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近1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意向性根治切除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外科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经意向性根治切除的患者资料,分析总收治情况、意向性根治切除率、预后情况及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8-2...  相似文献   

2.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胆囊癌的最重要手段,TNM癌症分期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不同分期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切除范围尚无统一标准.本文以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癌症分期系统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本中心临床治疗经验,探讨不同分期胆囊癌患者手术治疗的现状与争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罕见双原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合并胆囊癌)病例以指导临床。方法与结果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囊癌病例,54岁男性患者以"右上腹间断性疼痛4d"之主诉入院。于当地县医院行上腹部CT示:胆囊结石、胆囊癌肝浸润后,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示:HBsAg(+),HBcAb(+),甲胎蛋白(AFP)>60 500ng/mL,癌胚抗原(CEA)5.25ng/mL。CT检查提示:肝门部稍强回声光团,肝癌待定,胆囊癌待定,胆囊结石,胆囊炎;肝动脉、门静脉血管CT成像(CTA+CTV)检查示肝左内侧叶巨大恶性肿块影,胆囊壁不均匀增厚,疑肝脏病变侵犯胆囊或/及胆囊病变侵犯肝脏。术前初步考虑为原发性肝癌伴胆囊浸润,行肝脏Ⅳb、Ⅴ段切除+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术后病理示:肝脏巨块型肝细胞癌Ⅲ级、胆囊隆起型中-低分化腺癌。术后1个月,患者复查CT示肝内播散,预后差。结论双原发癌中的"两者不相连续"这一标准并非适合于所有的双原发癌,并为以后诊治类似疾病提供了有益经验;及时准确地鉴别"转移"或"原发",是临床医师给予患者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由于原发性胆囊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发现的胆囊癌多属中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本文就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有关文献,结合本单位50年来945例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临床资料,在胆囊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影像学诊断、分子生物学研究、治疗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依然困难,继续深入开展对胆囊癌致病高危因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胆囊癌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然是原发性胆囊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的基因治疗正逐渐发展成为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一种新方法,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组小鼠血管抑素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的胆囊癌细胞能否表达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活性的血管抑素蛋白。方法 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 0 0 0将重组小鼠血管抑素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 angiostatin转染胆囊癌细胞株GBC SD ,G4 18抗性筛选 ;以Westernblot检测血管抑素的表达 ,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析检测其活性。结果 经Westernblot检测 ,得到高表达血管抑素的胆囊癌细胞克隆 ,其培养上清能有效抑制bFGF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P <0 .0 5 )。结论 小鼠血管抑素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 angiostatin转导的胆囊癌细胞能够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血管抑素蛋白 ,在胆囊癌的血管抑制基因治疗中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取胆囊炎标本 16例 ,胆囊癌标本 4 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 ) ,对凋亡相关基因 bcl- 2与bax染色。结果表明胆囊炎组、胆囊癌组及癌旁组织 bcl- 2阳性率分别为 4 3.7%、77.5%与 81.8% ,胆囊癌组高于胆囊炎组 (P <0 .0 5) ,与癌旁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bax染色示胆囊炎组、胆囊癌组和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 81.5%、52 .5%和 54.5% ,胆囊癌组与胆囊炎组相比差异显著 (P<0 .0 5)。癌旁组织与胆囊炎组及胆囊癌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胆囊癌 bcl- 2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有关 ,Bax在胆囊癌不同分化程度的表达率不同 ,bcl- 2与 bax相互表达具有一定联系 (0 .0 5

相似文献   


7.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胆囊癌诊治方面已有60余年的历史,1956—2018年共收治3430例胆囊癌患者,其中手术治疗1941例,根治性手术703例.通过对比分析1956—2008年和2009—2018年的数据,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率由19.9%提升至48.3%.在预后方面,2004—2008年胆囊癌区域性根治术及扩大根...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厌氧菌感染与胆囊组织癌变的相关关系 ,采用微生物自动检测鉴定系统 ,对 2 9例胆囊癌患者的胆囊胆汁及 9例胆囊癌中心组织进行厌氧菌培养及自动检测分析。结果 2 9例胆囊癌胆汁中厌氧菌检出率为 6 5 .5 % ( 1 9/2 9) ,胆囊癌组织检出率为 5 5 .6 % ( 5 /9) ,且均为兼性厌氧。两者厌氧菌株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认为胆囊粘膜癌变可能与厌氧菌尤其是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有关 ,厌氧菌与需氧菌协同作用 ,长期刺激胆囊粘膜是导致其癌变的主要因素。而利用微生物生长曲线中对数生长期进行培养是提高厌氧菌阳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PCNA的表达状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38例原发性胆囊癌PCNA的表达。结果 高分化癌PCNA平均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术后一年内死亡者明显高于生存超过1年者。结论:PCNA可能是反映胆囊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核因子E2 p45相关因子2(Nrf2)与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结果 原发胆囊癌组织中Nrf2和HO-1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76.3%、80.7%.随着转移程度、Nevin分级以及病理分级的增加,Nrf2和HO-1的强阳性表达率增加,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的强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无相关性;Nrf2和HO-1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r=0.376,P<0.05).结论 Nrf2和HO-1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对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