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492BQ汽油机在进行较短期运行后怠速排放迅速恶化。为此,在试验台上进行了120h模拟道路行驶试验。试验前后按GB/T3845测量了怠速排放,并测量了2000r/min不同负荷CO、HC、NO。排放浓度。试验后拆检了汽油机主要零部件。拆检结果表明:492BQ汽油机短期运行后排放迅速变化主要是由于化油器怠速螺钉松动和分电器性能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2.2新型在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的各种测量方法介绍 2.2.1汽油车双怠速检测方法 双怠速检测方法比怠速检测法增加了一个高怠速点的排放检测,其检测程序是:“发动机由怠速工况加速至0.7的额定转速,维持608后降至高怠速(0.5的额定转速),将尾气分析仪的取样探头插入并固定在排气管中(深度为400mm)。发动机在高怠速状态维持15s后开始读数,读取30s内的最高与最低值,取平均值为怠速排放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在检测汽油车尾气排放时,需将尾气分析仪的取样探头插入排气管,对于单排气管的汽油车,插入一根取样探头即可,然而对于多排气管,应插入几根取样探头呢?下面笔者浅析双排气管汽油车尾气检测的取样方法,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05)附录B.  相似文献   

4.
我国1983年制订了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测量方法(GB3845-83)及其相应的排放标准(GB 3842-83,见表15),以及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测量方法(GB3846-83)及其相应的排放标准(GB 3843-83,见表16).表17为我国和日、美等国的怠速排放标准在实施时间、限值和排放物项目上的差距.由  相似文献   

5.
靳旗 《世界汽车》2001,(5):19-20
柴油车由于燃油消耗低、动力性好和良好的可靠性而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近年来柴油车在汽车产品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一些轻型客车甚至轿车也开始采用柴油机作为动力.另外,柴油车排放的尾气中,HC、CO远低于汽油车.碳烟作为柴油车辆的主要有害排放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即GB/T 3846-93及GB 14761.6-93.柴油车车辆状况对烟度检测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05)规定,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环保尾气检测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双怠速法或工况法2种检测方式。江苏省地方标准《点燃式发动机轻型汽车稳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966—2006)规定,总质量超过3 500 kg的重型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采用双怠速法检测,总质量不超过3 500 kg的轻型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采用稳态工况法检测。随着汽车技术的发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怠速法适合用于检测机械控制的传统化油器发动机汽车的排放,但不适合用于采用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燃油定量闭环控制技术的发动机和三效催化转化器的现代汽车。所以,GB18285-2005规定,在机动车保有量大、污染严重的地区也可采用简易工况法。  相似文献   

8.
双怠速法尾气排放检测是较早应用于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的尾气排放检测方法之一,目前仍是工况法尾气排放检测的有力补充。随着时代的发展,双怠速法尾气排放检测自身暴露出一些问题,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本文从标准限值、检测方法等入手,逐一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19.2(X)5年7月l日起汽油车应用《)检测排气污染物。A.怠速法B.双怠速法C.高怠速法20.关于检测双怠速尾气排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高怠速的转速值为发动机额定转速的0.7倍B.用双怠速法检测尾气时,应先检测高怠速,后检测怠速C检测结果为高怠速检测值与怠速检测值的平均  相似文献   

10.
车用乙醇燃料对发动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M111发动机台架上,采用GB/T 19230.6—2003规定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油品对发动机进气阀、燃烧室等部位沉积物的影响,同时用五组分分析仪随车检测发动机NOx,CO和HC的排放浓度。结果显示,乙醇汽油虽能有效降低CO的排放,但是NOx排放较高,HC排放略微增加,进气阀积炭较为严重。应加入有效的汽油清净剂改善排放。  相似文献   

