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站前交叉渡线较多用于分期建设线路的初期工程终点站折返,由于线路建设分期风险的存在,线路一旦不继续延伸,其折返能力及运营适应性就备受考验。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南宁地铁2号线2期工程终点站坛泽站,提出研究该类问题的技术路线,并从行车及信号专业角度对站前交叉渡线折返最大能力进行探究,提出增加列车减速度、提高侧向过岔速度以及土建调整配线设置3个优化措施,得出该折返方式能满足近远期运营需求及系统规模30对/h折返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单渡线的设置用于临时折返列车,增加列车运营时的灵活性,实现列车的转线运行。单渡线一般靠近车站端部设置,当设置成曲线时,有利于减少车站开挖长度,降低施工造价,节约成本。根据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的定义,基于车辆、道岔等相关技术参数的条件,对城市轨道交通单渡线设置成曲线的最小线间距进行研究,得出4种不同组合情况下的最小线间距,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单渡线的设置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庆轻轨三号线建设已经正式启动,一期工程起于二塘,终于龙头寺。线路走向为:二塘站一学府大道一南坪南路一南坪北路一规划工铜路一过长江一菜园坝一两路口一牛角沱一过嘉陵江一建新南路一建新北路一红锦大道一新溉路一规范中央大道西侧的规划路一江北客站一江北客运北广场一龙头寺站。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1.16km,其中高架线路14.06km,地下线路7.1km;车站18座,其中高架车站13座,地下车站5座,车辆段及综合基地和控制中心各一座;110kv/35kv主变电站2座。三号线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制式,总投资53.13亿元人民币,总工期4年。  相似文献   

4.
以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彭城广场站为例,以位于商业中心同期实施换乘车站方案的合理性和综合开发能力为研究目的,通过对彭城广场站规划线路外部控制条件的分析,深入讨论在车站站位、站型、换乘形式、联络线的设置等存在多种可能性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满足车站功能、换乘功能、车站及区间可实施性、客流吸引、综合开发、综合造价、运营安全以及社会效益等要求的建筑方案,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可比性的方案进行综合比选,以确定推荐方案。同时针对位于城市中心且控制性因素较多的车站建筑设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京津高铁城际延长线全线开通运营,北京南站至于家堡区间只需45 min即可到达。贝壳穹顶自然采光引入地下于家堡站是京津城际延伸线的终点站,沿津秦客运专线经塘沽站至于家堡站,线路全长约45 km,车站规模为3座岛式站台、6条到发线,总建筑面积约为86 300 m2,是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全地下高铁站房。整体设计为地下3层、地面1层:地面层为城际铁路地面站房及配套市政工程旅客、车流的出入口,以及地面的景观公园;地下1层为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代有轨电车折返作业的解析,分析影响折返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不同折返方式下能力计算方法.最后分别以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这两种折返站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折返站主要的耗时环节均在于进出折返线和司机换端3个环节;基于此,提出减小走行路径、提高侧向通过速度、加快司机轮换、采用双司机折返等建议,以减少3个环节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胡建国  罗从伍  陈宏 《隧道建设》2019,39(4):633-641
深圳地铁14号线黄木岗站与既有7号线、近期规划24号线黄木岗站形成地下三线换乘车站,车站周边环境复杂。如何综合各种边界条件形成建筑功能完善,结构经济安全,同时又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是本站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的研究。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逐一梳理地面建筑、地下建(构)筑物、地面交通、片区规划、工程地质条件、客流预测、车站换乘功能等边界条件,总结黄木岗站立交桥安全、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结构工法、施工器具选择、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等重难点,采取逐项突破的方法,最终推演出“干”字形节点换乘方案,其中14号线采用地下3层双叠侧式车站,与7号线形成平行同台换乘,与24号线形成台-台换乘。  相似文献   

