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寒冷地区公路建设日趋发展,公路建设对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产生影响,导致寒区路域生态环境恶化。以典型寒区代表黑龙江省公路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提出将冻土环境作为寒区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方面,建立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TOPSIS模型,通过计算各级指标贴近度来确定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对国道丹阿公路呼十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Ⅱ级。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黑龙江省公路生态环境评价,组合赋权法确定的权重科学合理,TOPSIS模型适用于黑龙江省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2.
公路建设对所处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一定破坏,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公路-环境交互式设计十分有必要。构建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实际工程对山区公路桥隧比、填挖高度、路基宽度、生态补偿等设计指标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定量评价,为生态保护区域其他公路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湿地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因此"生态脆弱"是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以213国道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高寒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工程设计及施工,系统地介绍了公路建设过程中采取的各种生态环保措施,以期为该地区及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从而有效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黄泛平原盐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公路建设势必对区域内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强烈影响。结合滨(州)-德(州)高速公路的建设,建立了黄泛平原盐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脆弱度指数EFI评价滨州段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认为,无棣、沾化县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为严重脆弱,阳信县生态环境脆弱性为中度脆弱。建立了公路建设对脆弱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影响程度指数CI分析了滨德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滨德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300 m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盐碱荒草地林地农田园地坑洼水面。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昌敦虎  陈济丁  孔亚平 《公路》2005,(6):130-135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冻土退化而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文章利用“建没项目——生态环境要素”矩阵,在分析公路建设施工期和运营期各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得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子为:植被、野生动物及其生境、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土流失和冻土层。  相似文献   

6.
公路穿越湿地的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康 《公路工程》2008,33(3):155-159
主要从公路施工和运营2个阶段,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公路施工对湿地水质的影响;公路运营以后,路面径流对湿地水质的影响;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对湿地水质的影响;公路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对湿地的影响;公路施工和运营后,造成的大气污染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公路建设对湿地动物的影响;桥梁施工对湿地的污染等。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公路选线、施工、运营几个阶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公路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公路建设与经济适应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行了讨论,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经济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收集大量福建省公路建设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连通度法、类比法等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计算,得出福建省公路建设与经济适应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8.
开展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实现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概念与内涵、基础理论、时空尺度和评价对象4个方面构建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本理论体系;提出了3大阶段和8个步骤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程序;确立了包括回顾内容、现状评价、影响验证、影响预测以及影响减缓与防护的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内容。建议加快相关立法及规范规则制定,以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9.
公路大规模建设导致生态负效应,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通过对公路路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防治、景观与绿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建立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状况分为三大类: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其中生态资源状况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污水处理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噪声状况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状况;绿化景观状况包括绿化状况和景观状况。  相似文献   

10.
公路建设现代化指标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建设蓬勃发展,全国公路网现代化和浙江、四川、广东、江苏等省份的有关公路现代化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在《杭州市公路建设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中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16项指标,并计算具体数值,确定了杭州市公路建设现代化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平原区高速公路生态绿化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地路政部门都在进行公路绿化,绿化形式各样,但是效果差别很大。界定了公路生态绿化概念,认为生态绿化是公路路域生态环境恢复的基础和条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公路生态绿化评价原则和方法,以路段为评价单元,从安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经济效益等4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客观地衡量和评价某一区域公路生态绿化现状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横断面要素指标是公路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提高公路横断面要素指标有利于安全水平的提高,由此倾向于修建更宽的公路,这在平原区尤其明显。为客观分析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的安全特性,对72条平原区公路进行了现场勘察和交通事故、道路线形、交通组成等数据的采集工作,并把研究对象公路分为双车道和四车道两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包括双车道和四车道公路路基宽度、路面宽度对全部事故率、事故死亡率、普通路段事故率的影响规律。该规律可为平原区路基、路面宽度等指标的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洞庭湖区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沿线的水土流失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南省省道S201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水土流失的成因、特点及危害,提出湖区公路水土流失的类型及分布、水土流失预测数学模型、参数取值等,对湖区公路水土流失作有效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增强。公路隔油沉淀池是路面(桥面)径流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现行公路规范中未明确其设计方法,故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相关设计时常常感到不便。基于公路隔油沉淀池的工作原理,结合云南省多个公路隔油沉淀池的设计经验,对目前公路隔油沉淀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公路隔油沉淀池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公路自然区划是研究自然环境对公路建设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公路建设适应自然环境研究的结果。根据自然区划的一般理论,结合甘肃省公路建设的实际,提出省级公路自然区划指标确定的原则、方法。提出公路工程困难度指数等量化指标并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分区中加以实践。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18个三级区,相对于86标准能更有利于甘肃省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6.
热带雨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迁乔  宋夫才 《公路》2005,(11):155-159
结合热带雨林自然环境特点和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特征,探讨了思小高速公路环境影响生态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思小高速公路环境影响生态评价指标选定的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热带雨林地区“生态公路”建设理念的高速公路环境影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的确定既考虑了生态分区的基本方法和指标量化的可行性,还实现了通过指标的评定,能够反映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能计算显示出生态影响的重点地段和敏感区域.并且用各生态因子的分值直观看出重要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由此给出针对性强和有效的生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赵永国  贾志裕 《公路》2002,(6):108-112
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从而使公路建设面临诸多的受灾风险和致灾潜势,而现有公路系统在先天不足使得公路的抗灾功能极为脆弱,又大大加剧了环境灾害的危害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公路系统的易损性构成了西藏公路发展中尖锐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通过整治改建增强公路系统的承灾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使公路建设对脆弱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肇高速公路对烂柯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广东烂柯山自然保护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现状评价,从自然植被、珍稀物种保护等方面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对该保护区的影响,提出符合其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使该区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和维护。  相似文献   

19.
公路路基的水毁实际上就是指公路沿线的相关工程设施因为受到水的作用而遭受到一定程度损坏的现象。实际上,对于公路路基来说,水是天敌,也就是说水对于路基的摧毁作用是最为致命的。但是水毁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在一些山区,水毁基本上每年都会造成大量道路的损坏甚至是摧毁,轻者则是影响到正常的交通,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桥梁冲毁或者是交通的完全中断。总之,其后果,以及其导致的损失都是非常之严重的。正是因为这样,该文对公路水毁的成因和预防措施予以论述,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