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能源消耗大,利用信息技术对高速公路建设期能源消耗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进行工程统筹安排,提高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的.以河南三淅高速公路为例,采用B/S三层结构设计高速公路能耗统计分析系统,并采用JAVA开发语言,通过Java Server Pages网页技术进行实现.系统能满足高速公路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不同用户要求,实现能耗数据录入、编辑、审核、统计、分析、任务提醒、日志管理等功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状况,对合理安排工期、增加投资收益、控制污染排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在建省道308线大角满至瓜什则段公路为主要实施目标,通过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耗能情况,开发绿色公路能耗监测系统,并将其应用到该工程建设中。监测系统为各施工单位提供了统一的统计报送平台,对提高公路建设运营能耗监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估算MOH材料半柔性路面常温施工技术的环保效益,构建了具有测算对象、边界、指标及测算方法的测算体系,测算了MOH材料半柔性路面施工期的能耗、碳排放等,并与传统沥青路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OH材料半柔性路面施工期的能耗、碳排放分别为81.60 MJ/t、6.05 kg/t,较传统沥青路面能耗、碳排放降幅均达到71.20%;在设备及人员配置、成本、扬尘、有害气体、颗粒物排放等方面也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能源实时监测控制系统的应用,促使船舶能耗监测形式由人工监测向在线监测转变、能耗监管时效由能耗统计向能耗实时监测转变,提高能源消耗监测控制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有效提高能耗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公路建设与改造领域节能减排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还存在碳排水平不清晰、能耗管理模式粗犷,缺乏完善的能耗采集技术支撑等问题。本文依托镇丹高速绿色公路建设,在能耗监测平台基础上,充分分析高速公路施工期设备单耗特征,研究高速公路施工期设备能耗定额情况,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及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交通系统2010年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是:在保障居民便捷顺畅出行、城市安全高效运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世博成功精彩难忘的基础上,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确保2010年上海交通行业年度用能总量增幅控制在5.5%以内,实现市政府确定的交通运输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增速比前四年平均增速下降2个百分点,用能净增量控制在100万吨标准煤以内”的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7.
公路交通运输的节能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石油资源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进行了预测,阐述公路运输可能面临的能源问题和影响能耗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对策。  相似文献   

8.
2001年,天津港重要的装卸单位港埠五公司确定了名为40吨门机能量回馈装置的技术攻关项目,该项目通过逆变原理达到为变频系统提供动力电和实现能量回馈电网的目标。此项目推广使用后,40吨门机较过去使用的10吨门机平均节能率达到36%,每万吨吞吐量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809元,五年来,已累计节约资金达1349万元。像这样的节能项目和做法,在天津港各个公司和码头到处可见。近年来,天津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05年,天津港吞吐量达到2.4亿吨,居世界港口第6位,而港口万吨吞吐量能耗却从“十五”初期的7.4吨标准煤降到6.6吨标准煤,下降了10.8%,五年累计节能量达到8.0万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珠三角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迅速增长。为了探讨珠三角城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LEAP模型,以珠三角的佛山市为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交通总量、陆运和水运的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由2011至2030年的变化情况;并据此提出了珠三角城市低碳交通发展对策。结果表明:水运在交通运输中所占份额逐渐被陆运替代,将形成陆运为主、水运为辅的交通模式;在交通总量、陆运和水运等的交通能耗及碳排放方面,低碳情景均小于基准情景,且呈水运小于陆运的态势;而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的增加则有利于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珠三角城市低碳交通发展需关注陆运交通,提高清洁能源在陆运中的使用比重,优化陆运与水运的交通布局,提高运输及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业界动态     
<正>数字6.8%国家铁路运输企业2010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从2009年的5.3吨/百万换算吨公里下降到4.9吨/百万换算吨公里,降低6.8%,相当于少消耗117.8万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