8.
张彤松 《隧道建设》2020,40(7):1011-1016
城市核心区的地铁换乘站一般位于繁华地带,车站规模较大、附属建筑较多,且受到线路3站2区间方案的制约,车站方案设计复杂。如果换乘站的其中1条线路设置了小交路,则车站方案设计难度进一步加大,小交路清客的瞬时集中客流与进站、候车、换乘客流形成对冲,增加客流组织难度。以常规的2线十字交叉换乘站为例,通过分析清客过程中的4种工况,采用静态计算方式分析清客状态下的侧站台占用宽度。研究结果表明: 考虑小交路时,采用静态计算的站台宽度较正常情况大,同时,由于客流对冲形成的客流无序状态将进一步加剧侧站台的压力。最后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加宽侧站台和增加1个侧站台2种方案,并建议尽量避免将小交路设置在客流量较大的换乘车站。  相似文献   

9.
正经过前期紧张的施工建设、运营接管和专家评审等一系列工作,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将于2021年1月23日首班车起开通初期运营。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线路长度增至772 km,运营车站数增至459座,其中换乘车站总数增至64座。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工程线路起自闵行区的紫竹高新区站,止于宝山区的顾村公园站,途经闵行、徐汇、长宁、普陀、宝山共5个行政区,连接9座高校、3个国家级科创园区,全长近43 km,初期运营共开通29站,均为地下车站。  相似文献   

10.
车辆段(场)出入线方案应根据轨道交通线路、车站敷设方案、段(场)位置及功能定位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对轨道交通线路延伸线情况下的段(场)的出入接轨方案进行分析探讨,分析不同接轨站、接轨形式、段(场)位置及延伸线长度等条件下的接轨方案,使出入线接轨方案满足线路运营要求、列车进出段(场)的通过能力、节约投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单向共享汽车系统中用户无车位可还车的问题, 提出2种灵活还车策略, 分别是临时车位和空余车位还车策略。前者允许用户将车辆停放在还车站点处由企业租赁的临时车位处; 后者允许用户将车辆停放在与还车站点同区域其余站点的空余车位上。并以最大化企业利润为优化目标, 构建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 用大M法将非线性约束转为线性约束, 采用精确求解软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 用户还车到临时车位还车和空余车位均可为企业带来利润提升, 最高利润提升比例分别为25%和37%。当且仅当供小于需时, 空余车位还车策略的利润提升效果最佳; 而在同样的供需条件下, 企业租赁的临时车位越多, 临时车位还车策略带来的收益越大。   相似文献   

12.
胡发宗 《隧道建设》2020,40(Z1):254-257
为解决铁路隧道在施工期污水排放对环境敏感区环境的影响,必须设置隧道污水处理站。通过现场调研多个项目实际发生的隧道污水处理站建设情况,分析研究后提出如下结论: 1)铁路隧道在施工期可实现清水、污水分流以达到减少污水排放量、控制隧道污水处理站建设规模的目的。2)在考虑隧道施工期生产污水、清水分流的工程措施和隧道衬砌、注浆堵水等工程措施对涌水的削减作用的基础上,区分不同地质情况分段确定洞身单位长度正常涌水量乘以施工未衬砌段长度及涌水变化系数的积来确定隧道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处理规模。3)与隧道污水处理站设计思路配套,建议在现行概(预)算编制办法规定计费范围的基础上,将清水、污水分流的工程措施费用,污水处理站设备的安拆及摊销费用,污水处理站的运营及维护费用纳入概算。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重庆北站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地面交通以及地下停车场的正常运行,提出火车站地下广场内桩基托换并盖挖法施工地铁车站技术:先采用桩基托换上部结构,然后以托板为基坑顶板进行盖挖施工地铁车站。既有桩基和结构的临时支撑以及托板与既有桩基、钢管柱的节点处理是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在桩基托换过程中,根据既有桩基上主梁数量设置H形临时支撑体系,并及时连接相邻临时立柱,形成整体;在托板与既有桩基节点处,凿除既有桩基基础部分混凝土,保留既有钢筋,长边方向底板部分纵筋从未凿除的桩体钻孔通过,短边纵筋绕行;钢管柱与托板节点施作时预留桩顶钢筋,将其伸入到托板中,连接成一个整体,一同灌注混凝土。现场监测最大变形为16.6 mm,说明本工程采用的桩基托换并盖挖施工技术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为设计出高性价比的地下车站室外消火栓系统,在认真研读《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及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室外消火栓分类方法,即供水类室外消火栓和救援类室外消火栓。根据对规范中“灭火救援要求”的理解,提出: 1)应保证提供满足消防需要的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 2)应保证及时将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供应到火灾现场; 3)应保证消防队员及时赶到火灾现场的条件。通过分析建筑物消防水量取值的前因后果、水量组成及作用,根据对地下车站室外消火栓设计水量取值的理解,提出: 原则上应按《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要求确定,但对条件特别困难的单水源地下车站可以适当减少,但不得小于20 L/s。同时,为满足“灭火救援要求”,对各种消防设施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1)对可以不设置储存室外消防用水水池的单水源地下车站,其储存室内消火栓设计水量的消防水池应按室外消防水池标准设计; 2)对于单路供水的地下车站,2个水泵接合器均必须设计在消防水池15~40 m范围,且一定要考虑消防车停放及操作空间,注意水泵接合器数量不得随便增加,同时,在水泵接合器附近应设计必要的供水类室外消火栓,不能跨主干道共用室外消火栓及具有相同功能的室外消防水池,同样,水泵接合器和对应的供水类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也不能跨主干道设计; 3)建议在每个出入口5~40 m范围设置救援类室外消火栓。  相似文献   

