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优化汽车行人保护缓冲吸能装置设计,确保汽车能够通过行人保护碰撞,文章分析了欧盟的行人碰撞保护技术指令2003/102/EC中对轿车前保险杠试验区域的划分,对外观造型中影响行人保护的正面、两侧及下部的造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前保险杠中部及下部的缓冲吸能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指出发泡后的聚丙烯具有高冲击能吸收能力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中部缓冲结构.文章为汽车能顺利通过2003/102/EC,提供了详细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以减振器为吸能元件的纵向碰撞、垂直吸能的新型机械缓冲吸能装置,介绍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吸能装置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对吸能装置的工作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减振器的高度、间距、数量等不同的初始条件,该吸能装置能够在台车碰撞实验中复现出多种波形特征的车身减速度曲线,满足汽车安全部件的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型轿车白车身前车门侧面碰撞安全性差,可变形吸能区短的特点,利用加装防撞横梁和改进横梁材料的方法对车门进行改进.数值计算表明,改进后的结构提高了车门的侧面耐撞性,保证了司乘人员的安全.在车门中加装防撞杆可以有效提高车门侧面碰撞性能,将防撞杆的材料由普通钢改为高强钢,可进一步提高车门抗撞性,为今后开展汽车的侧面碰撞研究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4.
轻型载重汽车正面碰撞仿真及结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轻型载重汽车前部吸能区短,发生正面碰撞时吸能效果差的特点,在建立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应用ANSYS/LS—DYNA软件对其进行正面碰撞模拟仿真,分析其安全性能,找出结构设计不足之处。在不改变主要结构的原则下,通过改进保险杠缓冲吸能柱的结构形式,有效地改善了汽车保险杠缓冲吸能区的吸能能力,为提高轻型载重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中介绍一种新型汽车被动安全系统"车辆正碰及追尾缓冲保护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分析,其核心部件名为内舱总成,包括所有座椅、转向盘、部分仪表板、安全带等。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内舱总成可以前后移动并通过其下部的吸能套筒和弹簧吸收能量并缓冲,从而减小乘员碰撞时的加速度,提高汽车的安全性。文中通过MATLAB软件的应用,分别对系统效能以及系统应对不同车况时的安全保护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1轿车车身吸能区的作用现在轿车的车身设计中要考虑保证乘客的安全,车身除了要求强度高,能够承载车辆的整备质量和乘客的质量,还要能够承受行驶中地面的冲击力。但在碰撞时轿车车身不是刚性的,在轿车车身的发动机室部位和行李箱部位设计了吸能区,也叫碰撞挤压区,这个区域是允许变形的。在碰撞时,车身部件通过变形来把汽车运动的动能转换成车身钢板变形的机械能,从而保证乘客室不会发生大的变形,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内某轿车前保险杠的吸能特性,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选定横梁外板的材料、厚度、结构为影响因素,利用Hypermesh有限元软件建立该保险杠的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并基于Ls-Dyna求解器对保险杠横梁的最大位移及缓冲吸能装置的吸能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铝合金材料,厚度为2.5mm的辊压成形结构防撞梁在10km/h的低速正面碰撞工况下,碰撞后的安全距离最大,吸能特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文中针对汽车交通安全事故中发生机率最大的正面碰撞现象,指出现有汽车安全技术的局限性,提出利用主动作用型液压装置的缓冲和吸能作用来减小汽车碰撞的巨大冲力,从而有效地防止汽车碰撞事故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IDA轿车为例,应用动力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的碰撞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结构的瞬态动力响应以及速度、加速度、碰撞能量吸收等参数的时程曲线,展示了螺纹剪切变形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昌明  伍腾飞 《北京汽车》2008,(6):23-25,30
汽车前纵梁是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的主要吸能部件之一,前纵梁吸能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耐撞性的好坏。文中建立了某轿车的前纵梁有限元模型,用LS-DYNA有限元软件仿真来得到其吸能性能,通过改进纵梁结构,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30ms吸能量达到了13024J;也为以后纵梁的设计进行一些前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汽车吸能盒是汽车被动安全的关键结构之一,基于磁流变技术的吸能盒能实现对汽车碰撞缓冲过程的半主动控制。通过建立磁流变液在吸能盒中的流动特性方程,理论分析磁流变液吸能盒的吸能特性,实现缓冲过程缓冲力的理论建模。  相似文献   

12.
