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不同试样的扩散试验,研究了3层Cu-Pb合金轴瓦的Pb基涂层中所含Sn和In的扩散性能,准确地分析了Sn和In的扩散过程,并分析了因扩散而引起的涂层含量变化和耐腐蚀性变化以及由于扩散作用形成的反应层厚度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和机械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发动机轴瓦的耐磨性能对曲轴的使用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轴瓦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因此增强轴瓦的耐磨性能,就显得十分重要,轴瓦镀层是提高耐磨性能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不同试样的扩散试验,研究了3层铜铅合金轴瓦的铅基镀层中包含锡和铟的扩散性能,根据扩散而引起的镀层含量变化和反应层厚度,分析了扩散对镀层结合强度的影响;根据腐蚀试验,分析了不同合金扩散后的耐腐蚀性能,准确地分析了锡和铟的扩散过程,并研究了镀层随时间而变化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氯离子渗透是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荷载作用会对混凝土的孔隙和裂缝产生影响,改变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加速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退化。目前对静力荷载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行为开展了一定研究,但对疲劳荷载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渗透性能研究较少。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中关于疲劳荷载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传输行为的研究成果,包括试验方法、扩散行为、扩散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扩散模型等,并对现阶段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浆液扩散理论的基本假设出发,综合考虑岩溶区被注介质和浆液扩散特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导出浆液在贯通岩溶裂隙或者管道中扩散时所须满足的动力学通用控制方程。在考虑溶液型浆体特性、被注介质特征和扩散过程的前提下,对通用动力学控制方程进行合理简化,获得适用于溶液型浆体在岩溶裂隙和管道网络中扩散的动力学控制方程。基于有限体积法理论,借助于HQUICK、Central Difference、Crank-Nicolson和Adams-Bashforth等离散格式对控制方程完成数值离散工作,然后采用压力泊松方程法对其完成数值求解工作,从而为研究岩溶区浆液扩散过程的软件开发和数值模拟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开创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方法对溶液型浆液在岩溶裂隙和管道介质中的扩散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柴油机多片碰撞喷雾可视化的试验研究,并应用基于MATLAB工具箱而开发的数字图像处理程序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程序可得到较清晰的喷雾二值图像,便于提取喷雾贯穿距、扩散角和扩散范围等信息,说明该程序是柴油机喷雾可视化研究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创新扩散机制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针对新能源汽车与创新扩散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国家政策等单一向度影响因素方面,然而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创新,为创新扩散创造了前提条件,扩散机制作为新能源汽车传播手段,反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逻辑互动关系。两者的互动关系受到国家政策、企业自身机制、采用者心理以及新媒体发展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扩散途径,研究形成了"采用者、媒介、企业和国家政策"自下而上的扩散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Wilhelmy吊片法测试了不同温度下再生剂的表面张力及其与老化沥青间的接触角,计算得到润湿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浸润功和动力学参数润湿速度(润湿时间),研究了再生剂自身性质、环境温度及沥青老化程度对界面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大豆油(ESO)的掺入降低了再生剂的接触角,增大了浸润功,加快了润湿速度,缩短了润湿时间,提升了再生剂的润湿性能,促进了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而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的掺入则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有不利影响;温度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扩散行为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再生剂的黏度降低,接触角减小,润湿速度加快,再生剂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充分包裹老化沥青表面;再生剂表面张力越大,其在老化沥青表面浸润功越大,界面扩散动力越大,扩散过程更易自发进行;再生剂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接触角越小,其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润湿速度越快,再生剂液滴更容易形成包裹老化沥青表面的再生剂膜;再生剂的黏度越低,流动性越好,其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润湿速度越快,有利于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的扩散;沥青的老化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有不利影响,随沥青老化程度的加深,再生剂在其表面的润湿性能下降,界面扩散程度降低。故为保证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在再生剂选择及研发时,应优先选用表面张力更大、黏度更低且与老化沥青间接触角更小的再生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试验,以厦门海底隧道衬砌结构C45高强混凝土为例,对氯离子在高强混凝土中扩散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论可作为混凝土耐久性及同类研究借鉴.结果表明,扩散时间对混凝土内部氯离子浓度有较强的积累效应;环境氯离子浓度高低对氯离子向混凝土内部扩散有促进或减缓作用;较小的拉、压应力对氯离子的扩散性态影响不明显;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自由氯离子占总氯离子含量的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沿海地区在役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针对影响沿海地区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氯离子侵蚀引起钢筋的锈蚀,从氯离子扩散的角度出发,综合各国氯离子扩散的相关数学模型,提出考虑荷载影响因子和氯离子结合能力这2种因素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修正模型,并借助于各国相关的试验数据对氯离子扩散修正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仅考虑单一影响因素的氯离子扩散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氯离子扩散修正模型更加合理,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沿海地区在役混凝土桥梁的剩余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估算城市道路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通过将高斯扩散模型应用于北京市道路交通空气污染的估算,对模型的适应性和道路交通空气污染对于污染物扩散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等进行研究.