较严重偏载,齿面最大接触线载荷达到1 008.5 N/mm,采用增加齿向斜度修形优化方案后,仿真结果表明偏载现象明显改善,齿面接触居中,最大接触线载荷仅为582.74 N/mm,较优化前下降了42.2%,主动齿轮齿面接触强度提高到一般可靠度,弯曲安全系数达到高可靠度,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在试验台上加载测试,验证了采用优化方案的齿轮齿面接触均匀。  相似文献   

3.
将机车牵引齿轮辐板结构分为刚性辐板、薄直辐板和薄斜辐板3种结构,采用Romax仿真软件建立机车驱动系统模型进行了齿面接触分析和加载试验。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辐板结构对机车牵引齿轮齿面接触应力有不同影响。刚性辐板结构齿轮受载后由于辐板几乎不变形,齿轮啮合错位量最大,齿面接触应力也最大;直薄辐板结构齿轮受载后,齿轮啮合错位量略小,因此齿面接触应力也略小于刚性辐板结构;而薄斜辐板结构齿轮受载后辐板变形较大,使齿轮啮合错位量在三者中最小,从而显著降低齿面接触应力,提高了齿轮强度和寿命。  相似文献   

4.
齿轮的齿面强度除了受到齿轮几何参数的影响外,还受材料、热处理、表面改性、齿面精度、润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提高齿面强度,实施恰当的表面改性处理是有效的措施。文章介绍对渗碳淬火齿轮实施各种表面改性处理,并进行了耐久性试验的结果。另外,研究了齿面的磨合性齿面的齿面特性。  相似文献   

5.
龚志强 《铁道机车车辆》1996,(4):57-60,F003
根据大功率轴悬式电传动电力机车采用单侧齿轮传动的需要、考虑到牵引齿轮载荷和啮合丕斜度要比双侧齿轮传动大大增加,齿向削边修形已不能满足运用的要求,面时对齿轮进行齿向螺旋形鼓形修正、齿高、齿顶修缘和齿根修正。  相似文献   

6.
电力机车传动齿轮的简易探伤法湖东电力机务段(大同037300)刘宪SS4电力机车传动齿轮是锻制的。大齿轮由齿圈和齿轮心组成。组装时将齿圈加热至200℃以下,套在齿轮心上,然后车削加工、滚齿、倒角、中频表面淬火、磨齿。其齿面中频表面淬火硬度为HRC52...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逐点分析计算法,对韶山8型机车大功率齿轮联轴器的修形、齿面接触点轨迹及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各工况下轮齿的静力状态及齿面间隙量分布,可以确定修形方式及齿厚减薄量的合理性及干涉等问题,为机车用齿轮联轴器的设计工作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8.
齿面啮合接触区域特性是评定齿轮啮合接触特性的重要技术指标.本文介绍了齿面啮合接触区域及轮齿修形的基本原理,以一对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为例,利用MASTA软件对牵引齿轮进行了齿面啮合接触区域的TCA仿真分析研究,比较探讨了轮齿修形因素的改变对牵引齿轮齿面啮合接触区域的内在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加载接触试验的方法验证了TCA仿真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弧齿准双曲面齿轮啮合接触冲击有限元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有限元方法分析螺旋锥齿轮工作中的啮合接触冲击行为,以一对弧齿准双曲面齿轮为例,通过VB控制CATIA的二次开发实现弧齿准双曲面齿轮的虚拟加工,用NURBS曲面函数重构齿面获得可供有限元分析的弧齿准双曲面齿轮的几何模型;通过ABAQUS分析这对齿轮的啮合接触冲击行为.结果表明:在齿面接触区上的任一点的接触压强呈周期变...  相似文献   

10.
基于齿轮强度计算标准及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建立了齿轮的可靠度计算模型,该模型包括了齿轮弯曲疲劳、齿面接触疲劳、齿面胶合的计算模型.同时对齿轮3种主要失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就其相关性的可靠度进行了计算,为齿轮的设计、制造、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