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与普通客车相比,燃料电池大客车具有重心高、簧载质量大等特点.采用传统客车悬架的参数与尺寸已不能满足整车稳定性要求.基于ADAMS环境建立燃料电池大客车悬架参数化模型,对横向稳定杆、推力杆的安装硬点坐标及横向稳定杆的截面尺寸进行了优化,基于应力一强度干涉理论,对推力杆截面尺寸进行了可靠性设计.运动分析表明优化结构无运动干涉,优化后燃料电池大客车稳定性达到了普通客车的水平,为燃料电池大客车的悬架导向机构设计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结构配置及参数优化匹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贠海涛  万钢  孙泽昌 《汽车工程》2006,28(8):729-733
结合燃料电池大客车动力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分3个步骤阐述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结构配置和参数匹配的一般方法。第1步,通过分析燃料电池的特性论证了动力总成结构配置的优化解决方案。第2步,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功率部件特性阐述了主要功率部件选型的依据,并且根据设计性能要求进行动力总成主要部件基本参数设计。第3步,进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总成参数优化匹配的研究。仿真和实验台测试的结果证明所设计的燃料电池大客车动力总成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这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为了环保,许多大城市的公交公司,将大客车的发动机由汽、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污染)相应的设计成以天然气、液化气为动力的发动机以及电瓶车、燃料电池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目前,大型客车用单一的天然气发动机已经达到欧洲排放法规的要求,实现了产业化,所以天然气车在公交领域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讲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燃料特性、相关结构原理等内容。以"压缩天然气汽车、液化天然气汽车、醇类汽车、生物燃料汽车、蓄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为主体,介绍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燃气汽车在全球发展很快,在推广应用和示范运营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燃气汽车在发展之初多为用汽车改装而成,在1992年以前,除美国外生产CNG汽车的制造厂家很少,但到了2000年全世界约有40家知名的大型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燃气汽车。欧洲有11家汽车厂生产22种不同型号的CNG汽车,另外有6家发动机主机工厂生产CNG发动机。在日本,所有轿车厂商都有不同系列的燃气汽车产品,同时用于大客车和非道路车辆的燃气发动机也已在  相似文献   

6.
燃料电池城市大客车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城市大客车运行工况,分析了城市大客车的运行特点及功率需求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燃料电池驱动系统以及燃料电池和各种可能的储能装置组成的混合驱动系统的优缺点。指出了燃料电池城市大客车的发展将呈现以纯氢或甲醇重整制氢为主要燃料、采用混合驱动方案、多个电动机驱动,提高工作电压等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内燃机伴随着汽车工业,风风雨雨已经走过了个多世纪。然而,石油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也成了汽车厂家们必需的工作。目前的新能源有酒精、天然气、液化石油气(LPG)以及氢燃料电池四大类,但以燃料电池尤为突出。在这个领域里,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就最大。中国目前石油的蕴含量只够用50年,所以中国更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日本氢燃料电池第一期实证计划对8家公司(丰田、戴-克、日产、本田、铃木、三菱、通用、丰田/日野)燃料电池轿车和大客车进行试验。从试验结果看,对8家公司燃料电池车能量效率、燃料效率、燃料经济性、确保安全和排除故障措施和公众宣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汽车与配件》2013,(11):17-17
据韩联社报道,现代摩比斯近日宣布,其已开始大规模量产用于生产氢燃料电池的关键零部件。 现代ix35燃料电池车批产型号于2月下旬在韩国蔚山工厂下线,现代汽车也成为全球首个批量生产零排放氢燃料电池车辆的车企,该公司计划到2015年在全球销售1000辆该车型。  相似文献   

10.
据海外媒体12日报道,现在汽车市场的主角已经由电动汽车(EV)转为燃料电池汽车(FCV)。第9届国际氢燃料电池展于2月27日至3月1日在东京开展。在此展上,丰田汽车展出了FCHVadv,日产汽车展出了X-TRAIL FCV,本田汽车展出了FCXClarity等FCV。作为燃料电池车,FCXClarity以Honda独创的VFlow(垂直系统单元结构)的燃料电池堆技术为核心,实现了燃料电池车所特有的独特外观设计和划时代的驾乘感觉。FCXClarity在本田汽车新车型中心生产。其核心  相似文献   