首先,在对模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初步定性地分析模型的适应性;然后,结合北京市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站的实测数据,采用偏差因子等统计指标对高斯扩散模型性能进行评价;最后,基于控制变量方法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空气污染对影响扩散的因素(如风速和风向等)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高斯扩散模型能较好地适用于北京市道路交通空气污染的估算,而且其对风速、风向和云量有较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流沙层地质结构特点,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流沙层渗透注浆进行稳态与瞬态的数值模拟研究,分别计算了静水条件下和动水条件下注浆浆液扩散过程,分析了动水条件下浆液扩散规律,分析了不同注浆材料及不同注浆压力对浆液扩散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浆液在渗流场中大致呈钟形分布且都存在逆水流扩散区域,浆液与水之间没有明显分界面而是存在一个过渡区.压力从进水边界和注浆口向出流边界衰减,在注浆口和进水边界之间存在一个压力极小值点并存在一个速度接近零的区域.浆液黏度越低扩散范围越大.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加,浆液扩散范围不断增加,两相渗流达到稳定渗流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也变长.  相似文献   

12.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具有控制地层变形、确保管片受力均匀等作用,但壁后注浆施工中也常出现隧道上浮、管片破损、螺栓剪断等现象,壁后注浆效果与注浆施工参数的控制密切相关。为达到预期注浆效果,深入研究壁后注浆过程中浆液的扩散机理,提出合理的壁后注浆施工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扩散机理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从现场实测、模型试验、理论分析3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现有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在现场实测方面,目前常用的监测手段是探地雷达无损检测法和埋设仪器法;室内模型试验包括整体模型试验和局部模型试验,整体模型试验主要用于模拟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同步注浆施工,局部模型试验主要用于分析浆液固结变形以及压力消散过程;在理论分析方面,当前主要从盾尾间隙特征、浆液流体特性以及浆液-土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浆液扩散过程,浆液扩散过程可概括为充填、渗透、压密和劈裂4个阶段,充填注浆浆液的扩散模型主要是环形充填扩散和扇形充填扩散,渗透注浆浆液的扩散模型有球面渗透扩散和柱面渗透扩散,压密注浆浆液的扩散模型有球形压密扩散和柱形压密扩散,劈裂注浆过程很少考虑;在数值计算方面主要侧重于研究盾构壁后注浆对管片受力和地表沉降的影响。最后,分别从盾构隧道断面形式、理论模型的地层适应性、统一扩散理论模型、浆液扩散微观机理等方面展望了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RFOT老化方法制备了老化时间为180、270和360 min的老化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并与新基质沥青共同制作针入度试验试样,分别置于60、100、130和160℃的烘箱下存储2、4、8和12 h后进行针入度试验,然后采用"针入度差"指标对两种沥青在不同条件下的扩散特性进行研究。借助正交试验方法对影响扩散特性的各因素间的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沥青的存储温度越高,老化时间越长,新沥青的扩散越明显;在存储初期的2~8 h内,沥青的扩散现象不断加剧;随着时间的延长,扩散现象逐渐减缓,当超过8 h后,扩散程度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大。正交试验表明:在影响新旧沥青扩散的各因素中,存储温度是最主要因素,存储时间次之,存储温度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和老化程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4.
倪向阳  徐程  李伟平 《隧道建设》2018,38(10):1667-1673
为研究浆液与岩体的耦合作用机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微裂隙岩体开展单一裂隙注浆数值计算。将连续性方程作为浆液流动的控制方程,将修改后的达西定律用于描述浆液在裂隙中的运动过程。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提出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微裂隙岩体注浆扩散过程计算方法,研究裂隙开度、岩体弹性模量对注浆扩散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在注浆过程中,裂隙开度由注浆孔附近向浆液扩散锋面处衰减,考虑流固耦合效应时注浆压力的计算误差能够减小30%左右,注浆扩散半径的计算误差可减小15%左右; 2)在注浆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流固耦合效应对注浆扩散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央索面混凝土斜拉桥斜拉索轴力在主梁断面内传递存在一定扩散角度,扩散角影响到截面有效分布宽度,这对于设计计算是不可忽视的点。研究确定分析方法,引入扩散长度和轴力滞系数概念,基于枫树坝大桥项目,计算顶板和底板在不同扩散距离的轴力滞系数,分析斜拉索轴力在顶板和底板的传力规律,同时计算出在顶板和底板中斜拉索轴力的扩散角,另外分析横隔板设置对索力扩散角的影响,得出斜拉索轴力在顶板中扩散角约29.3°,在底板中扩散角约17.15°,斜拉索轴力在顶板的扩散速度是底板的1.71倍;改变主梁横隔板设置道数,对轴力滞系数改善较小,对扩散角也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矿山采前疏干的影响,在假定矿山岩体疏干的空隙扩散模型的基础上,就空隙扩散、相关参数等进行等效化处理,再按空源作用理论研究平面问题及空间问题的下沉分布表达式;对复合介质,重点讨论了位移连续界面和位移不连续界面两种类型,导出了相应的表达式。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相关的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地电测试方法进行了三维地质结构中浆液扩散行为和过程的监测,结果表明:电极自然电位对浆液扩散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在双扩散层中心注浆试验初期,浆液扩散水平距离和扩散时间的平方根近似成正比关系.因此,可利用地电测试方法对浆液扩散范围和过程进行有效的三维可视化监测和分析,为评估注浆效果(阻水、加固等)提供强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再生剂与沥青的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结合影响再生剂扩散的因素,根据Crack扩散模型提出相应的试验方法,分析扩散温度、沥青与再生剂的种类对扩散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有交互作用的正交分析得出:提高扩散温度、降低再生剂的粘度能显著提高再生剂的扩散系数和扩散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岩体裂隙开度变化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将单一裂隙形状简化为椭圆形和矩形,利用广义柱面坐标、牛顿内摩擦定律、达西定律、渗流微分方程、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和边界条件下的连续性方程,推导牛顿液体在两种裂隙形状中渗透注浆的参数关系,对比研究了裂隙开度不变和变化两种情况下浆液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开度变化对扩散距离有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注浆理论研究中,应该建立反映开度变化的裂隙模型,并研究裂隙开度变化对渗透注浆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Vissim模拟方法,对常发性拥挤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得出拥挤扩散时的波动性、延滞性、传递性等特点,对相邻检测站间的排队车辆数和排队长度拥挤指标进行量化。采用变换后的累计流量曲线(Ⅳ曲线)对拥挤持续时间进行预测,并与真实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该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