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是港口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完善天津港以公路、铁路为主体的陆路集疏运系统,提供通达腹地、能力充分、便捷高效、衔接顺畅的交通服务。本文采用"问题导向、规划引领"的方法,首先从集疏运方式分担和集疏运通道建设两方面梳理了天津港目前的陆路集疏运体系现状,分析了存在集疏运交通不畅和港城交通矛盾的问题和成因;然后根据天津港规划的功能布局和未来的交通需求,结合鹿特丹港、深圳盐田港等国内外先进港口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拟定了天津港陆路集疏运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最后从硬件设施改善方面提出了公路、铁路集疏运系统完善方案,重点是进出港衔接道路、港口对外通道等层面的网络设施建设任务,并且从软环境优化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实施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方顺 《综合运输》2018,(3):88-92
港口集疏运交通需求预测是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有效提升效率和拓展腹地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汕尾新港区疏港交通为例,结合港区发展规划预测未来年疏港交通需求,并考虑港区办公服务的客运需求,建立集疏交通量计算模型,预测港区集疏运交通需求量,为港区集疏运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港口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导致了陆侧集疏运交通量的大幅增加,而另一方面,港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但城市空间扩展与港口作业影响区、集疏运交通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港城发展的矛盾,是城市交通管理者和港口管理者面前的共同难题。本文从交通、土地资源、环境污染等方面论述了上海特大型港口城市的港城矛盾;并梳理了鹿特丹港、长滩港、汉堡港、纽约新泽西港、安特卫普港、哥德堡港等国外港口城市的港口集疏运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城市港城矛盾的解决方案,为国内特大型港口的集疏运系统建设和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轩 《综合运输》2022,(4):150-155
随着“双一流”战略发展目标的提出,天津港在调整运输结构、推动海铁联运、构建智慧港口方面面临更高的发展挑战。本文以港口集疏运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港口集疏运现状,梳理发展天津港集疏运存在的问题;在港口定位、港口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分析集疏运需求特征,从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运输组织一体化和信息资源一体化三个角度出发研究规划港口集疏运一体化发展路径,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为天津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港口绿色智慧发展提供建议和助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港口集疏运方式碳排放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集疏运体系碳排放评估框架,并运用随机效用理论,构建了港口集疏运体系碳排放评估模型,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方法既可用于港口集疏运体系碳排放总量的估算,亦可用于低碳交通运输政策减排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6.
<正> 浙江省海岸线长达6141公里(大陆岸线184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22.2%,可利用岸线约占全国1/3,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港口建设对浙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依托港口的产业布局正全面展开,港口后方的集疏运网络正在逐渐完善之中。 一、港口资源与建设现状  相似文献   

7.
<正> 港口铁路是指港区本身自备自管的铁路,它是港口生产作业中的重要设施,是港口集疏运方式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港口建设时,与之配套的铁路工程必须同步进行,使建成的码头迅速形成运输生产能力,原有泊位的功能亦能充分发挥。反之,如果港口铁路等集疏运物质技术条件未能同步形成,无论新建的码头多么恢弘,  相似文献   

8.
港口后方铁路是港口集疏运的重要形式。通过既有通道的改造和新通道的建设,强化和完善我国沿海港口后方铁路通道,是"十二五"铁路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铁路电气化直通运输是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发展面临的热点问题,对于综合性港口而言,作为汇集多种运输方式的枢纽,其整体效率取决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卸工艺、运营效率和相互衔接,其中任何一种运输方式的运营效率都将受到整体效率的制约,"相互协调"才是港口内各种集疏运设施安排的首要因素。本文以黄骅港、宁波—舟山港为例,深入分析电气化铁路适用的港口类型,探讨综合性港口疏港铁路衔接方案及运营管理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是基于"站城融合"理念打造的新一代综合交通枢纽,其规划建设既要创造高效便捷的集疏运条件,又要避免城市功能吸引产生的大量客流加剧交通拥堵。本文着重从枢纽内部交通场站规模与换乘客流的匹配角度出发,分析了枢纽内城市道路交通场站的规模,并根据枢纽周边交通环境设计了接送客交通流线,以保证与枢纽配套的集疏运体系高效、便捷、顺畅。  相似文献   

11.
范小勇 《综合运输》2006,(10):45-48
本文从综合交通规划战略角度,提出并阐述了:发挥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和促进公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一小时通勤圈、三小时都市圈、六小时经济圈、一日交流圈”的区域一体化战略;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形成内吸外引的集疏运体系的国际枢纽战略;发挥临港临空产业优势,构筑以港口物流基地、航空港物流基地和其它产业物流园区为依托的国际物流中心,形成物流通道衔接便捷、空间布局合理的交通与产业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为支撑宜昌市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建成长江三峡航运物流中心,对三峡枢纽港的集疏运体系布局进行了研究。剖析三峡枢纽港集疏运体系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明确三峡枢纽港集疏运体系的建设要求和建设目标,提出多层级集疏运体系的布局方案,为推动沿江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北京新机场的合理规模和可行的陆侧交通集疏运结构;提出了以北京新机场为契机,规划"京畿新区",疏散首都功能;建设京津冀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形成新的"一日交通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温哥华港集装箱通港集疏运过程和相关利益方合作协调机制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其对温哥华港和港口依托城市产生的交通、环保和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并系统分析了其形成原因。针对集装箱卡车在码头周转效率和物流链整体规划的问题,文章介绍了温哥华港和相关企业采用的对策措施和取得效果,结合我国集装箱港口实际情况进行了经验借鉴与技术引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港口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港口的密度增加和港口外部集疏运条件的改善,使港口腹地逐渐“共有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物流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按计划经济划分港口的货源腹地范围已被打破,各港为了自身的发展,发生争夺货源大战,互相展开争夺腹地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焦点是货源、腹地,竞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广西钦州港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了钦州港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局限性,并从完善港口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改进港口集疏运系统及开展港口物流战略联盟创新建设四方面,提出了提升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闽台两地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港口战略合作沟通机制,深度整合双方港口资源,研究突破双方开展港口合作的制度障碍,加大两地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双方的港口货物集疏运系统建设,增加对腹地货源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海铁联运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认为由于地理和路网的差异,不同港口应构建不同的集疏运方式。  相似文献   

19.
沿江或跨江公路的重要交通源之一是沿线港区集疏运交通量,预测公路承担沿线港区交通量规模成为当前公路项目前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港区功能定位、港区货物未来集疏运量以及集疏运流向为基础,提出一种预测港区集疏运交通量的方法,并应用于省道阳枫线黄州段改建工程可行研究中。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湖北入选交通强国建设首批试点的背景,以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为目标导向,梳理湖北省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现状,剖析发展存在的问题,围绕湖北省做强做优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的战略目标,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