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些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速度与规模始终处在世界领先水平。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大陆地区地铁交通开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较2017年底增长了14.5%,达到了5761.4公里,并且在建线路总长为6374公里,其中广州线网里程超过了400公里。与此同时,伴随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提升,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进而大幅提升地铁交通预计出行率。为了使城市安全与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重庆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结构与居民出行等特点,应用系统科学原则、理论与方法,对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层次、线网规模、线网密度、交通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应重庆城市交通现状与发展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发展目标、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设高效绿色的轨道交通系统已成为各大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居民出行的首选,而客流预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普洱市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实例,在研究现状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公交发展水平及道路系统运行特征基础上,利用四阶段模型理论,分析普洱市不同组团间的居民出行量、出行分布、出行结构等特征,对普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进行测试,通过预测线路的断面流量、客运量、负荷强度,确定不同的比选方案指标,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量化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传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存在的问题,从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空间布局影响、轨道交通线网现状以及协调方案等角度,深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措施,主要包括融合轨道交通规划、构建精密增长机制、兼顾土地利用效率、强化综合协调规划,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客流预测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客流预测的目标、要点、年限和内容,建立了包含出行生成预测、出行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分担预测和交通分配预测的四阶段法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四种方案进行了客流预测,得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监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供需矛盾及其时空差异化特征,引入时空消耗模型,分别以运输服务时空资源总量、出行需求时空资源占用量以及二者比值,计算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给能力、出行需求量和交通承载力。按照总体水平和均衡程度两个维度,选取轨道线网交通承载力、线网承载不均衡度和线网承载空间差异性作为城市轨道交通承载力评价指标,为更加精准地识别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需求与供给时空资源匹配关系提供支撑。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轨道线网供给能力总体高于出行需求量,全天轨道线网交通承载力位于高值区间,并呈现早晚高峰和午间小高峰的特征;线网承载力不均衡度显著偏高,轨道站间区段交通承载力差距悬殊,但在空间上总体呈现显著离散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述了宜兴市交通概况及规划,介绍了宜兴市旅游发展概况;其次,通过分析宜兴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预测旅游客流及非旅游客流流量,汇总得出研究年度淡旺季全网客运量指标;最后,从优化地区交通结构、实现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助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价值观等方面论述了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网是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贺鹏 《综合运输》2023,(4):173-181
国内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存在规划、建设和运营阶段相互剥离的问题,由此导致线网规模加速扩张无法满足多样化客流出行需求。相较而言,东京在处理轨道交通发展与运营组织的关系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本文以东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东京轨道交通发展与运营组织规划的关系。首先,从线路建设和运营组织两个方面剖析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以东武东上线+西武池袋线廊道为例,从线路建设时序与城市发展时序的角度研究东京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的基本特征,阐释城市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与轨道交通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分析了东京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基本特征,从运行能力、运行交路和停站方案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可通过多样化的运营组织模式引导乘客的出行。最后,结合东京轨道交通发展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线网规模庞大、发展时间较早的城市,提出应在宏观层面统筹好运力布局,在中观层面兼顾运营交路和职住关系,在微观层面优化运营技术手段、提高运营效率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云 《综合运输》2006,(10):78-81
本文简述了日本的国土开发方针及京阪神都市圈的概况,阐述了京阪神都市圈骨干性客运交通方式选择的背景,从城市轨道交通、区域性轨道交通、对外轨道交通三个层次系统地介绍了其轨道交通体系的线网规模、客运量、特点及其改进措施,对我国城市群地区的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温素华  冯若潇 《综合运输》2023,(6):13-17+3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序研究是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定性方法为主。同时,POI等多源大数据愈来愈多地应用到城市及交通规划领域,但现有研究大多着眼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阶段的后评价,缺少对规划建设阶段的关注。本文以福州为例,利用POI大数据对轨道交通的现状服务效益进行分析,辅助决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建设时序的选择,试图解决传统上地铁线网和建设规划定性有余而定量不足的缺点,量化分析各条地铁线路对城市的服务效果,为建设规划的线路选择和时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能效管理系统能够对线网电能量运营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存储,通过数据分析及优化措施,可以实现轨道交通全系统层面的节能设计。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特点,结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电能能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轨道交通能效管理系统设置方案;通过车站变电所的智能化仪表和电能量采集装置,达到对线路电能量运营状态的实时监测,实现对电能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评估、节约化控制等3大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强度及其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国内外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强度数据,分析了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以及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强度的基本特征,从线路空间与网络演变角度剖析了线路客流强度演变的内涵,提出了改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轨道交通成为多数人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于是大量建设轨道交通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轨道交通工程监测也是一项必备的建设要求。本文作者根据工程实际需要与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作业流程,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数据分析管理程序,介绍了该程序的基本设计思想、主要功能,并对程序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速、大运量、准时、舒适等特点,被誉为城市交通的大动脉,是大都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逐步推进,城市轨道网络日趋完善,怎样方便乘客在轨道交通各线路间,以及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成为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给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日益紧张的城市上层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市民文化层次和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在解决出行便利的基础上,还要合理设计实用美观、人性化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努力建设出环境宜人便捷安全的地下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以提升交通环境的品质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出行需求。地下轨道交通空间人性化设施建设,包括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和安排及车厢内部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等,都是满足乘客出行需求,提高乘客出行品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刘飞 《综合运输》2009,(1):44-47
本文首先运用城市交通需求推算法、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控制法对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行匡算,然后从轨道线网密度和万人拥有轨道线网长度两方面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服务水平对比分析,最终确定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近期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安地铁3号线的正式运营,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网络式发展时代。轨道交通环线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一种线型,对于方格型路网城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梳理西安轨道交通8号线环线的相关规划,在分析8号线沿线功能区的基础上,探讨其路由与路径特征并依据客流预测的结果分析各换乘站换乘情况,进一步验证西安地铁8号线对西安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远期线路具有不确定性,在研究远期线路换乘方案时应站在城市规划和线网规划的高度上,在对局部线站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稳定线路之间的换乘关系。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的功能定位和工程特点,结合线网规划,对选线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经多方案比选提出决策建议。可为济南后续线路的选线设计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前郑州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探讨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原则、规划方案等问题,以期为后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换乘点是轨道交通线网构架中各条线路的交织点,是提供乘客转线换乘的车站,乘客通过换乘站及其专用(或兼用)通道设施,实现两座车站之间人流沟通,达到换乘的目的。换乘点的分布和换乘方式的灵活性,对轨道交通线网的整体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换乘站的形式对轨道交通线网构架的稳定性也有着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