11.
吴元金  杨立新  苟红松 《隧道建设》2017,37(10):1262-1268
为掌握和控制瓦斯涌出的危险性,结合煤层瓦斯流动理论,分析隧道掘进时瓦斯涌出的规律,提出瓦斯突出隧道瓦斯涌出强度的计算方法及控制措施,并指出瓦斯抽放是控制瓦斯突出隧道瓦斯涌出强度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合理有效的瓦斯涌出强度控制措施后,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强度可以控制在0.5 m~3/min以内,可以极大地提高瓦斯突出隧道的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煤矿瓦斯发电技术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矿瓦斯是煤层伴生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储量丰富,与天然气储量相当。开发利用煤矿瓦斯具有安全、节能、环保、增效等重要意义。介绍了3种煤矿瓦斯开发方式及其产气特点,阐述了国内外瓦斯发电现状,并对燃气轮机和燃气内燃机应用条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煤矿瓦斯发电需要解决的"技术安全、瓦斯浓度的适应性和压力的变化"三大技术问题,重点论述了利用燃气发动机进行瓦斯发电的三大类、十项专有的关键技术,并就瓦斯发电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成贵高铁玉京山隧道进口工区C5煤层为瓦斯突出煤层,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避免发生瓦斯事故,确定采用穿层网格预抽法进行消突。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在平行导坑轮廓线左侧设置钻场,平行导坑与正洞整体一次抽放,并确定瓦斯抽放控制范围、开孔间距及终孔间距。防突流程分为区域防突、局部防突和石门防突3个过程,利用瓦斯解吸指标K1值和瓦斯含量来验证消突效果。根据KJ83N安全监控系统对瓦斯体积分数、风速等的实时监测结果可知,采用双风机独头压入式通风可以满足通风要求。玉京山瓦斯突出隧道通过采用系统的瓦斯抽放技术,消突效果显著,为揭煤和穿越煤系地层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大然气在一汽热处理厂气体渗碳、碳氮共渗等工艺上的应用,天然气取代丙烷气做富化气不但可以提高零件的产品质量,而且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指出,采用天然气代替丙烷气做原料气是可行的,但在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上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应用于碳氮共渗方面,应添加少量催渗剂以提高炉内碳势,如西北大学开发的BH催渗剂。  相似文献   

15.
李凤军 《天津汽车》2011,(10):38-40
为保证威志轿车安全气囊安全供货,避免进口气体发生器由于供货风险造成停产,对气体发生器进行国产化势在必行。文章对国内气体发生器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以及台车优化试验、模块DV试验及气体发生器时间一压力试验。结果表明,国内生产的气体发生器的各项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道路碰撞试验表明,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国产化可行。  相似文献   

16.
郝俊锁 《隧道建设》2011,31(5):550-554,565
为消除隧道穿越含浅层天然气地层瓦斯给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对新建兰渝铁路梅岭关隧道所处区域构造位置、地层岩性与浅层天然气构造和储层关系以及天然气储集层的类型、发育特征对隧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详尽的研究,并通过施工揭示天然气涌出情况和监测分析其涌出规律等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指出浅层气对梅岭关隧道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形式及几种油气分离器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曲轴箱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案:滤网油气过滤+旋风式油气分离器+PCV控制阀。在发动机机油量为标准值、最小值、最大值增加20%工况下,进行了全负荷曲轴箱通风试验。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曲轴箱通风系统在活塞窜气量增加1倍时,油气分离器和PCV控制阀之间无可见油流,曲轴箱漏气量和曲轴箱压力符合评价指标要求,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安全性考虑,车用LNG供给系统设有超压气体泄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一旦超压,泄压装置即工作排气。一般情况下,超压气体直排至大气,若天然气聚集浓度较高易带来安全隐患,同时造成燃料浪费,影响车辆使用经济性。车用LNG供给系统排压气体收集利用装置能够自动收集储液罐排出的超压气体,并提供给发动机使用,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天然气高浓度造成的安全隐患,还能够提高燃气利用率及经济性,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王伟 《天津汽车》2013,(11):57-58
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以及石油资源逐渐减少,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与燃油汽车相比,能大大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良好的环保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在国内外有着成熟而广泛的应用,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快捷有效途径。因此,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以及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推广天然气汽车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个比较成熟的天然气汽车市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地区隧道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明气体问题,以川藏铁路某隧道出现不明气体为切入点,结合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对该不明气体的成因机制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探索一种研究不明气体的新思路。基于现场采样测试与全天候监测,总结分析该不明气体成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得出该不明气体为混合成因气体;同时,从不明气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入手,着眼于区域油气资源和煤系地层的分布及区域地质构造、岩石裂隙发育情况,排除不明气体由其他地区运移而来的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岩石室内试验,通过对不明气体赋存环境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分别论证气体的有机成因及无机成因,得出该不明气体是原地产生的,经历了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2个阶段且储量有限,对工程后期影响不大,为隧道后期顺利施工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