王志峰 《商用汽车》2014,(19):102-103
分析顶压试验不满足要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侧围立柱变形过大,导致弯曲失稳;侧围与地板、驾驶室大梁之间缺乏有效的传力路径。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受到格外重视。与乘用车相比,商用车的被动安全性能研究显然要滞后一些。目前,各大商用车厂商开发的车型都以平头车为主,相比于长头车,其视野更好,但是平头车驾驶员与车辆最前端距离变短,一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汽车前端的吸能缓冲区间很小,驾驶员将没有足够的生存安全空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型国产汽车保险杠和一种加装缓冲装置的缓冲吸能式保险杠,对其结构的吸能特性用LS-DYNA3D软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得出缓冲吸能式保险杠具有较好的吸能特性的结论,这对于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安全吸能型保险杠将是汽车保险杠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汽车碰撞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交通安全事故中发生几率最大的正面碰撞现象,通过考察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受力情况,分析了汽车由于碰撞产生的瞬间加速度对于车辆和乘员造成危害的原因。要求汽车除了要有足够强度的车厢结构和柔软的车厢内饰之外,更重要的是车身前部应具有较好的碰撞塑性变形结构或一种有效的防撞吸能装置.用于缓冲碰撞中的巨大冲力,并指出了解决汽车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车碰撞中乘员的安全性,对原来汽车车架前纵梁(即碰撞吸能区)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一种新型可拆装式汽车用安全碰撞吸能机构.利用模拟仿真ANSYS/LS—DYNA软件对其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结构在碰撞时产生合理的塑性变形,能达到有效吸收能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汽车的后防撞梁作为汽车后部的支撑保护装置,对汽车后部的保护及汽车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防撞梁通过吸能盒连接到车身左右纵梁,当车辆遭遇到追尾事故时,后防撞梁及吸能盒可以很大程度上缓冲追尾碰撞的冲击力,并把部分能量传递到车身的左右纵梁,以减少车身损坏程度,保护油箱及保护乘员安全。文章利用SolidWorksSimulation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小轿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时,对C型后防撞梁发生正面追尾碰撞,进行强度非线性分析,研究C型防撞梁在碰撞过程中的应力及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7.
倪建华  叶永亮  羊军 《上海汽车》2013,(8):20-23,27
阐述了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用作汽车变形吸能元件的优点,并对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碰撞吸能特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的吸能曲线比较平稳,可以作为汽车碰撞吸能部件的一种选择;通过改善结构和材料特性可提高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的吸能效果;通过"比吸能"概念提出了结构的吸能能力与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为汽车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付锐  陈荫三 《汽车工程》2002,24(4):359-363
基于圆管的吸能原理,采用铝质筒元作为吸能元件,研究筒元轴向与径向承载的不同变形模式,以及不同排列方式筒系结构对被撞横梁的缓冲性能的改善效果。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筒系吸能结构能明显降低与横梁碰撞的台车的减速度值,提高横梁的能量吸收能力,缓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提高汽车耐撞性的能量吸收结构撞击吸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安全法规对车辆的耐撞性能提出了要求,性能优越的能量吸收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汽车的耐撞性能。文中研究了多种金属材料的薄壁圆柱管沿轴向压缩的历程,总结了轴对称叠缩型、过渡型、非轴对称叠缩型和翻裂型4种典型的破坏模式,它们与能量吸收机理和冲击历程紧密相关。比较了不同类型吸能结构的缓冲和吸能性能,并对这类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汽车碰撞智能吸能装置,采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通过接收传感器获取的轮速信号,计算出碰撞能量的大小,进而控制吸能机构的吸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