11.
<正>为治理大气污染,国家质检总局、环保总局联合颁布了GB14621-201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双怠速法)》、GB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及压燃式汽车排放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和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放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就是俗称的柴油车,点燃式发动机汽车就是俗称的汽油车。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防治机动车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于2016年底联合发布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中国第六阶段)》(GB18352.6-2016,以下称"国六")。新标准通过使用新测试程序WLTC替换原程序NEDC、Ⅱ型试验由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RDE试验代替双怠速试验或自由加速烟度试验、加严各检测参数限值等方式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水平。新标准的实施将对进口机动车入境口岸排放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及检测限值产生较大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与"国六"排放相适应的检测方法,口岸排放检测机构也应与环保部门建立尾气排放的数据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3.
汽油车排放检测的方法有:怠速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等,而简易工况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先进及能够较真实反映车辆实际运行的尾气排放的检测方法。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已陆续启用这种检测方法,相信这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将会有效地控制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对缓解城市的空气污染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一辆上海大众帕萨特B5,装用1.8T发动机,生产日期2003年,已经行驶里程20万公里。故障现象随着国家对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我们当地的车辆在年检时都严格要求尾气排放不能超标,此车到了将要进行年检,所以用尾气分析仪对其进行尾气检测,检测结果是超标。尾气超标其特点是:采用双怠速法检测时,高怠速状态下,CO和HC都明显超标很多,怠速状态下两项成分也明显超标,并且混合比修正值及氧含量也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在用车的工况法尾气排放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勇  胡于进  李成刚 《北京汽车》2004,(1):14-17,44
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对在用车实行严格的I/M制度以正确找出其中的高排放车辆并采取相关措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此先介绍了目前率先在北京市采用的稳态加载工况式尾气检测设备,它是代替被淘汰的怠速法尾气测试仪来作为在用车的尾气检测设备的。然后详细介绍了新一代的基于排放污染物质量测量的瞬态工况检测设备及其关键组成部分VMAS。  相似文献   

16.
一辆桑塔纳2000GLi轿车,因蓄电池总熔丝烧断来我中心维修,在更换该总熔丝及熔丝座后起动发动机试车,发动机怠速抖动严重,尾气排放呛人,而且行驶发;中。该车原先已经在我中心更换了火花塞、高压线、汽油滤清器和分电器盖;清洗了节气门体、怠速电动机和喷油器;测量过燃油压力和气缸压力。均正常。  相似文献   

17.
汽油清净剂对发动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M111发动机台架上,采用GB/T 19230.6—2003中所规定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油品对发动机进气阀和燃烧室等部位沉积物的影响,同时用五气分析仪随车检测发动机NOx,CO和HC的排放浓度。结果显示:燃用加清净剂的汽油在减少进气阀积碳的同时增加了燃烧室的积碳;燃用加清净剂的汽油增加了发动机NOx的排放量,对CO排放影响不明显,若燃烧室积碳严重,会加剧HC的排放;因为试验运行时间较短,不同加剂汽油对发动机常规排放物的影响不明显,需进一步进行8×104km~16×104km的行车试验。  相似文献   

18.
朱双华 《公路与汽运》2010,(3):26-27,37
在汽油发动机故障模拟台架上模拟喷油器不喷油工况,测量发动机怠速和中等转速下的有关排放特性参数,进而分析喷油器不喷油故障对发动机排放、动力和运转特性的影响规律,从而正确有效地检测发动机故障。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车辆下线双怠速排放检测中人工难以稳定控制发动机高怠速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载诊断系统(OBD)控制的发动机双怠速排放检测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双怠速排放检测自动控制软件VCI系统、尾气分析仪及数据服务器等组成,可实现发动机转速的精确控制及排放自动检测。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提升了高怠速检测过程中发动机转速稳定性,减少了检测时间,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下线检测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1 在用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检测规范 2005年5月国家发布了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要求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规定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怠速和高怠速工况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同时规定了稳态工况法、瞬态工况法和简易瞬态工况法等三种简易工况测量方法,适用于装点燃式发动机的新生产车和在用车辆。在标准中对在用汽车排放监控明确规定: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