15.
陶岚  李慎奎 《隧道建设》2015,35(6):565-570
根据规划要求,武汉地铁8号线需引入规划华侨城。华侨城紧临东湖风景区,是8号线主方向的突变点,为解决8号线与华侨城结合换乘的困难,结合梨园站设计实例,通过分析车站周边的控制因素,探讨支线独立运营与共线运营模式下,行车组织是否满足要求,研究叠岛、一岛一侧和双岛3种换乘方案下,车站在规模、换乘功能、造价、区间对东湖风景区的影响、交通疏解及施工风险等方面的优缺点,确定适合本站的换乘方案,使华侨城支线与地铁8号线良好地覆盖了周边区域,有利于区域的快速发展,为地铁主线与支线换乘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主辅公交停靠站的设置是解决城市多线路公交停靠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对多线路公交在交叉口出口和路段中采用合理的主辅停靠站的组合形式、有效泊位数、通行能力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依据不同城市道路断面和等级,设置合理的主辅停靠站的组合形式,建立模型分析主辅停靠站之间的干扰,确定干扰系数,以使有效泊位数和通行能力最优。以实例进行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淑燕 《隧道建设》2019,39(5):795-801
为解决目前地下2层双线同站台换乘设计方案普遍存在的土建造价高、空间浪费大、换乘比例受到一定限制、车站前后区间交叉多、联络通道设置不方便、施工风险大等问题,通过对5、9、12 m 3种地铁车站站台层中间线路的左右中心线间距方案进行比选,选取12 m线间距方案为综合最优方案,扩大后的空间可设置设备用房或换乘站台;同时,根据实际换乘客流情况,选择合理的地铁线路左右线布置方案。通过实例分析可知: 通过采用新的布置方案,此类同站台换乘车站前后区间均可采用盾构法施工,不需要在区间设置竖向联络通道,从而可以减少明挖车站长度,降低车站和区间的综合造价,同时减少区间的平面交叉,降低施工风险;增设换乘站台的方案还可以增加车站同站台的换乘比例。  相似文献   

18.
蔡涵哲 《隧道建设》2017,37(10):1322-1327
市域快线站间距通常远大于常规地铁线路,在市域快线长大区间中采用常规地铁的故障救援模式及救援速度可能导致救援时间过长。为了提高市域快线长大区间故障救援效率,以广州市规划的首条160 km时速市域快线为例,在分析常规地铁故障救援流程、救援速度和救援时间的基础上,对市域快线故障救援速度进行探讨,进而设计了长大区间设置渡线和设置停车线2类方案,与无配线方案在救援时间、后续堵塞列车疏散效率等关键指标上进行综合比选,最后提出不同的区间停车线形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长大区间设置停车线的方案救援功能较好,建议在工程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不同的区间停车线形式各有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运营功能和工程规模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