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家理想人格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终极目标的一种理想人格,其基本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义礼为先"、"智信合一"的思想,不仅于当世有益,也对当代法律人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启示。当代法律人的品格塑造既要继承历史,又要尊重现实。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当代法律人的品格塑造要与建设法治强国相统一;其二,当代法律人品格塑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三,当代法律人品格塑造要在实践中完成。  相似文献   

2.
"仁"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其伦理道德内涵可分三个层次理解: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三是一切道德理念的汇总。孔子"仁学"的道德意义,具体表现为仁与礼统一的思想,中庸思想,义利关系思想等。孔子依托周礼,试图建立理想化的人际关系,构筑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行为范式,影响后世深远。  相似文献   

3.
管理与伦理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决定了管理活动离不开伦理准则.从人性认知态度、价值取向、管理者行为模式诸方面看,儒家管理文化的伦理化管理特征突出.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创造了管理上的"东方奇迹",引发了"新儒家"和"汉学家"对儒家管理文化的理论探讨.事实证明,儒家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于长期浸淫于物欲化、理性化、制度化的西方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完善作用,对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重要内容,它的包容性品格鼓励差异性的存在,体现了"异"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古代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设计学视域下,重新解读孔子的文化观念,理解中国古代高度的哲学智慧,并从色彩学视角深入探讨"和合"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时期,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活跃起来,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和法律思想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各个学派都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和以后的历史,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儒家法律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演变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与法律相关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对中国古代关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老子哲学中,美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将其与作为最高实体的"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追求.老子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抽象的思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含蓄性、自然性和柔弱性,这对以后美学的发展及现代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出土汉画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儒术独尊的历史背景下记录了很多表现儒家人生理想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了解儒家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影响过程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厘定儒家人生的最高境界、纠正儒家人生的最高追求是道德、审美境界的西方言说方式和弥补当前学界在该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这些出土文献比较稚拙粗朴,但由于它真实地保留了当时"乐以行仁"和"美善相乐"的特定存在状态和儒家的基本精神,具有很多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异之处,所以,在中国美学的研究视野中,绝不可以轻易舍弃.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孝作为家族社会的精神基础,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封建统治者以"以孝作忠"引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重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本文主要从《唐律疏议》的一些条文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孝亲思想.  相似文献   

9.
哲学与政治以及更为根本的哲人与民人关系问题,既是中西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主题和共同信仰,同时也是认识中西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虽然在具体关系的勘定上,儒家政治哲学与古希腊政治哲学之间存有较大区别.以此观之,孔子的“直”案,体现的是圣人为不同文化政治身位的人设置相应的礼法规范的立法行动.孟子的“舜”案,生动地展现了儒家哲人王与现实政治的紧张关系,“窃父而逃”宣告了圣人要告别作为“政治动物”的“在世之在”而重返神圣纯粹的光明世界;“象”案,为我们演示的是经与权或者文与实的二重辩证法.在《游叙弗伦》中,苏格拉底盛赞游叙弗伦的状告行为,但却否定了后者诉诸的希腊新神传统并挑战了其哲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仁学与礼乐的内在联系是完整把握孔子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前提.本文在分析孔子仁学结构、礼乐之人性化精神及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认为礼乐是仁学体系的构成要件;礼乐之于孔子不仅是实现仁学理想的手段,同时,礼乐所蕴涵的自由审美精神也是仁学实现的极致境界.因此,美与善的统一不仅是孔子美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仁学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